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请简述理财产品与存款产品的区别?
答:1、风险性不同。不同的银行不同,业务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公司,业务风险等级也不同。例如定期存款就是风险性最低的,保本保息。而理财产品则分为低风险(R1级)、中低风险(R2级)、中等风险(R3级)、中高风险(R4级)、高风险(R5级),出现损失本金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两者在风险性上面相差别较大。
2. 流动性不同.存款是可以提前支取的,甚至还有定活两便的业务,而理财产品一般不支持提前赎回,或者赎回时需要支付违约金,不仅拿不到收益甚至还要损失本金.
3. 收益不同.收益高的分风险也高,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会比存款利率高不少,如目前银行12个月定期的理财产品利率在5%左右,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不超过2%。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有5%的收益,因为理财产品现在不承诺保本保收益。除此之外理财产品要求用户有一定的风险认识能力,在购买产品之前要求进行风险评估,相对来说定期存款则简单得多。
问题2、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存款,对金融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答:将资金配置在不同风险等级的投资产品中,就需要有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多层次的风险容忍度则需要着更多的投资者教育或制度约束。当前,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监管理念也意在防止民众在对理财产品蕴含风险没有正确认知的情况下,过分追逐高利率带来的,将金融风险扩散或转化为社会动荡的可能。
如果存款转理财是与制度完善和投资者教育同步推进的动态过程,那么,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体现了金融服务的逐步丰富,金融服务的丰富也体现了更高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和整体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较低的金融波动性。
但如果存款转为理财的这一过程是基于当下的客观条件瞬时完成的,将意味着社会整体资金成本和收益的大错配,会立刻对金融稳定造成巨大冲击,并由于理财产品的监管相对存款的缺失,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问题3、请根据理财新规简述未来理财产品发展方向?
1、表外业务表内化。毫无疑问的是,“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以及流动性管理要求,对于商业银行整体带来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架构的调整压力,部分具有通道、嵌套和融资属性的理财业务可能须回归表内。从监管的逻辑上,总体上鼓励银行回归传统存贷业务,提高存款占比和贷款占比,减少对主动负债、非传统信贷资产的依赖。另外,叠加2018年7月1日实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特别是流动性匹配率的要求,对同业业务依赖较大的股份行和城商行需要完善其表内主动负债和同业资产配置的结构,尤其须在负债端多寻找存款为主的中长期负债,减少对同业拆入、同业存单、应付债券的依赖程度。银行需要考虑非保本理财、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和存款之间的关系和潜在的替代性。由于“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主要适用非保本理财,存款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相对较低,是否可以通过发展保本理财和结构性存款作为替代方式来缓释监管压力、盘活表内外、实现结构优化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2、银行理财公司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设立子公司或成为普遍模式。对于中型股份行和城商行来说,理财业务通过设立子公司来运行,可能成为其拓展业务的重要渠道。第一,子公司是一种重要的业务牌照,子公司牌照的本质是“公募基金+私募资管”,相对于商业银行理财资质来说更具有牌照价值。这种“公募+私募”双管齐下的牌照组合对于资金募集、投资和管理可能会带来显著的融合效应。第二,子公司监管标准目前相对低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标准,在与母行关联性、起售金额、发行销售、机构合作等都具有相对优势。第三,子公司模式将是中小型银行实现理财业务拓展、实现追赶策略的重要方式。中长期,理财子公司对母行的依赖性可能有所下降,主动管理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3、投资运作主动化。优质资产配置是主动管理的首要任务。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冲击显著的阶段,宏观经济整体呈现“资产荒”状态,这个趋势将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的资金运用将面临配置难的问题,在“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对非标资产和通道、嵌套业务进行限制或禁止之后,配置难将进一步凸显。同时,“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以及其他行业资管细则的叠加,此前流行的一对一模式被打破,跨市场的资产配置以及非标资产配置极为困难。
资产价格整体稳定性是配置和计值的基本要求。未来净值化管理将是理财转型的主流方向,而净值稳定性是拓展理财业务的基础条件之一。但是,由于净值化管理核心原则是“以市盯价”的市场原则,本质上将会加大净值波动性,甚至净值显示出亏损状况。虽然过渡期内可以釆用“影子定价+摊余成本法”暂时缓释净值波动过大问题,但过渡期后的净值管理将成为重大的技术要求,其根本保障在于配置资产价格的整体稳定性。
机构合作逻辑分化,独立化运作或更显著。虽然 “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对于业务准入都实现双向平等准入,资管业务合作机构范围扩大,但是由于流动性、集中度、非标限额、期限匹配等要求,银行理财可深度合作的机构和业务范围实际上可能是减少了,这使得商业银行理财运作只能在更加独立化和更多委外化之间选择,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路径选择可能存在差异性,但更加独立可能是中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理财产品违约将是主动管理最为棘手的现实挑战。在过去刚性兑付大环境下,银行理财几无“违约”,商业银行理财违约市场化处置机制仍不健全。同时,违约对银行理财业务的负面冲击没有市场经验可借鉴。整体而言,主动管理将是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违约处置是银行理财稳健发展的核心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