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1、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主要存在五个问题:
一是信贷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是贷款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调查。
三是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受体制影响,商业银行进人渠道单一,素质良好的信贷人员逐年减少,尤其是基层工作、生活环境较差,更为留住素质良好的人员雪上加霜;二是少数信贷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低下,更有甚者与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内外勾结,骗取信贷资金;三是基层信贷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或没有经过培训便从事信贷业务工作,导致信贷操作风险隐患较为突出。
四是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五是贷款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商业银行贷款面广,户多额少分散,单个信贷人员管理的户数多、工作量大,使“三查”制度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落实到贷款管理上的每一个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缺乏可行性的调查评估,对借款人无贷前调查或调查报告内容不翔实。二是在贷款审批方面存在一支笔现象,特别是小额农贷的审批较为随意。三是信贷人员贷后检查不及时,有的甚至没有贷后检查,有的虽然进行了贷后检查但无书面检查报告,使得贷款发放出去后无人问津,失去了有效的监督管理。
2、如何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强化了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信贷风险的力度,有效扭转和改变了过去盲目放贷的状况,加上法制和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健全等因素,推动了借款方的自我约束意识和制约机制的强化,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长期存在的资金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坚持行之有效的原则和办法的同时,针对市场、客户和风险度的变化情况,重点在投放对象、审批人意识、审议方式和第一责任人责任追究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在贴近市场和防范风险中加快信贷投放步伐。一是以存量客户为基础,以新增优质客户为突破,全面实行综合营销、立体营销、整体营销等多样化方式,积极有效介入新兴市场,重点关注科技、教育、物流等新兴行业,及时捕捉信息,加大营销力度,抢占市场先机。二是改变审批缓议方式,防止由于他行介入而错失营销时机。三是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审批效率,重在增强审批人的市场、客户、营销和风险度意识,尽快提出项目分类营销条件,在防范风险中有效提高审批效率。四是对第一责任人的处理应区分主客观原因,实行不同的处理方式。
3、试述贷款风险预警,如何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预警?
答:为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预警,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细化风险预警监测内容。
根据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置要适应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基本要求,遵循全面、科学、公正、合法和实用的原则,细化指标设置,增强贷款监测的可操作性和实时性。细化指标应达到“四性”。一是有效性。指标应能够至少适用于一个风险点,一个具体风险分类或一项业务,能够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二是可比性。指标可以量化为一个数字,百分比或比率,能够在不同时间、不同企业之间可比,尽量减少定性指标。三是敏感性。指标应该对风险变化反应灵敏,能够深入洞察风险度的变化情况。四是便用性。指标数据能够及时、可靠、经济地采集,容易理解和交流。
二、完善风险预警监测方式
贷款发放日是贷后管理起始日,也是风险预警监测的开始,直至贷款本息收回之时止。要消除部分信贷人员认为风险预警监测是从出现不良贷款或欠息现象才开始贷款风险预警监测的错误认识。风险预警监测工作贯穿于整个信贷管理的全过程,成为银行信贷业务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贷款风险预警监测要做到四个结合,达到贷款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提示、早处置的目标。
(一)机器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一是建议开发一套信贷风险预警监测系统软件,系统预警提示或辅助信贷人员处理贷款风险管理业务,达到定量指标以机器监测为主,减轻信贷及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二)定期监测与不定期监测相结合。区别情况,合理确定监测检查频率。经营行对客户的检查,区分不同信用等级、不同贷款质量的客户,执行不同检查频率。对信用等级高、贷款质量好的客户监测检查间隔期可以长一点,一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反之,则间隔时间就短,一个月或二个月检查一次。对出现欠息、贷款逾期以及资金归行明显减少的随时监测检查。要立即进行逐笔检查,查明主客观原因,并追踪发生不良前是否有预警信号,是否已进行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客户经理除从企业财务报表,其他信息资料以及贷款到逾期、欠息等信息资料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从深入企业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情况,把握企业经营,贷款使用状况,及时防范信贷风险。
(四)日常贷后管理与重点监测相结合。信贷人员在日常对客户的贷后管理,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基础上,一是要突出对新客户的跟踪监测。新建立信贷关系客户,必然要有一个银企之间进一步增进了解,加强配合的过程,要着重监测是否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银企配合是否默契,货款归行是否正常等等。二是要对重点客户贷款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客户所在行业的发展变化对客户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客户自身生产经营、财务状况、资金使用和担保变化等情况,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三是要对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客户以及欠息客户的重点跟踪监测。随时监测风险防范和化解情况,防止风险升级,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三、落实责任,完善考核制度
一是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贷款风险预警监测工作不是某一部门、某一级行的事,而是要靠多部门、各级行共同来完成。部门各有侧重,上下级行各有重点。从部门分工角度讲,客户信贷管理部门主要职责为贷款风险跟踪收集,识别报告及实施工作。风险管理部门侧重于负责做好全行贷款风险预警、提示等活动的集中统一管理工作。从各级行角度讲,经营行侧重于具体客户风险预警,管理行侧重于产业、行业预警和区域风险预警。二是要落实主责任人制度。明确经营行、管理行以及各级行的客户、信贷、风险、财会等各部门在风险预警中各环节的职责,并确定主责任人和责任人,利于各负其责。对不及时准确采集风险预警信号的,或因拖延、隐瞒上报风险预警信息,以及未及时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或处理不当,造成风险加大或损失的,追究相关主责任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对信贷风险预警工作做的好,防控风险措施得力的行及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