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121
浅论校园暴力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摘要]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校园暴力因其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结合相关资料,主要探讨了校园暴力的界定,分析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校园暴力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校园暴力 界定 预防措施
在许多人的眼里,校园应该是书声朗朗、宁静淳朴的一方净土,在这里,与世无争,天真烂漫,与“暴力”似乎永远扯不上关系。但似乎是突然之间,群殴、斗狠、勒索、施虐甚至血腥这些只有影视里才出现的字眼和行径,涌进了被称为本该是一片净土的校园,让人扼腕叹息。
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现在的孩子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宁愿舍弃正规渠道而采用如此极端的暴力行为呢?这种极端的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否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教育隐忧?这个现实的问题已摆在全社会的面前。下边我们一起来探究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
目前,对什么是校园暴力,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一个统一的说法。上海市教育法制研究咨询中心谭晓玉博士认为,校园暴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本文所说的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它具有有三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地点多发生在校门口,施暴者以校外人员和本校学生为主;二是事件起因以寻衅滋事居多,经常性因素开始显现;三是很多学生对校园暴力敢于反映却不敢反抗。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是“先天不良”与“后天失调”的混合产物,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监管不力、家庭结构或功能不健全、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对教育的监管不力
政府部门特别是主管教育的相关部门对校园暴力不够重视,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之一。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里,择校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优秀的生源和教师资源相对集中于较好的学校,而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也相对集中到较差的学校。而这些所谓的“差生”成为了校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重视不够,在学校内也得不到恰当的引导,从而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和厌学情绪,矛盾激化而得不到正确处理时就可能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目前,我国有关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防治校园暴力的责任确定不够明确,使施暴者得不到及时惩处,受害者得不到及时救济。特别是对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校园暴力预防乏力,似乎教育、公安、共青团、街道等社会各方面都在管,但由于主管者不明,实际上的防治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
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是引起校园暴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学校在贯彻上级的教育方针政策方面措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青少年中存在着盲目攀比的消费观,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教育还不够重视;学校教育内容传统、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大部分学校只看重学业成绩,导致某些学生郁闷而寻找发泄的目标;在交流沟通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这些都是青少年产生校园暴力的间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