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
一、如何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现象?
答:我国出现高储蓄现象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1、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居民储蓄存款来源于居民收入,所以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与居民收入的增长密切相关。从储蓄与收入的关系看,全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年增速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速基本保持同步。居民储蓄意愿的增强,即居民愿意减少当前的消费和投资而更多地进行储蓄,以及居民在进行资产选择时,更愿意选择银行存款的方式。2、为应对经济转轨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就业矛盾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社会面临的课题。首先,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深化,为减员增效而进行的下岗分流使人们产生"危机感",宁愿压缩现期消费,而为未来存储一笔抵御风险的资金。其次,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总的趋势是许多由单位负担的支出将转由个人承担。与此同时,我国社保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虽然我国目前初步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四项内容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在社保资金筹集方面还面临不小的挑战,资金积累规模与资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有些保障措施还难以落到实处。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以便能够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交纳、使用、发放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而且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水平也跟不上社会保障的社会化需求。与城镇居民相比,广大农居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程度更低。面对这样的社保体系,居民不得不在考虑收入支配时,也有较强的防患意识。第三,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行教育产业化,教育费用加大也使居民的支出增加。使得居民为后代教育进行储蓄的倾向也随之增强。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反映出巨额储蓄沉淀不能有效向消费分流、向投资转化。这不利于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也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构成压力。此外,居民储蓄的大幅增长也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为此,需要重视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的负面作用,积极引导储蓄向消费分流,向投资转化。在对居民储蓄存款分流时,应充分考虑其特点,适度分流。
二、范文认为我国大部分的储蓄都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里,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居民储蓄会在少数人掌握之中?
答:社会中的各种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地区、少数群体甚至少数人的手中。可以说,自90年代以来,一个拥有了社会中大部分资本的强势群体已经成形。构成这个强势群体的,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三部分精英不仅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结盟关系,而且具有了相当大的社会能量,对整个社会生活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个强势群体的社会能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影响。在90年中前期的时候实行经济紧缩的方针时,一些房地产商赞助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研讨会,由经济学家出面呼吁政府实行宽松的财政和金融政策。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开端。第二,对社会公共舆论的影响和话语形成的能力。在90年代中期之后,传媒更多地受这个强势群体的影响。而由知识分子制造的主导性话语也更直接地体现了这个群体的价值和主张。第三,形成了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依附型关系。因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弱势群体的许多机会,是由强势群体提供的。 而在另一方面,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弱势群体。这个弱势群体主要是由如下的几个部分构成:除了部分富裕农民之外的贫困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中的失业下岗人员。这三部分人几乎构成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个群体首先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农民的收入在90年代中后期处于停滞的状态,特别是1997年之后,大部分农民的实际收入是下降的。按照官方的数据,目前农民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已经扩大到3倍,而据有关专家的估计,实际上已经达到6倍。农民工的工资,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九五期间全国城镇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减少315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减少1648万人,两者合计减少4807万人,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形成了以失业下岗人员为主体的城市贫困阶层。根据有关资料,1999年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在1500万-3100万之间(而专家们估计的数字则是5000万人左右),其中主要是失业和下岗人员。所以,本人认为由于收入和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中,因此,储蓄也应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三、你如何看待2007年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放缓的现象?
答:2007年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放缓这是必然规律,“资本市场的复苏,就中国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而言,首先必定是存款的分流,这是一个规律性现象。”事实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银行储蓄率过高的成因之一。由于直接融资发展缓慢、投资渠道狭窄,民众金融投资意识有限,这就致使全社会范围内规模巨大的资金长期沉淀于银行。一旦利率偏低,资本市场又有所起色,庞大的银行储蓄就会被立即释放出来,扰动宏观经济和弱质的资本市场发展。我国国民储蓄率2001至2005年间曾达到44%,居民户储蓄率也在16%以上。高储蓄率对于支持我国的经济高速成长的确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高储蓄率使大量资金循环于金融体系之内,增强了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但是储蓄投资之间的缺口,造成了长期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导致货币大量被动发行。而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过多的流动性很容易引发固定资产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并产生大量经济泡沫。我国政府一直希望通过改革,推动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将银行储蓄资金转移到资本市场,提高居民的财富效应和消费水平,降低储蓄率。同时,也希望通过股票等直接融资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相关产业部门中,缓解流动性过剩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实现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不过,对于储蓄大量转移到股市,老百姓投资意识觉醒是件好事,但对投资者还需要有一个教育的过程。目前,相当高比例的人对股市机制的了解非常少,投资具有盲目性,这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