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有哪几种?
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有: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的交易对方违约或者不能履行其合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发卡风险和贷后风险。在发卡的环节上,由于不少银行普遍存在误区,盲目追求发卡数量而不注重发卡质量,对开卡客户要求不严格,调查不清晰,因此在信用问题上存在相当大的隐患。贷后风险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即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
2)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因经办人员未按照规范化的作业流程操作、逆向操作或计算机系统操作失误以及对外围设备失控,致使业务中断而影响客户用卡所产生的风险。由于银行卡业务所涉及的业务关系主体较多,受理渠道多样,操作流程较为复杂,极易出现操作风险。
3)市场竞争风险。信用卡业务凭借其丰厚的利润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竞争者,参与信用卡业务的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风险,包括国内同行在市场份额、技术人才、服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的竞争,同时也面临国外各大金融机构的挑战。
4)法律风险。在信用卡申办及使用过程中,不同当事人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法律关系,同一当事人之间又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并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在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国家,对于信用卡市场主题的权—责—利关系规定还不明确。因此,在信用卡业务中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很多业务环节和操作惯例无法可依。
5)欺诈风险。欺诈风险是人为的风险,主要包括两种欺诈行为,一是骗取或盗取持卡人卡号及其密码,制作“克隆卡”盗用持卡人帐户资金,造成持卡人帐户资金损失后与银行产生法律纠纷;二是骗领银行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办卡环节的疏漏,持假身份证件或盗他人身份证件办卡,拿到卡后疯狂透支,银行无从催收,形成风险损失。
2.如何防范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
答:针对目前我国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状况,防范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几个要点:
1)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个人资信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等。由于我国缺乏一个跨行业、跨地区个人信用评估和征信机构,使得发卡机构对个人的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办卡的风险成本增加。因此,建议由政府和人民银行牵头,借助一定行政手段保证征信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真正实现跨行业、跨系统的风险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用卡风险控制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提升业务发展能力。
2)把好资信审查关,保证发卡质量。具体男人有:要严格审查申请人的申请表内容是否完整、真实,申请人、担保人证件复印件是否真实有效;调查和审查人员应按照申请表内容逐项核实,重点核实担保人、担保单位是否真实和有效;核保可采取持卡人、担保人当面签字,过后核实;上门签字核实、电话核实等。要严格按照《担保法》规定,对到期换卡的,要重新取得担保人或担保单位同意。由于办卡为两年有效期,持卡人、担保人单位变动较大,还要审查持卡人、担保人或担保单位、住址是否变更,电话号码是否有变动,及时更改档案,以确保发卡质量。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通过业务培训、制定和落实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手段提高在岗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员加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信用卡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具体的风向控制措施的实施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姓。。
4)学习借鉴国际信用卡业务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此,各发卡和收单银行应积极与国际信用卡组织加强业务交流与合作,互相交换信息,密切配合,共同打击信用卡犯罪行为;同时,国内银行要向境外发卡机构、国际信用卡组织学习,借鉴其成熟、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5)建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管理手段。规范化的风险管理数据集市包括银行业务部门统一定义的变量信息、规范化的数据时间序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各种分析型的工具。这类工具运用统计学、数学、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海量的消费信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分析、模拟、研究、推断并运用评分、策略开发等手段指导信贷产品的风险控制、运营管理、客户选择、策略优化等一系列的决策活动。它是整个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帮助管理层来管理、识别、计算、缓解和汇报现存的、正在出现的和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因素。正确有效地应用这些数据分析工具,充分剖析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有利于银行认识、控制和规避风险,使风险损失最小化。
6)提高金融电子化程度,加强对网络和终端设备的管理。这需要银行根据这些设备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防范风险。如针对不法分子通过偷窥客户密码,再拾取客户遗弃的签购单等制作假卡盗取客户资金的情况,发卡银行应增加CVV/CVC码校验,来防范此类风险的发生。
7)加强金融交易的立法,健全相关法律。加强立法,利用法律明确持卡人及银行的权利与义务,明确信用卡犯罪、违约的概念及范畴,明确违约的责任与处罚等,是保护银行利益、防范个人信用风险的根本保证。
8)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制度。具体男人有:一是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做好授权、挂失、止付等工作。发卡机构在业务处理中对开户、制卡、发卡、收卡、授权、挂失、止付、重要凭证及止付信息传递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实行“三分离”,即制卡人员与电脑程序员相分离;会计复核员与授权人员相分离;记账员与发卡员相分离,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监督机制。二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应根据银行卡卡种属性、业务种类及其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各类信用卡的资信审查、开户、授权等操作;从制度上明确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新开发的卡产品还应及时制定操作流程。三是将信用卡业务纳入银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要加强对客户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立集中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核算集中、清算集中、资金财务集中、授权集中、制卡集中等。强化对风险易发、高发环节的有效管理,逐步实现业务风险的集中控制。四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和各类报表分析,运用科技手段及时对异常征兆和交易进行跟踪、监测,以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五是加强对信用卡业务的检查辅导和内部审计。要将信用卡及以其为载体的业务统一到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应对业务的操作程序、运用成本、经济效率、技术安全保障等进行全面审计,及时了解业务发展动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力争把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
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主要的业务风险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主要的业务风险的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 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对信用卡发卡行银行而言,信用卡持卡人对自身经济状况和资信水平了解更为及时、详细和准确。处于信息优势地位,银行难以对持卡人的财产、收入、还款意愿等资信情况作出正确判断。根据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的两个后果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
2)持卡人的信用状况具有不确定性。首先,持卡人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其次,持卡人的财产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宏观经济不景气、持卡人所在行业衰退或单位效益下滑、个人财产损失或贬值甚至持卡人身体状况欠佳都会对持卡人预期收入产生不利影响。持卡人信用状况的无法预计性也导致了信用卡风险的产生。
3)不法份子的欺诈。不法分子利用盗窃、拾得或其他非法方式取得信用卡后,冒用持卡人进行欺诈性消费或取现,或者以虚假身份骗取信用卡后大量使用,这些都造成了银行或合法持卡人的资金损失,导致信用卡风险的产生。
4)发卡机构业务管理不完善。信用卡业务对发卡机构的要求很搞,如果发卡机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申请人资信调查和审批过程掌握不严,就会导致信用失控,造成风险发生。发卡机构业务操作不规范,缺乏有限的内控机制,风险控制技术落后都极易造成信用卡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