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请你简述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外部环境风险?
答:1、加快完善信贷法律制度。对于那些恶意逃避银行债务、恶意拖欠贷款的单位必要时进行法律制裁,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央行应该对企业兼并重组破产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和监督。政府要全力协助金融机构依法有效的对自身金融债权的维护,保证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应当着力解决银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为了有效的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央行应该严格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标准化制度,提高企业信息公开透明度。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2、加快落实社会征信制度。对于商业银行,假如借贷者的信用意识增强,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就会减小,可以降低借款者违约的概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积极落实国家征信制度,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加大对诚信主体激励和对严重失信主体惩戒力度,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完善诚信典型“红名单”制度和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规范各领域红黑名单产生和发布行为,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在保证独立、公正、客观前提下,鼓励有关群众团体、金融机构、征信机构、评级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将产生的“红名单”和“黑名单”信息提供给政府部门参考使用。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贷款。
问题2、商业银行一般如何化解不良贷款风险?
答:不断攀升的不良贷款,会对包括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不稳定的风险。中国监管层正在酝酿一系列的组合拳,力图化解这一威胁。传统上,处理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往往采取核销的方式。对于确定无法收回的信贷资产,商业银行可以从账面直接予以核销。这种方式由于受到国资委、财政、税收法规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难以大规模开展。以中国银行(601988.SH)为例,2015年共计核销不良贷款452亿元,但是核销完上述不良贷款后的不良贷款余额仍超过1300亿元。综合过去的情况来看,处理不良贷款最为快捷的途径还是向包括华融、东方、长城以及信达在内的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始于1998-1999年期间的商业银行大规模处理不良贷款,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截至2006年底,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手的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约为1.2万亿。这一数据接近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全部不良贷款金额。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但是采用这一方法,目前难以大规模开展。这主要是在没有中央注资的前提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难以承接如此巨额的不良资产;此外,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普遍较低,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做这部分业务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国务院此前已经公开表态,支持商业银行以市场化手段化解不良贷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市场化处置不良贷款的手段便是资产证券化。所谓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特定不良贷款的组合,以股票或者债券的方式打包向投资人出售。商业银行可以提早收回现金流,改善流动性,同时将不良贷款从表内予以注销,改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表现。很多机构和学者都在呼吁中国重启资产证券化,以缓解过度集中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周转能力。中国监管层近来对于这一措施也持开放态度。今年年初,监管部门确定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作为首批试点机构,首批试点金额为500亿元。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按理说总资产打包是可以不受限制的,也可以把不良资产打包卖出去。”不过500亿元的额度,相对于目前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可谓杯水车薪;包括仅通过规模较大的6家银行展开试点,本身也表明监管层对于这一新工具还是非常谨慎。周小川表示,“这种操作是可以的,但不必夸大”,周小川还强调了“风险自担”。无论如何,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还是向市场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途径。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在考虑采取债转股的方式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如果说,包括核销、转让或者资产证券化都是解决的不良贷款存量问题的话,近期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商业银行债转股,可以被理解为着手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量问题。来自的报道称,中国政府当前推出的债转股首批试点规模约为1万亿,拟采取的债转股资产主要以正常类贷款和关注类贷款为主。考虑到经济下行以及并不明朗的企业盈利前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将继续攀升。2月末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攀升至1.83%。这相比2015年底的1.67%,上升了接近20个基点。毫无疑问,如果将目前还在正常或者关注类贷款中列报的部分贷款以债转股的方式予以处置,那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规模将显著受限。这不仅会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提升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降低当前整体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钢铁行业也在2015年遭遇了严重的全行业亏损。这种行业背景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钢铁行业的贷款迟早会遭遇信用风险。然而,从工商银行的年报来看,截止2015年末,该行在钢铁行业的贷款,不良比率仅为0.92%。显然,这一数据存在随时飙升的可能。不久前报出巨额债务的渤海钢铁集团整体负债接近2,000亿元。没有数据表明这一贷款金额此前已经计入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