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一、
1.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关键
答: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关键就是化解贷款风险,我国现行贷款风险管理办法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进,对提高我国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水平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与西方国家贷款风险管理仍然有一定的差别,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1)规范对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借鉴西方国家5C为内容的信用分析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对应地对企业信用进行打分。建立健全资产、信用评估论证的权威性、实效性。重视信用评级工作。
(2)贷款方式以信用贷款为主,结合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建立抵押物的评价制度,以防出现抵押品不合格、重复抵押、抵押物未参加保险、抵押手续不规范、物不抵债等现象,对待担保人的问题上首先要建立担保人偿债意识或偿债能力评估,创新贷款的多元化方式,减小贷款的风险。
(3)建立完善的审贷分离制度和整体审批贷款制度,严格贷款发放的审批权利制度,谁审批,谁承担责任,贷款终生制,提高每名员工对贷款发放的责任心。
(4)规定上级管理行的责任,进行审批、检查、考核,要定期测算通报并列入行长政绩考核,有权对下级行进行检查,实行整顿措施,并承担领导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强令其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另外必须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却使银行无法独立行使贷款决策权,尤其是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
2.怎样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答: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除了政府应在外部营造规范有利的竞争环境、明晰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外,关键商业银行还要在内部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1)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展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2)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效是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还沿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总分行制,按行政区划设立。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差。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事会的下面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确保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偏好的统一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3)要优化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和有效关键在于风险管理理念是否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辨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首先要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银行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不同业务种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业务特性和风险差异。但差别化管理原则不仅体现在不同业务风险管理中,还要体现在不同的业务品种之间。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合理划分业务品种,根据不同业务品种的特性和风险大小、形态确定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此外,对不同地区也应实现差别化风险管
(4)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实现风险度量后,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未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
(5)要前移风险管理关口
进行业务流程的改造,是以客户为中心、明晰成本收益的需要。风险管理体制要符合业务流程的要求,就是在确保风险管理体制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横向延伸、纵向管理”,推进风险管理关口的前移。在商业银行内部,要逐渐树立“大风险管理”的观念,即风险管理是每一个银行员工的职责,而不单单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任务。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窗口”的工作直接向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窗口人员的任职资格应该有认定的责任。这样既保证了银行风险管理的统一性和独立性,又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实现风险管理理念在业务部门的前移、风险管理意识到位。
3.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重要性
答:银行经营需要防备各种不同的风险,而对大多数银行来说最主要的风险是贷款风险。毫无疑问,要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首要任务是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贷款的安全是相对的,风险则是绝对的,完善化解贷款风险就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体表现在:
(1)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2)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3)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以往我国银行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管理,层次多、权力集中。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4)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几十年来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