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经营的成因和现状
二、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经营的困难和问题
三、解决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经营的对策和措施
内 容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纵深发展成就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力,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转变吸引了大农民外出务工、进城经商,以谋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在实施改革开放的短短几年里,农民工异军突起,并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业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源源不断巨额的劳务收入也为农村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三农”经济由此而提速发展。应该说,农民工的发展壮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喻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幕后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付出了不小代价。现以自贡富顺农村信用社为例,浅析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经营的影响。
浅析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经营的影响
农村信用社——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民工——生于农村而走出农村的劳动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建设大军。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鱼水”依承关系不言而喻,但随着农民向农民工的角色转变,“鱼”“水”分离不可避免,农村信用社为此会付出多大代价?是弃之而另寻新的生机,还是继续为之付出更多?这其中会否有“双胜共赢”的结合点?现以自贡富顺农村信用社为例,浅析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的影响,以期探究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经营的成因和现状
富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全县幅员面积199.95万亩,1603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05万人,常住人口82.95万人,城镇化率21.34%。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近几年,全县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0多万人,其中长期在外务工的占外出总人数的38.2%,全家外出的占全县总农户的6.5%,劳务收入近30亿元,无论是劳务人员数量还是劳务收入均呈逐年上升态势。2010年,全县转移劳动力3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2亿元,占富顺地区生产总值121.94亿元的24.77%,农民“钱袋子”里的钱60%以上来自劳务收入,劳务业事实上成了农民的“印钞工厂”。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富顺农村信用社每年向外出务工农民注入信贷资金在11000万元以上,重点解决农民工外出、参加技术培训、经商办企业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问题,为做大做强富顺劳务产业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撑。但因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时间长,且外出的基本上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或户主,全家外出的比例大。借贷双方因地域、时间、空间跨度大,致使信息不对称,给农村信用社在对农民工的贷前调查、风险评估、贷后管理、贷款本息收回及贷款风险处置等方面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此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呈逐年增长态势,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不容忽视。
截至2010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有6300多万元外出务工农户贷款到期未能收回,占所有不良贷款总额27972万元的22.52%。其中,有210笔近80万元贷款因借款户全家长期外出无法主张债权,较大程度地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社会的信贷资金供给力,并制约了农村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经营的困难和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贷款风险把握难。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生活在异乡,工作在异地,其社会活动与本地几乎无关联,其人品、人格和经营活动等均超出了农村信用社的“视野”,致使农村信用社对外出务工者的上述情况及其信用状况、经济收入、还债能力等基本信息难以实地考证,而间接调查了解的信息不全面,或不详细、不确切,因而在贷款审查时,对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底气不足,难以预见和把握贷款风险。
(二)天高路遥,经营管理成本高。对部分在外展业的劳务精英,虽然他们信誉好,实力强,但因其远在他乡,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这部分贷款中,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后检查,都需要驱车千里,辗转反侧,通常对每户进行一次实地调查或贷后检查,都要花费2-4个工作日和上千元的差旅费,这就大大增加了贷款经营管理成本,间接地影响了经营效益。
(三)贷款主体外出,化解贷款风险难度大。外出务工人员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富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外出务工者大多都跨省跨市,离乡千里。正因天遥地远,外出务工者往往一走就是几年,且这些外出多年不回的“当家人”大多又是贷款主体,而“留守族”因不“当家理事”,基本对其家人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事不关已,对农村信用社的本息催收工作往往以“打酒只认提壶人”为由不予配合,或配合缺乏主动性,导致这些贷款难以收回,形成风险后更难化解。目前,全县农村信用社有近4000万元务工人员贷款因借款主体长期在外不回形成不良,占全县小额不良贷款的79%,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贷款风险积重难返。
(四)有意规避法制约束,贷户恶意逃债逍遥法外。一些逃债贷户把外出务工地作为期图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避风港”,故意长期外出,有意与农村信用社“断绝”联系,甚至东藏西躲,将贷款拖至诉讼时效过期。他们认为:“借全家外出,路隔千里,耐我何然”。因而,对信用社的催款通知或债权主张不理不采。而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于“三农”,贷款户数多、金额小,遇到上述情况依法维权不合算,加之大多数农户贷款属信用贷款,即便属抵押贷款,抵押品也多是农户房屋,强制收贷也难以执行,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综上,难免会有一些恶意逃债贷户逍遥法外。
据统计,全县有71户,12.5万元贷款因上述原因超过法律诉讼时效,有500多万元贷款依法维权胜诉但至今无法执行,其中有近200万元贷款胜诉时间长达5年未能依法强制收回。一定范围内淡化了信用意识,纵容了逃债行为,恶化了金融生态环境,也挫伤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劳务经济的积极性,最终影响了农村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三、解决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经营的对策和措施
(一)健立农户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力争贷款风险可控。本着先试点,后推广原则,在全社会大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广大农户为主体,农村金融部门为主力,人行技术指导为主心骨的工作运作机制,强力打造政策和宣传教育“两个保障平台”,形成全民积极参与,联动推进,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首先,分别建立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息档案,完善农户信贷评分和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体系,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和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其次,建立农户数据信息不定期更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行政规定,促使与劳务输出相关的部门建立劳务人员辅助资信库,与人行的征信系统对接融合,充分集合各界力量,掌握更新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其要抓春节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对农户信息进行全面更新,确保外出务工农户信用状况、经济基础、家庭关系等数据信息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建立失信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信用约束,共同打出恶意逃债行为。此外,还要借助科技手段,逐步推进农户信息档案电子化,依靠网络资源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对广大农户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户知根知底,准确评估贷款风险,做到发放贷款“看菜吃饭”,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二)健全贷款利率浮动机制,基本覆盖贷款成本。构建差别化、市场化的利率运作机制。一是区别不同信用等级乡村与农户、本地与外地、有职与无职、品好与品劣等不同资信状况,设计不同的贷款价格系数,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让守信多助,失信寡助,引导全民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二是按照贷款风险程度、资金成本、管理投入等因素确定贷款利率价格,充分发挥利率调节器作用,做到利率浮动体现资金和管理成本,执行的利率基本覆盖贷款风险。建立健全科学的贷款利率浮动管理机制和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完善相关内控制度,用市场化利率推进农户贷款质量和数量,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双赢发展。
(三)建立联动机制,集合力量化解贷款风险。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作为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主体,要进一步加大清收力度,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抓住外出务工人员春节集中返乡等有利时机,扭住借款人亲友等关键人,广泛捕捉信息,有效盘活存量不良贷款。同时,在发放外出务工农户贷款时,要书面约定代办还款付息或确认贷款债务的第三者,加强贷款管理,严防新增贷款风险。另一方面,要借政府之力,督促有关部门、各级党政,采取行政、经济等手段大力清收农信社的各类不良贷款;积极协调公、检、法等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在全辖范围内开展依法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专项活动,对未结案的农村信用社贷款纠纷案进行全面清理,强力执行;联手劳务输出相关管理部门和务工人员吸纳地相关部门,利用农户共享信息资源获取信誉度不高特别是故意逃废者的相关信息,对其务工行为采取合法的限制性措施。集合各界力量重拳整肃社会信用环境,形成各级各部门相互配合、合力打击恶意逃债、赖债行为的工作格局,使逃债者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处处无容身之地,促进全民信用意识不断提高,农信社贷款风险得以有效化解。
(四)填补法制空白,严打逃废债行为。一是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允许用农村土地使用权、农户动产等作简易抵押,免收过户、登记手续费,在法律上予以承认和保护。二是在司法解释上,建议《民法通则》对小额农贷诉讼时效作特别解释,对农村信用社的信函催款及借款人亲友、委托还款代办人或所在村社干部对农村信用社催款的签字证明视同主张债权予以承认,防止个别道德败坏的贷户钻法律空子,故意外出,长期不归,有意逃废信用社债务。三是建议参照国外的一些有效作法,对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强制实行劳务偿债等。以强硬的措施,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双促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富顺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富顺百科名片
3.富顺县农村信用联社社志
4.富顺县农村信用联社其他文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