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伴随着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发展和业务向“三农”领域的步伐加快拓展,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如何面对邮储银行激烈竞争并取得优势,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邮政储蓄银行 竞争
目录
浅析农信社如何面对邮储银行的激烈竞争1
一、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劣势比较2
二、面对邮储银行的激烈竞争采取的应对措施4
农村信用社改革在2006年底全面展开以来,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营机制逐步活跃起来,广泛开展农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等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金融业务,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效应。但是,2007年3月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银监会允许邮储机构逐步开展仅限于“定期存单质押”的小额质押贷款试点业务。这意味着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品种由过去单一办理存款和汇兑业务转为多元化的金融业务经营,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在客户、市场等多个业务领域展开竞争。那么,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合理激烈竞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劣势比较
(一)业务发展方面。农村信用社经历50多年的发展,经过多次改革,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农村金融业务经验,对风险的识别、风险的管理、信贷的定价、以及信贷资产的管理都日趋成熟,业务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不断丛深推进,得到国家政策、资金以及税收的支持,各项业务管理水平逐渐完善。同时,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在农村金融业务经营有一套成熟的制度、经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信贷业务外,逐步开展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汇票贴现、通存通兑和银行卡等业务。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合理、合规的管理制度。而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资产经营的经验,短时间内难以全面展开资产业务,只有开展有价证券质押担保贷款业务,信贷规模难以扩大。在农村金融市场,邮政储蓄银行根据邮政储蓄的规则,将其吸收来的储蓄存款转存央行,央行按季支付利息。邮政储蓄网点多,全国联网,所开展的邮政服务能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例如电子汇兑、邮政储蓄等,在农村分流了信用社的存款,使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储蓄额剧减,与农信社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电子技术建设水平方面。农信社最大劣势是电子技术水平落后,结算手段相当不畅,尚未实现全国联网;与农信社相比,邮政储蓄银行规模宏大,在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全国邮政计算机网络系统,邮政储蓄联网覆盖全国,实现城乡联网。农信社没有一套全国性的清算网络,存款不能通存通兑,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现状已满足不了农村、农民和农业日益加速的资金流通需求,也严重影响了农信社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三)客户资源拓展方面。农村信用社经过50多年的经营发展,长期扎根农村与“三农”打交道,有一支长期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素质较高且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稳步拓展了农村金融客户源,拥有一批庞大的客户群,与农民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深厚的感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支农措施与经验,不断建立较为健全的经营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客户关系,拥有规模庞大的客户资源,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形象。农村信用社只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自身建设,保留原有的客户资源,对在业务上的展开才具有绝对优势。而邮政储蓄银行刚刚开展资产业务,接触到的主要是存款客户,贷款客户等还有待开发。而且邮政储蓄银行从事其他金融业务的时间不长,特别是信贷业务,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只能属于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和人才,其风险识别能力较弱,且缺乏一套完整的信贷管理体系及风险监控体系。
(四)政策扶持方面。自2006年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以来,各级政府为促进农村信用社顺利完成体制改革、改进经营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措施和政策。农村信用社由地方政府管理,利用政府的行政资源,改善外部环境,促进业务经营和发展;借助司法机关力量,加大逃废债管理力度,全力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维护信用社的权益。而邮政储蓄银行则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不享受有农村信用社的待遇。
二、面对邮储银行的激烈竞争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业竞争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金融主力军,在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面前,要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充分意识到“狼”来了的竞争形势,做到思想与时具进,行动上不逃避、不懈怠,积极面对,要树立欢迎竞争、勇于竞争的思想意识,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竞争局面的到来。只有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和工作的紧迫感,增强主动性,以新的面貌、新的理念、新的姿态、新的机制、新的举措、新的产品,做好与对手竞争的准备。要自加压力,苦练内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激发加快发展的工作积极性,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坚定“三农”服务方向,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农村信用社应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把支持“三农”作为生存发展之本,把服务“三农”作为理想目标。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经营发展模式。对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地区,农信社要在积极开展新业务,在拓展高端优质客户的基础上,重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渗透”力度,为其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金融服务;对于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农信社应立足县域经济,找准定位,积极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落后、金融资源匮乏的地区,要按照“额小、分散、流动”的原则,继续开展好信用工程创建活动,着力加大对农村种养、加工和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的稳定繁荣,不断夯实农信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企业形象。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实施科技兴社战略,加快数据大集中建设的项目应用,综合业务在全省联网通存通兑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全国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实现全国联网通存通兑,畅通结算通道。同时,不断增设自动取款机,开设自助银行,完善代收代付业务方式,减少因办理代收代付业务造成营业网点人员拥挤,影响正常存贷款及结算客户办理业务,导致客户流失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如要进一步提高经营与服务水平,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不断提高柜面员工的服务素质,树立和提升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员工素质问题是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的障碍。目前农村信用社行政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不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员工与信用社的利益不能很好地统一无间,从而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和竞争对手之间的人才竞争,甚至会使部分优秀员工及其所掌握的客户资源的流失。要想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上风,首先应该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竞赛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抓好内部的培训,做好内部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二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将员工的发展与信用社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员工能够共享信用社的发展成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员工评价体系,规范和完善考核办法,全面、客观、公正、公平地考核评价各级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及员工的表现、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成绩,为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准确的依据。制定规范合理、调整灵活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工作岗位的员工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薪酬制度。
(五)加快金融产品更新,发展企业品牌。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品种就显得过于单一而缺乏竞争力,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就迫在眉捷。面对邮政储蓄银行的绿卡的广泛应用和拓展,加上邮政储蓄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全国联网,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加快金融产品的更新步伐,加大业务品种创新力度,加强辖内金融市场分析和研究,围绕“客户想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思路,紧贴客户需求量身定做合身、个性的金融产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最大可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加强中间业务的拓展力度,加快服务方式和业务工具的创新。在保持目前阶段的贷款服务的稳步推进的同时,要下力气开展适合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的研发工作,并通过一些优质的产品填补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例如代收代发业务、私人理财和各种代理业务等。加强信贷营销管理,推行品牌化战略。农村经济发展已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品种、方式、程序、手续、期限、金额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农村信用社要树立贷款营销观念,加强信贷营销管理,在支持传统贷款项目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信贷业务创新,再造贷款流程,运用各种营销策略开发市场。同时积极推行贷款品牌化战略,提高和扩大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品牌的知名度,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品牌资产。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原则不变,始终将经营重点放在农村,针对农村生产生活经营情况,创新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业务品种,找准切入口,延伸服务内涵,拓宽服务领域,赢得更多客户,这样才能牢固自身的农村经营市场。
(六)明晰产权关系,改善经营机制。实践证明,改革促进发展,机制决定成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围绕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扩大支农效果这一首要目标,逐步推进和完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机制,将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具有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能力,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强化法人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按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联社一级法人制度,按照“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谋发展”的组织架构对联社“三会”组织进行完善;要按照现代金融的运作模式,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落实检查监督、监察审计、按章处置等约束措施,切实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合规经营,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
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不断改善支农服务水平和质量。坚持立足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根据辖区内农民、农业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制定适合当地的信贷政策,大力开发以市场定价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并持续改善对农民、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才能在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不断开拓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粱国栋. 农信社如何应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挑战[J].甘肃金融,2007(2)。
[2] 魏银玲. 如何应对邮政储蓄银行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冲击”[J].金融纵横, 2007 (6)。
[3] 专题.邮政储蓄银行:对手?伙伴?[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5 (11)。
[4] 陶锌其. 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J]. 经济问题探索, 200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