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商业银行如何落实全面风险管理?
答:1.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2.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标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
5.国际化分散信用资产
信用资产的国际分散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组合的信用风险,尽管不同国家之间的信用相关具有不稳定和变化的特点,但研究表明它们之间从未有过系统性的正相关。这使得信用资产的国际化分散成为构建最优信用组合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已经开始了国际化进程,但还需要在信用资产组合的分散上有意识地选择与我国信用周期相关程度较低的国家、行业和客户,充分利用国际信用分散的优势,实现最优的全行信用组合。
2、商业银行如何把握其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 即有联系又有矛盾。 1.流动性与安全性是成正比;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成反比。 2.安全性是经营的前提,是经营管理原则之首;流动性是实现安全的必要手段;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
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既统一又矛盾的。其统一性体现在对盈利的最终追求之中,追求盈利是一切企业的本质属性或内在动力,没有对盈利的追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流动性与安全性作为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基础,将其维系在合理、适度的状态。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第一经营原则,流动性既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 又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 维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策略手段。安全性是盈利性的基础, 而盈利反过来又保了安全性和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的规定有助于银行经营的安全,但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财务杠杆,影响银行盈利能力
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存在哪些风险?如何管理?
答:中间业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中,由于客观情况变化或主观决策的失误,而导致资产、收益及资信等方面的损失的可能性。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每种业务带来的风险也不尽相同,按照风险识别的程序,在考虑了准确性、全面性、市场性的基础上,依照商业银行风险表现形式的标准把中间业务风险分为九大类: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投资风险、管理风险、竞争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调整战略重点。
(二)规范银行内部管理,优化中间业务管理部门。
(三)加快产品创新,严密防范银行风险。
(四)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银行开展中间业务。
(五)加强同业合作,完善行业协作机制。
(六)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