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414
论马斯洛需要层次在学校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60年代和70年代有迅速的发展,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许多持有相近似观点的心理学家和学派联合发起的一种学术思想运动,其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本能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化倾向。他们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富有进步意义的问题。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第四章)是对人类动机心理学的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1)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了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2)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问题上的区别,认为低层次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高层次需要则为人所特有的,基本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人兽不分的弊端。(3)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探讨了人的需要的性质、结构、种类、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分析了人的各层次需要及其相互关系,特别强调了高层次需要的出现以低层次需要的基本满足为条件,但只有高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5)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就能自发出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