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1.结合苍南农商银行现状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外部因素
(一)宏观政策因素。国家一改以往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刺激信贷增长。2010年至2011年,因前期货币投放过多,导致房价高企,国家进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2012年开始,受困于整体经济低迷,国家又开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高频率、大幅度的变动,与借款人对外投资易放难收存在很大冲突,极易造成借款人资金周转出险。
(二)企业追求自身的利益目标。部分企业过于激进,财务结构安排不恰当。有的借款人财务管理能力比较弱,例如将短期资金来源进行长期运用,且投资产业过多,战线拉得过长,投资回收周期过长,收益回报未能实现,致使出现企业负债率过高。有的企业本身经营良好,但是将大部分资金投入的房地产及矿业等高风险领域,一旦发生风险,引发债务危机在所难免。
(三)民间信用体系崩溃。民间借贷风波爆发后,社会公众及融资中介逐步从民间借贷市场抽回流动性,此类垫资还款行为明显萎缩,使部分潜伏的不良贷款浮出水面。多数企业资金链一头连着银行信贷,一头连着民间借贷。
二、内部因素影响
(一)历史遗留因素制约 。部分地方政府介绍贷款现象很多,有的地方还存在行政指令贷款,由于这些贷款存在相关的手续不全、担保人实力不符合实际情况等现象,造成到期贷款不能及时归还,导致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
(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遍来讲,中小金融机构贷款管理还是停留在比较粗放的经营层面,贷款决策和约束机制上不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需要更合理的完善。制度执行力不强,部分地区仍存在逆程序操作现象,先放贷后审批等现象仍然存在,信贷管理体制形同虚设,导致了各种问题发生。
(三)内控制度存在问题。一是高层管理者在决策贷款的过程中制约性不强,商银行内控制度存在盲点,例如目前农商银行有大量的抵债资产,但是相关的抵债资产处置制度不完善、不详细。 三是体系庞大,层次复杂,导致问题发生的时候处置不及时,市场反应迟钝,不利于全行的风险控制。
问题2、苍南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中哪一点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什么? 答: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遍来讲,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贷款管理还是停留在比较粗放的经营层面,贷款决策和约束机制上不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需要更合理的完善。信贷管理方式落后,没法跟上快速发展的信贷业务的要求。贷款“三查”执行力不强,重贷款轻质量现象普遍存在,贷前调查不认真和贷后监督不彻底导致贷款管理流于形式,导致了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跟踪检查和贷款回收各环节脱节。制度执行力不强,部分地区仍存在逆程序操作现象,先放贷后审批等现象仍然存在,信贷管理体制形同虚设,导致了各种问题发生。档案管理执行不力,贷款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由于信贷员档案管理混乱,台账建立形同 虚设,贷后跟踪不及时,使不良贷款保全工作丧失最佳时机,也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设置了障碍。
问题3、如何应对苍南农商银行现有的信贷风险,有何对策建议?
答:一、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加强经营决策监督制约。完善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制度即通过优化董事会结构,加强审计委员会职能建设,发挥整体监督能力,疏通银行内部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降低整体风险,同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制约作用,要选择人品好、正义感强、有责任心、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担任监事长。确保监事会能够参与到经营决策的全部过程,便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重大决策,为更好地实施监督打好基础。
(二)健全信贷风险控制组织体系。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制定决议的最高审议机构,其主要成员均由外聘专家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日常的信贷风险控制工作。风险管理部室的人事关系也直接由董事会决议。
二、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一)强化信贷管理基础。一是加强信贷制度落实。针对信贷工作中存在的制度执行力不强的问题,要切实加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要按照已经制定了的贷款管理基本制度,各个支行制定自身的自查工作计划,主要信贷制度执行情况自查面要达到 100%。在自查的基础上,农商行要组织重点检查,主要检查信用评定、资信评级、统一授信、贷款上柜台、顶冒名贷款、商业汇票业务和大额授信风险状况等,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规范信贷管理和操作行为。
(二)加强信贷流程再造和结构优化。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法人客户统一授信和公司类客户资信评级,加快推进“先评级、再授信、后用信”的信贷流程再造。对法人客户全面进行资信评级,实施统一授信管理。未评级的客户,一律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二是加强风险分类管理。要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做好信贷人员分类培训,提高分类工作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完善分类工作流程,健全分类档案,严格执行分类标准,提高分类质量。三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凡新增不良贷款,都要逐笔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三)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建立学习教育机制。针对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要鼓励信贷人员进行自学、函授和脱产学习,逐步提高信贷队伍学历层次;加强法制教育,当前重点组织开展新《刑法》和《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依法合规观念。二是建立培训机制。要对农商行的信贷管理人员、分支机构负责人,重点培训国家产业和信贷政策、金融法律法规、监管规定以及省联社信贷管理制度;对一线信贷人员,重点培训信贷管理办法、操作规程、贷款营销等方面。
三、 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建设。
(一)制定健全的风险监控指标。要逐步建立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指标体系,主要指标包括存贷比、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单一客户授信比例、五级分类不良率等。农村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以及指标异常变动可能诱发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上一级领导单位要认真做好辖内县级联社的风险监控工作,及时采取风险提示、下发通报、约见谈话等措施,督促、指导农村商业银行防控信贷风险。
(二)完善信贷集中风险监控制度。对各个行业、尤其是“限控行业”授信的分布和变动情况,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要按月进行统计分析;要重点关注授信行业集中、客户集中、信贷产品集中等问题,设置行业、客户、产品集中度“警戒线”。对达到或超过“警戒线”的,要通过调整授信行业分布、压减大户授信等措施,调整信贷资产组合的总量和结构,使各个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程度,有效化解信贷集中风险。
(三)健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要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建设:一是宏观与行业风险预警。正确认识国家产业、信贷政策调整对行业风险的影响,风险管理部门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为营销人员和审议、审批人员提供操作层面的信息支持。二是微观企业风险预警。财务因素主要是企业经营效益和流动性等方面,要密切关注企业出现的应收账款上升等项指标的不利变动,在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但还未恶化到形成违约之前就识别出这些客户,采取有效监控和管理措施;非财务因素主要从公司治理、信用社与企业关系、公司运营三个方面进行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