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1、我国近些年通货膨胀的表现及原因有哪些?
答:我国近些年来通货膨胀的表现是物价上涨。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有:
(1)当前物价明显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使货币贬值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的货币流通公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次数=流通中的货币总量。20世纪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提出了类似的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他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与意识形态无关,“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而且每单位产品所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就愈速”。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当前物价明显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首先是巨额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占款。我国外汇储备从2006年的1万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底的2.8473万亿美元,4年间净增1.8473万亿美元。按平均7.2∶1汇率计算,即投入市场约13.3万亿元人民币。其次,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投入巨资“救市”。2009年除投入4万亿财政资金外,还增加了9.6万亿信贷资金,其数额之大几乎超过了上年新增贷款额5万亿元的1倍;2010年又继续新增贷款7.95万亿元,虽比上年少增1.65万亿元,但仍超过2008年新增5万亿的59%。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2)造成当前物价上涨的非货币因素
1)国际能源价格上涨。能源是一切生产企业都必需的燃料和重要成本构成因素。我国目前消费的石油约一半需要进口。2007年进口的原油、成品油达1.8亿吨,2010年更增至2亿吨以上。因此,国际油价的涨落对我国影响很大。国际油价2003年初每桶为37美元,但随后受美伊战争和美元贬值的影响,到2008年曾涨至每桶147美元。接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曾急剧回落到每桶约50美元。但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美元超发贬值,国际油价迅速回升。尤其是2011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地区不少国家政局出现动荡,导致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国际油价急剧上升。2月份,国际油价已重新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关口。 在油价上涨的同时,与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例如2010年3月国际炼焦煤的价格同比上涨55%;我国去年的煤炭价格亦大幅上涨,在10月份就比上月上升50%以上。
2)国际矿产价格上涨。矿产品是钢铁、金属产品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本因素。我国现已成为世界钢产量最大的国家,但我国铁矿石十分缺乏,有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由于国际铁矿石受三大国际垄断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公司)的垄断和各需求国家的竞购,甚至国内各钢铁公司之间也相互抬价竞购,使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甚至不断攀升。据计算,2001-2008年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价格上涨了3倍多。2010年4月以来,铁矿石价格谈判协议的有效期由1年缩短为1季,这可能使价格进一步上升。铜是工业企业的又一重要原料,它可用于管道、供暖、电线和通信缆线,是我国每年需要进口的重要物资之一。由于世界最大产铜国智利在2010年初发生大地震,使铜价上涨4.5%,达到每吨7522美元;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各国对铜的需求增加,加之去年冬智利发生工人罢工,都进一步推高了铜价。据报道,2010年6月以来的三四个月之间铜价飙升约50%。
3)粮价上涨。我国本来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农业大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对耕地形成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这一矛盾的存在导致我国粮食依赖进口的比例日益上升。据农业部2010年8月3日公布的数据,当年1-6月,大米、玉米、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进口量同比增加60%。其中玉米进口量同比增加26.3倍。随着粮价上涨,相关食品乃至蔬菜等农产品也会应声上浮。
4)工资成本上升。随着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打工者的名义工资也必须增加,否则实际工资就要下降。例如,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已从2010年7月开始由每月800元增至960元,增幅达20%。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会议于2010年7月9日通过的《关于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的建议案》中还明确提出,应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CPI联动的调整机制。
工资成本普遍上涨,自然会推动产品价格普遍上升。总之,工资上升主要是物价上涨的结果,但也是物价上涨的一个原因。
我国当前物价普遍上涨的原因,无论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还是国际能源、矿产、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内工资成本上升等,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地与2008年国际金融有关。可以说,我国当前的物价上涨与美欧各国出现的大量失业、债务危机,甚至罢工游行、抗议示威等社会乱象一样,本质上都是2008年危机余波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性质。
2、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有哪些?
答: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有:
我们把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属于通货膨胀中最严重的一级。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危害是价格失灵,迅速上涨的商品价格已经不能成为市场生产的指导原则,导致生产体系出现混乱,产生生产的浪费。恶性通货膨胀会导致人们对货币失去信心,导致人们较少储备货币,及时的把货币开销出去。这会导致人们囤积物质,购买那些可能并不需要的商品,产生消费领域的浪费。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商品价格被频繁改变,导致商品销售定价的麻烦,也导致消费者消费的不便。 恶性通货膨胀会导致人们很少存款,导致银行货币缺乏,甚至导致银行在挤兑潮流中倒闭。恶性通货膨胀意味着金融系统的失灵,意味着资本投资的困难。在加上商品价格对资本投资的指导失灵现象,这会导致资本投资雪上加霜,导致社会投资明显萎缩。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资本投资的停滞,会导致经济增长停滞。资本投资虽然短时间内会促进通货膨胀,但是长远看,会促使商品生产能力提高,遏制通货膨胀。
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
答: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有:
(一)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中央银行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避免偏差,必须借助于一些短期性的、数量化的指标,以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检验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传导体,这些指标就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主要的中间目标有:
利率。利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已经有相当长久的历史,因为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影响利率的变动,而利率的变动又能直接、迅速地对经济产生影响,利率资料也易于获取。
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可根据流动性大小或货币性强弱划分为若干层次。
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构成的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是货币供给量倍数扩张或收缩的基础。
存款准备金。由银行体系的库存现金与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组成的存款准备金,也可以用作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是相吻合的。从各国执行货币政策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通常有以下四个:
(1) 物价稳定。是指在经济运行中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
(2)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严重的失业意味着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意味着产出的损失;第二,严重的失业是一种社会灾难,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正,进而危及社会的稳定。
(3)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关系紧密,因为越接近充分就业,就越意味着生产资源被充分利用。
(4)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之后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的状态。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是:物价稳定。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水平往往随着社会总需求扩大、商品成本的提高,以及一些结构性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呈上涨趋势。中央银行以物价稳定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吞吐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量、信用量,平衡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防止物价水平出现剧烈频繁的波动。没有稳定的物价就意味着没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价格信号失真,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难以做出投资和消费的正确决策,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扩大。
中央银行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全局,在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的目标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而言,在经济平稳运行时期,央行更重视物价稳定,而当经济不景气或出现危机时,央行会更多地考虑经济增长。但总体看,物价稳定始终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