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962
初探高校教师激励
[摘要]高校教师是高校生命的支柱,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职业特点是进行高层次人才的生产和培养。因此对高校教师的激励将会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激励的内涵和功能,接着阐述了目前激励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需要建立的新的激励理念。
[关键词]高校教师 激励 激励理念
高校教师是高校生命的支柱,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职业特点是进行高层次人才的生产和培养;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具有极其特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其工作业绩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并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正由于高校教师在高校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以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求得教师积极性和潜在能力的最佳发挥,应该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方面。
一、激励的内涵
激励历来被认为是管理心理学诞生与发展的基础。管理心理学对激励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弗里德里克。W·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二十世纪30年代在“发现了人的逻辑”的霍桑实验推动下迅速发展,二十世纪50—60年代达到鼎盛,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和他们的势必要对现代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如马斯洛及他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弗隆的期望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其研究势头之猛,理论力度之大,都是不多见的。
管理心理学中有关激励的界定,即“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兴奋起来,……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董泽芳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354页]”,“激励是指利用某种刺激激起个人自觉行为的过程”,“激励是一种明智而富于人性的影响方式”,“激励这个术语常被人们称之为干涉变量。干涉变量是内部和心理过程,它们并非直接观察到,它们反过来却引起行为”。
激励在心理学上可以理解为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在企业管理中,激励可以理解为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实际上,高校的管理者每时每刻都在有意无意地应用着某种激励模式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