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1、我国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有哪些规定?其主要的资金运用渠道有哪些?
2、保险基金运用中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3、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哪些主要的特点?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的措施来应对?
答辩如下:
我国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有哪些规定?其主要的资金运用渠道有哪些?
答:我国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规定: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行政管理,赋予了相应的监管权利。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拟定了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作的有关政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和托管情况进行了监督。除了法规及监管部外,养老保险基金的托管人(主要指商业银行)监督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发现违规行为一并向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报告,养老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基金不得违规投资运营,不得用于平衡其他政府预算,不得用于兴建、改建办公场所和支付人员经费、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挪作其他用途。
其主要资金运用渠道如下:
(1)进行实业投资。养老保险基金的实业投资主要是投资于不动产,尤其是房地产。由于房地产投资是一项中长期投资,其投资回收期较长,占用资金量很大,技术性要求很高,所以存在着一定的投资风险。在养老保险基金的营运中,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来说风险小、周期短、效益显著的领域进行实业投资,在短期内获得较高利润并收回本金。这种方式虽然投资风险小,但资产的流动性差,不易变现,因而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随时支付。
(2)购买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由于国债信誉好,安全性强,风险小,而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易于变现,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方式。
(3)购买企业债券。指企业发行的一种有固定收益的有价证券。它承诺偿还本金,支付利息,可自由转让,风险较股票小。企业债券利率一般较高,但因为无国家财政做后盾,所以风险较国债大。
(4)购买公司股票。股票投资具有投机性强、风险性大、变现灵活、收益丰厚等特点,因而是风险最大,但同时收益也最大的投资方式。
(5)委托投资。指委托金融机构进行信托投资。多为间接投资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投资方式因为有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而使投资风险较小,并有稳定的较高利息收入。但在投资过程开始前,应规定出最低收益率,投资风险由信托投资机构承担。这种运营方式手续简便,易于操作,收益也有保证。
(6)现金和银行存款。这是传统的投资方法。它既安全又保值,但由于银行利息很低,所以增值不大,而且如果遇到通货膨胀,养老保险基金有时甚至会贬值。[
2、保险基金运用中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答:主要为一下几点: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3、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哪些主要的特点?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的措施来应对?
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
(2)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3)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5)城乡倒置显著。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6)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7)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
我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主要的措施来应对:
城市要认真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继续巩固家庭养老功能,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加大对城乡贫困老年人社会救助和医疗救助的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兴办为老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