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电子化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其改变了金融业传统运作方式,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迅速,“三金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银行的中间业务不断地开发和发展,金融电子化市场潜力巨大。本文通过描述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状况,了解我国金融电子化所面临的问题,展望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金融电子化;现状;发展趋势;战略选择
1 引 言
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全球金融活动的高度紧密结合,使全球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电子金融时代。“金融电子化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金融革命”。目前,完全手工操作的银行体系已经走向消亡,更加讲求速度和安全的现代化电子清算体系已建立,促进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资金在跟着电子信息这个太阳走。”
金融电子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国家和金融管理机构的密切关注。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进程化。
2 金融电子化概述
2.1 金融电子化概念
金融电子化是指金融企业采用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高传统金融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业务管理的信息化以及决策科学化,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服务,达到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金融电子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集金融业务处理、金融信息管理和金融决策为一体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它的根本点是行业内部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它是一种基于传统的、封闭的金融专用计算机网络系统。
整体看来,金融电子化系统是对广义金融信息进行采集、传送、处理、显示与记录、管理和监督的综合性应用网络系统。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互联的巨型系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更新和扩大的状况。
2.2 金融电子化的特点
2.2.1 业务性
金融机构的电子化,是建立在银行业务的基础之上,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一手段,来达到金融扩散、金融创新、提供新的金融服务、增加赢利的目的。如果只是单纯地注重电子技术发展,忽视了金融业务的性质与结构,只能是缘木求鱼。如号称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SFNB(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最初只发展网络业务,但单一渠道制约了业务的发展,目前该行已在亚特兰大开设了一个营业网点,并计划增设更多网点。
2.2.2 效率性
在电子技术运用到金融领域之前,各营业机构都是使用手工操作,业务处理速度、业务信息传递速度极为缓慢,业务开展的范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金融产品相对单一。计算机技术进入该领域之后,引进日常业务批处理,大大提高了处理日常业务的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系统支持的ATM、POS终端、网络银行为代表的一系列电子金融创新产品使用,利用DDN或PSTN通过联机,存取款地域的限制,使持银行卡或存折的客户可以在任何营业网点或代理机构办理业务或消费。
2.2.3 风险性
随着电子金融系统处理能力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网上交易系统的系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网络安全而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美元。我国的证券公司及银行业因提供特网服务也多次被黑客攻击。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通过电子网络的传递,波及我国金融市场也几乎在同时进行,增大了银行在防范境外经营风险上的难度。
2.2.4 低成本
借助电子技术的金融最大特点就是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后期费用相对低廉。与传统营业网点相比,具有投入人员少、资金划拨快、营业场地虚拟等特征。客户在自己家中就可以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工具直接进行交易,也降低了客户的交易成本。据有关资料显示传统营业网点单位成本最高,是网络银行单位经营成本的107倍,网络银行的单位经营成本最低,仅为1美分。
3 世界金融电子化的发展
美林银行副主席在1995年这样说:“银行业是一个已经变得极为过时的分配系统。银行已经感觉到了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有些银行知道怎么做,如摩根。而另外一些银行只是陷入绝望。”
随着“网络应用为核心的无所不在的计算机时代”,即“数字化革命时代”的到来,金融业全新的经方式——电子金融开始形成。1995年10月,美国3家银行在因特网上联合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它刚开业时仅仅占有一座写字楼的半层楼面,但其业务遍布美国各洲,包括电子钞票兑付、在线交易登记、支票转账等,使其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地办理各种银行服务,网点问题不再成为银行的束缚,获得了投资者的高度认同。2004年6月,美国最大的股票经纪公司美林公司宣布,从12月份开始向投资者提供全面的网上交易服务。在欧洲,已在因特网上建立网址的银行有154家,且在未来2~4年中将以年均90%的速度不断递增。当前,美国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数字信息技术时代,以生产计算机硬件、软件或网络基础设施等的公司为代表,如微软、ORACLE、IBM等,并且其已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先锋。在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金融业已向逐渐成熟的电子化方向发展,并在不断完善的金融电子化环境下取得了更大的经济收益。
4 我国目前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金融创新电子化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子化系统,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1975年,中国人民银行从苏联引进20多台穿孔打字机和计算机组成的电子管计算机,主要用于处理全国联行往来业务;1980年,人民银行增设了3M-150计算机并在上海、南京、西安、广州分行装机运行,首先实行营业部、分理处一级的银行自动处理;1990~2003十三年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金卡工程”,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如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络(CNFN)、中国人民银行通信网以及各专业银行的专用网等。各专业银行先后引进IBMES900系列大型机,利用数字数据网(DDN)或公用电话网(PSTN),建立了跨省、市网络系统。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目前银行卡业务已实现联营并得到迅猛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机构175家,发卡量916亿张,2005年银行卡总交易金额47万亿元,其中消费交易额960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014倍和815倍。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05年底,可以受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39万家,部放POS机具61万台、ATM机8万台,分别是五年前的315倍、319倍和211倍。金卡工程的建设为实现网上支付与资金清算提供了很好条件。
5 我国金融电子化的瓶颈及解决对策
5.1 我国金融电子化所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我国的金融电子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由起步的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并迈上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我国的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电子化和现代金融业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也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目前对电子金融业务和行为的调整基本上还依靠科技部制定的行业规定和行业准则,这种规定和准则的权威性存在明显的限制,从而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局面。这种局面对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也不能适应与国际电子金融接轨的中国金融业的需要,已成了金融电子化发展的重要制度性障碍,其中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金融网络的整体效能比较差,网络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标准。
3.对电子金融业的监管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
4.我国缺乏一大批复合型的高级金融电子化管理人才。
5.在电子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存在相当大的空白。
5.2 我国金融电子化的策略
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我国金融电子化以后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1.应迅速提高金融业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电子化知识水平。
2.加快培养既懂金融业务又懂银行电子化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3.将金融业务的发展与金融电子化有机的结合。
4.迅速提高金融业员工的计算机水平。
5.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购置应有统一规划,并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6.软件开发应标准化,且具有统一性。
7.迅速提高金融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8.内联网和国际互连网络的建设应具有独立性和统一性。
9.发展互联网支持技术,加快“网上银行”建设。
6 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金融电子化已成为金融行业竞争的核心,金融电子化建设成为我国金融行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支撑,其进展引起金融行业、IT业界和国家的广泛关注。金融创新的电子化发展最早的是货币市场,但发展最快的、影响最深的却是完善资本市场。1998年3月,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宣布将电子交易系统联网后,欧洲八大证券交易所已开始着手建立统一市场,99年纳斯达克更是积极的开拓东京、新加坡、香港和伦敦资本市场。与此相比较,我国的金融创新电子化更多的是关注系统内资金划拨、支付,即仍然停留在货币市场的领域,在网上资本市场领域有待开拓。这种状况与我国的金融状况相关。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传统业务仍然居于垄断地位,而占有高市场份额仍然是各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因此对新兴的金融创新电子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原因是通过这一工具可以提高它的市场占有率。从另一角度来说,电子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的更替速度相当快。以之为载体的金融创新也具有同样的特征。由于介入时间较短,我国在采用先进的技术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追赶效应。虽然它的前期投入较大,由于它是一种规模效益的创新,形成规模后,成本将会十分低廉。从总体上来讲,它将是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Setsuya Sato John Hawkins:“Electronic finance: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Electronic finance: a new perspective and challenges》 http://www.bis.org/publ/bispap07.htm
[2]陈征宇:“论金融电子化战略” 《理论探索》2002年第5期
[3]杨青:《电子金融学》,复旦大字出版社,2004.
[4]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5]吕廷杰 徐华飞:《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6]刘芳:“我国金融电子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年4月第2期
[7]刘小玲:“金融电子化——21世纪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继续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8]徐丹莹 陈 勇:“我国金融电子化的现状及发展战略”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1期
[9]孙连铮:《国际金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丁彩虹:“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金融电脑》1999年第6期
[11]张志恒 杨淼:“从制度因素看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7月第4期
[12]王颜超:“我国金融电子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黑龙江金融》2001年第1期
[13]姜建清:《金融高科技的发展与深层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