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227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全国各地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因此,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也就是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正确回答的问题。
一、传统的学生观
1、学生是被动的客体,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观众,学生被视为“物”而非真正的“人”,即使承认学生是人也只是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所谓“物”即“装知识的容器”;而且这个“物”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变”也只是所装知识的量的变化;因而师生关系也就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人与“物”的非平等关系;既然把学生视为“物”,当然就无视学生的自主发展,更无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学生观显然有悖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2、学生是被管辖的对象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历来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权威观念,师生之间是服从与被服从的不平等关系。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模式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同时也被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所认同,这成为教师权力的又一个外在资源。不仅如此,学生家长为了使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升迁的目的,不惜把自己的权力转交于教师,从而强化了教师“管束”学生的意识。因此,教师大都按照传统教学法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学生,把自己不顺眼的行为一概斥为越轨行为,甚至常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是使学生智力和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