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三、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内 容 摘 要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我国的农业更是如此,它具有规模小,零星分散,技术含量低,易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因此极不稳定。几乎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会造成大批的贷款人因财产、生产严重损失而难以偿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往往都被转嫁给农村信用社承担,使得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经营环境风险往往高于其他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社会联系广泛,影响力大,这使得其经营管理的成本增加,也不便于监督管理。贷款所占比例较大决定了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我国的农业更是如此,它具有规模小,零星分散,技术含量低,易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因此极不稳定。几乎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会造成大批的贷款人因财产、生产严重损失而难以偿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往往都被转嫁给农村信用社承担,使得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经营环境风险往往高于其他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社会联系广泛,影响力大,这使得其经营管理的成本增加,也不便于监督管理。贷款所占比例较大决定了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一、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管理信贷风险的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农村信用社现行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存在权责上的不对称性。在目前粗放经营模式下,管理层侧重于短期信贷的量的增长,加上“长官意识”的潜规则作用,信贷员客观公正的调查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在贷款的决策上只有申报推荐权利,但一旦贷款发放后,信贷员就成为了信贷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信贷员的积极能动性。二是重放轻管的思想定势削弱了农村信用社控制风险的能力。与贷前决策相比,贷后资产管理和事后检查仍是信用社的弱项工作。信贷业务发生后,信用社便失去了对资金的直接控制,在与客户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信息不对称和地位的变化使得贷后管理难度加大。
(二)防范信贷风险的技术服务滞后
受多次体制改革反复更迭和员工队伍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科技建设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商业银行相比之下更显落后。在信贷管理的科技软件开发上几乎空白,风险管理的科技服务支撑建设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缺少必要的科技支持,精确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受到影响。
(三)化解信贷风险的成效极为有限。
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回收,更多的是借助人情催收,一旦发生借款人恶意逃废债的行为,信用社束手无策,常常以诉讼的方式加以解决。但冗长的法律诉讼程序经常使信用社失去了收回贷款的最佳时机。加上法院执行不力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挫伤了信贷人员通过法律手段收回贷款的信心,化解风险的成效大打折扣。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增加,造成信用社信贷资金大量沉淀,因而提起的诉讼呈上升趋势。因此信用法制建设已成为现在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通过对信贷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如何解决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风险问题,而降低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关键就是及早识别、防范和控制各种经营风险。因此必须针对信用社风险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后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对策,从而减少信用社的损失。
1、国家政策的倾斜。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需要有资金的投入而对于只能吸纳零星的农民存款的信用社而言,就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帮助,主要是给予在政策上的倾斜.
2、建立农村信用社评价体系。
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要从具体的业务着手。在坚持服务三农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贷款的风险度,一是对额度小的农产贷款采取农产联保的方式,简化信用社的操作手续,降低小额贷款的风险,二是对符合发放条件的农户进行授信,发给小额贷款证。并通过在信用社发放贷款时对农产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对其历次贷款情况以及其家庭经济情况等给与打分,进而在贷款额度期限上对农户进行区分对待,从而尽可能的减少信用风险。
3、加强信用社的内部管理。
一是建立目标经营责任制,在对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历史包袱和经营风险状况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后,可以实行新老划断,分别考核、严格奖惩、防止新的道德风险。二是要深化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各部门,各岗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查,从制度上控制风险的发生。四是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实行风险责任追究制,堵住风险源头。
4、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一是抓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事业心、责任心,端正服务态度,服务宗旨,提高对改革农村信用体制的认识,增强紧迫感。二是开展员工培训,可以采取自学、岗位培训、脱产学习等形式进行。三是对原有的员工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新进的人员实行招聘制,以改善员工素质的比例结构。
三、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1、以人为本,遏制信贷风险。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信贷风险也是如此,必须强调人的因素,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培训,迅速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造就一支懂业务、懂法律、善经营、求实效的信贷管理队伍。要防范三种风险和强化四种意识。即:防范职业风险、道德风险和法纪风险;强化发展意识、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有效的遏制信贷风险。
2、完善担保抵押机制和保险机制,规避信贷风险。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信贷资金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额贷款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农村信用社完善担保抵押机制和保险机制刻不容缓,务必建立起这道信贷资产安全保障防火墙,才能更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一是办理手续要规范、严密。二是对抵押物的评估论证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其现实价值,又要顾忌处置变现的可行性。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结果,信用社只能参考,切莫绝对引用,同时基于资产的安全性,贷款额度应控制在抵押物评估价值的50%以内。三是推行抵押物保险和借款人家庭财产保险制度,不应因过多的为客户负担着想而忽略了可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不可预见的种种信贷风险。
参 考 文 献
1、章奇,《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
2、《新时期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3月。
3、《现代银行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中国知识出版社,2008年4月。
4、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5、王艺静,《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