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现状
二、资本市场的货币发展
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内 容 摘 要
我国金融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以及宏观金融调控体制改革的深入,逐步形成了具有初步竞争态势的金融组织格局,多元化的融资机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机制已基本培育起来,间接调控的宏观金融政策制度已具雏形,但其持续发展态势越来越受到落后的货币市场的制约。
论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的货币化与市场化不断加快,货币供应量年增幅在90年代中期以前都远高于当年GDP的增幅,1997年下半年以后,两者间的差幅才趋于降低,但货币供应量增幅仍高于GDP的增长率。经济货币化与市场化所带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大大增加,使货币的功能作用较传统体制下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货币流动对于资源的配置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但货币对于经济运行应有功能作用的发挥尚依赖于有效的货币流动机制,有效的货币流动机制则取决于一国货币市场的发展程度。随着我国金融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以及宏观金融调控体制改革的深入,逐步形成了具有初步竞争态势的金融组织格局,多元化的融资机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机制已基本培育起来,间接调控的宏观金融政策制度已具雏形,但其持续发展态势越来越受到落后的货币市场的制约。
经济增长格局与模式的改变,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变换,金融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都使得加快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越来越突出。具体看,以下几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微观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货币市场的发展。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是保持企业效率不断有所改进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要求,这包括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的结构,债务资本不同来源的结构以及合理搭配的长短期的期限结构,只有资本结构合理,才能确保企业财务资金的顺利运作与财务成本的合理化,这无疑对于企业的整体资本运作是有利的。而资本结构的优化取决于合理高效的金融市场,如果没有外部金融制度与良好市场环境的配合,单凭企业本身,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形成与保持优化的资本结构。这个问题在我国已显得非常突出,我国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的结构不合理,而且债务资本的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通过长期债券市场形成的债务资本极少;尽管人民银行试点过企业短期融资券的作法,但并不成功;由于企业效益尤其是国有企业效益总体欠佳,特别是1997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经济增长率连续下滑,物价连续负增长,通货紧缩严重,企业效益跌入谷底,产销率下降,相互拖欠尤其厉害,由此使得商业票据交易市场缺乏形成的起码基础,更不用说商业票据发行还缺乏制度上的应有明确界定与保障。于是企业都将精力集中到股票市场,争夺股票发行额度与上市时间已到了非常不合理的地步,其中引发的潜在问题与影响不只表现于经济层面上,也涉及到非经济层面,消极性已很明显;企业的流动资金和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银行贷款,将风险集中到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这使风险越来越向中央政府集中,这种消极影响已逐步在经济运行中有所显现。
另外,企业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因缺乏短期融资渠道与工具,而使得这种重组行为或者受阻,或者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这说明,中国缺乏一个有效的货币市场,短期债券、商业票据市场几乎不存在,难以使企业除银行之外还有其它短期融资途径,没有过渡性的融资工具,资本运作必然不畅。也正因缺乏货币市场,企业难以对政府利率信号与市场利率水平变动有应有的敏感反映,从而使得企业无法通过金融市场与产品市场对其资本运用与资产运营予以合理有效的搭配,无法形成合理的价格与收益预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货币市场对于形成合理有效的企业融资机制、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促使企业通过金融市场与产品市场有效运作资本、形成合理预期以指导生产经营、提高整体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资本市场的货币发展
资本市场发展需要货币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对于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组织方式与经营机制改革以及优化社会融资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是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高效的证券金融中介机构的服务,由这些机构沟通资本市场的供求双方,才能使资本的流动有效地带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也才能使社会储蓄有效地转为投资。然而,这需要证券金融中介机构有足够的流动性支持,也就是要有灵活广阔的融资空间,能够方便快速地从资本市场之外的货币市场获取所需资金,支持其一、二级市场业务开展之需,才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顺畅运作。也就是,资本市场要得以持续性发展,要不断上一个新台阶,必须有货币市场的相应发展作为支撑基础,也必须有与货币市场有效连结的畅通渠道,使社会资金在两个市场间充分灵活流动。而且,资本市场上各种工具的定价与价格水平的流动必须有一个参照依据,也就是,必须形成一个市场基准利率,才能使各种有价证券的定价趋于合理,资本市场的运作也才趋于合理;或者说,资本市场要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机制,也取决于利率机制的市场化与合理化,而基准利率与合理利率机制也有赖于货币市场的发展。
目前的中国正遇到了这种情况,即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有功能的充分释放,越来越受到了落后的货币市场的制约,比如证券金融机构不能从资本市场之外的货币市场获取足够的流动性支持,融资渠道的狭窄逼使证券金融机构出现所谓的制度外、体制外融资或者所谓的违规操作,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无法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资本市场因缺乏基准利率参照而难以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没法通过价格预期有效地参与资本市场运营;因缺乏短期灵活的过渡性融资工具而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收购兼并交易,等等。总之,不能跨越货币市场而一味发展资本市场,否则,资本市场将缺乏发展的基础。
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宏观金融调控需要货币市场的发展。1998年以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振、通货紧缩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急需中央银行通过扩大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货币供应量,但由于受到国际金融经济动荡的影响,我国净出口明显下滑,外汇储备增幅下降,银行因企业效益下降以及银行信贷约束机制的强化和风险防范目标的突出而产生大量存差资金,这种态势使得中央银行难以通过传统的途径投放基础货币,即无法通过外汇占款和国内净信贷途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加紧偿还以前的再贷款,1998年底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比年初减少956.5亿元(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1999年1至5月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归还中央银行贷款336亿元(谢平、沈炳熙,1999年)。由于国债利率高于储蓄存款利率,商业银行不愿将国债卖给央行,央行难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998年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仅增加702.5亿元,同比少增加3041.8亿元(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1999年5月中央银行资产运用比年初减少1097亿元,上半年基础货币发放比年初减少1000多亿元(谢平、沈炳熙,1999年)。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不出去,无疑不利于缓解通货紧缩的局面,从而使扩大有效需求的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这种状况,反映了我国货币市场不发达的现状,央行的宏观调控措施难以有效地释放。要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大力发展货币市场是一个必需的途径。
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较早,也是目前交易规模较大并真正形成市场机制的一种货币市场。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允许银行间拆借资金,调剂头寸;1986年同业拆借市场真正启动,人民银行的各地分行纷纷成立了资金拆借中心,通过这些中心进行同业拆借,当年拆借交易额为300亿元(吕世蕴,1999年);1988年为了抑制通胀与维持金融秩序,开始对同业拆借进行整顿,当年成立了融资公司,负责办理金融机构同业短期资金拆借业务,但当年下半年又撤消了该类机构;1990年人民银行规定,同业拆借不得超过金融机构资产运用或负债的一定比例;1990年拆借市场开始活跃,但1992年出现混乱现象,于是,1993年对同业拆借市场再次整顿,规定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设立的35家融资中心办理拆借;1995年底到1996年初,要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关闭各自的资金市场;1996年1月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拆借市场,要求所有具备同业拆借资格的金融机构一律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同业拆借电子网络开展交易,当年有55家成员单位,之后又陆续增加了外资银行、城市与农村信用社以及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1998年的月均交易额为82.46亿元,比上年减少76.15%(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这一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利率较为灵活,可以由金融机构自行决定。
票据市场开始最早,但尚未形成真正的规范意义上的票据市场。1981年初上海就已开始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但到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才公布了有关商业票据贴现的管理制度,1986年允许开展票据再贴现业务;1998年央行规定再贴现率作为一种基准利率,与同期再贷款利率脱钩,并规定贴现率由再贴现率加点生成,与同期贷款利率脱钩,浮动幅度扩大,这对利率改革与票据市场的发展还是积极的。1998年,商业银行办理的票据承兑3841亿元、贴现24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1001亿元(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但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一是基本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仅在华东地区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市场;仅发展了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滞后;尚没有具有同等质量的商业票据发行,即没有那种定期批量发行的3个月、6个月的规范的商业票据,更没有商业票据二级市场,仅仅是贴现与再贴现或商业银行间的转贴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