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1、试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
答: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初期阶段,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管理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该理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种理论反映了商业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上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特点,在保障商业银行资产安全和流动上各有侧重。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保证资产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的储备资产的方式,一旦商业银行需要周转资金,完全可以向外部主动的举债来实现。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致使商业银行单纯地使用前两种经营理论都不能达到有效的管理,而必须是按照实际需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统筹安排、综合管理,使之在总量上均衡、结构上优化、最终实现三原则的最佳组合状态。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原则主要有:对称原则、目标互补原则、资产分散原则等。该理论的管理方法主要有:差额管理法、比例管理法、线性规划法等。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主要是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目前,演变还在继续。不同的经营理论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特点,在管理方面是各有侧重。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商业银行以何种经营管理理论为指导,业务如何发展,银行家都必须处理好“三性”之间的关系,各种经营管理理论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弥补的。一种新的经营管理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对前面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前面理论的修订与完善,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不断的变革之中。
2、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协调“三性”目标?
答:银行管理者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其中,安全是前提,只有在保证资金的安全无损前提下,才能谈得上资金的流动性与盈利性。安全性是指银行按期收回资产本息的可靠程度。按期收回资产本息的可靠程度越高,资金的安全性就越强。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是通过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来实现的。风险是指某一不利时间发生的可能性,银行的风险表现为银行收益的不确定程度。出现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大,冒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银行为保证其资金的安全性,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控制字长风险。在三性原则中,流动性是条件,只有保证了资产的正常流动,才能保证银行信用中介地位的稳定。盈利性才是银行经营之目的。银行不断增加盈利是自身发展壮大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一般而论,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就越差。因此,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也就是通过充分协调三性之间的关系,达到实现所有者收益最大化目标。
银行为了追求收益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吸收来的存款运作起来,无论其方式是向企业贷款、购买各种证券,还是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但是,如果银行把所有的资金都用于贷款、购买证券何拆借其他金融机构,就会出现为支付而发生流动性不足的危机。为此,银行管理者应如何选择其资产构成,即将存款、自有资金和拆借款用于贷款、用于购买证券、用于同业拆放和用于准备金各占多少比例,就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问题。
银行在选择和决定资产构成是,通常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总资产的合理配置,即强效益性资产和弱效益性资产准备金的相对比率;强效益性资产的合理配置,即贷款、购买有价证券与拆放同业的相对比率;准备金的合理配置,即法定准备金和超备付金的相对比率。
3、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答: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着国际国内银行业间的激烈竞争,都推行了资产负债管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完善,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存贷比例难以掌握和控制。根据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总行进一步改进了信贷资金管理办法,按照“两统两分”(统一计划,分类管理,统一调控,分级负责)的原则,对资金计划管理实行“比例为主,指标为辅”的办法。新的办法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系统调控很难与存贷比例同步,存贷比例与资金、专项规模等经常出现矛盾现象。 (1)存贷比例与资金的矛盾。有比例没有资金或有资金没比例的现象依然存在。存贷比例与资金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比例没资金不能执行比例,否则会加剧超负荷经营,最终导致突破比例;由于比利是指令性计划,有资金没有比例,比例更不能执行。 (2)存贷比例与专项贷款的矛盾。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仍然要接受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承担一部分政策性贷款。同时总行采取“比例为主,指标为辅”的办法,在核定各行存贷款增量比例的同时,对固定资产贷款和用流动资金发放的固定资产性质贷款仍实行指标管理。但在存款快速增长,存贷比例宽松时,两者矛盾不大;但在存款增加有限甚至下降,存贷款比例较紧时,两者矛盾就比较突出,有利行因比例紧而影响技改贷款和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如期到位。 (3)资产负债比例与资金授权管理的矛盾。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理应增加基层行资金运营自主权。但现行的资金授信授权管理,尤其是上收县支行贷款审批权和资金拆借权,使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的资金经营自主权的增加受到限制,往往多存不能多贷,资金余缺不能自主调节。在存贷比例指标中,贷款的硬约束和存款的软约束,增加了对存贷比例控制的双重难度。在现行机制下,贷款的投放受计划的制约及受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运营状况的制约,具有硬约束;而存款是向市场筹措的,受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对较大,存款的总量、结构及流动性主要受金融市场及客户的偏好影响,具有软约束。存贷款变动规律的这一差异,导致存贷款不能同步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动,导致存贷比例失控。 2、不良贷款比例过高,缺乏风险防范。主要表现为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偏松,贷款风险机制不健全,不良贷款比例过高,资产质量严重下降,利息回收困难,亏损严重。贷款缺乏风险防范保障机制,一些银行贷款中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比重过大,而抵押贷款比例太小,而且多数担保贷款流于形式,“担而不保”,缺乏实际的保障能力和责任,风险系数大。为了多拉存款和客户,各专业银行互挖对方墙角,开展不规范的业务竞争,致使银行债权悬空,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形成逾期或呆滞。 3、大大低于国际监控指标水平,监管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实行了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资产流动性、备付金、单个贷款、拆借资金等比例的指标控制,但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必须建立高效、灵敏的监控预警体系。但由于机构分散,通讯落后,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不到要求,信息传递迟缓,监控严重滞后。同时,总行开发的《资产负债管理分析软件》不能推广,基层行的资产负债比例运行情况监控仍处在手工操作阶段,监控效率低下。 4、外部环境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我国目前实行资产负债管理还缺少与外部金融和经济环境相沟通的环节,货币市场尚处于不发达,不完善阶段,票据市场,票据交换不活跃。国债市场品种单一,以及拆借市场的地区间相互分割,致使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国有企业“拨改贷”后,国家对老企业不再追加资本投入,使这些企业无本经营或自有资本不足,负债率大增,企业过度依赖银行借款,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银行不良资产无法收回,包袱过重,存贷比例难以实现,使资产负债管理难以到位。现在银行每年上缴利税比例较高,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只是依靠税后利润的积累,资金来源单一,又因为银行目前财务效益并不理想,大大限制了商业银行资本规模的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