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阐述历来储蓄与投资间的探讨研究以及现在两者间的问题。
二、提出储蓄与投资间所存在的核心问题,即储蓄过剩,投资不足。
三、影响储蓄与投资的因素,利率的调整。。
四、影响储蓄与投资的其他因素。
五、提出对改善当前储蓄与投资间的不平衡的一些建议。
六、寄望储蓄与投资的协调,盼望中国经济的再腾飞。
内 容 摘 要
储蓄与投资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作用。储蓄就是储户把一些暂时不用的闲散资金存入银行,到期收取一定利息,一种稳定的盈利性的投资方式。而投资就是一种有风险的,不稳定的操作手段,当然如果投资正确,它同期的利益远比储蓄多得多。例如投资股市、房地产等等。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问题也历来被经济学家所探讨。到了今天,储蓄与投资的问题还是深深影响着我国经济走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的经济动荡起伏,投资的热情逐渐冷却,企业个人都选择了相对稳定的银行储蓄,加之07年的六次调高利率,对投资也是种冲击,出现了目前储蓄过量,投资不足的市场状况。本人写这篇范文,就是想参与探究储蓄与投资间的问题,提出些本人认为可行的建议!
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引言: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却也是个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从早期的李嘉圆、马尔萨斯、萨伊、西斯蒙第等一批古典经济学家,到奥地利的边际学派,都曾想攻破储蓄与投资之间是否相等这一理论难题。然而随着当今经济逾演逾烈的同时,储蓄与投资间的失衡问题也被谈及了,谈及失衡,多半经济学家都认为储蓄大于投资,结论自然就是要加强、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依据则为:银行存差越来越大(存款大于贷款);外汇储备越来越大,所以应避免资金的闲置浪费。
关键词:储蓄、投资、失衡、影响因素、建议
正文:储蓄与投资其实就好比是同个物体的正面与反面,本质是两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形式上有不同而已,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一些企业、储户把闲散的或暂时不用的资金去存入了银行,而银行同时又吸引一批急需用钱投资或开发经营的商户去货款。这样一来,初步形成了储蓄与投资的转化,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当前的经济核心问题在于:储蓄远大于投资。一系列令人担心的经济现象,如长期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国内储蓄过量、货款放不出去等,都根源于此。现在银行存差比的变化已很明显,数据表明,从2001年开始,在2001-2005年间,中国的平均储蓄率达到了44.03%,比1991-1995年的平均水平高出3.4个百分点。与高储蓄率的不断攀升不同,高投资率已经呈现出收敛态势。在2001年迄今的经济周期中,投资率于2005年达到43.36%的峰值,低于1995年的水平,而2001-2005年的平均投资率41.21%,比1991-1995年的平均水平只高1.6个百分点。当然还不包括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不然数据只会更刺眼。
当然,影响储蓄与投资的因素还有很多,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股市震荡、房地产泡沫经济的暴光、某些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等因素的影响,个人投资者开始对投资揣着观摩或者怀疑的态度,而是选择了比较稳定保险的银行储蓄。虽然储蓄的利息收入远不及投资可观,但投资是存有风险的,个人投资者不清楚现阶段这个金融市场的走势行情,谁也无法保证投资股市、房产业甚至于银行的理财产品会盈利不亏损,选择安全盈利的储蓄成了他们最多的选择。有的人会说,我们还可以投资买国债,因为国债不需要交利息税,也是稳定的,而且利率定期储蓄高,自然盈利也高于储蓄。但是事实上,现在的国债投资与银行储蓄相比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势,有些时候投资国债的收益还会低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07年8月份,银行储蓄存款的利息税从20%调减到5%,大幅度的调整对当时的银行储蓄投资和国债投资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起初买的时候看起来更划算的国债也没那么划算了。到了08年11月27号,定期储蓄免征利息税,这对投资国债的个人投资者又是一次不小的冲击。而且储蓄与国债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可以随到随取,而国债投资已没有什么多大优势,仅有的只是略微高了利息。当然国债还不能提前支取,必须存到期,不然就要支付千分之一的手续费。如遇银行频繁加息,投资人就只能一声叹息了。
利率作为调节国民经济的手段之一,调高利率或调低利率对储蓄与投资也极有影响。07年一年中人民银行先后六次调高利率,举例以定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为标杆,3月18号上调人民币存货款基准利率0.27%,由原来的存款利率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货款利率由6.12%提高到6.39%。(之后5月19号、7月20号、8月22号、9月15号、12月21号五次上调存款利率0.27%)如此频繁快迅的调高利率,目标就是为抑制流动性过剩。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在储蓄不能顺利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系列短期资产膨胀现象。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受食品、能源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为此,人民银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先后10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货款基准利率,对于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国内物价水平存在上涨压力、国际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下,为引导公众通胀预期,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人民银行决定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此次利率调整,有利于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有利于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一系列的举措,就为吸收社会上流动过快的闲散资金预防通货膨胀,通过银行这一渠道,努力把储蓄转化成投资,争取实现存贷比差的最小化。
实现存贷比差的平衡的建议:减税增支、降低贷款率
我们应该从问题的源头抓起:我们以降低储蓄率为政策目标,则政策的基本着力点应该在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简单的说,就是‘减税增支’。” 所谓减税就是降低企业生产税、所得税的税率和居民所得税的税率,为企业利润腾出空间,增加居民收入。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计算,我国的增值税税率为17%,换算成国外可比口径、即“消费型”的增值税,则税率高达23%,同时内资企业所得税33%的税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而居民所得税的税率也比较高,起征点也比较低,这都是可以改革之处,而在减税的同时,还要增加居民的收入,专业人士建议,要督促企业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劳动者报酬,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而所谓增支,就是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的支出,逐渐将当前以地方政府为主的与城市化相关的各类投资交由市场去做。譬如农民卖地给政府,政府补偿款后再高价卖给开发商,中间的差价就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收入, 这种事情今后可不可以由农民直接和开发商谈判,政府不进行干预呢?这样一来,这些农民的卖地所得明显高于卖给政府所得。当然,要实现减税增支,更需要政府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与作用。
降低贷款的基准利率,让更多的企业个人有能力来贷款。央行08年11月27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反映在信贷投放上的货币数据却未见宽松。08年11月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9.57万亿元,较10月份减少2600亿元;广义货币M2增长14.8%,同样低于上月的15%,这从货币供应层面显示出信贷投放的不足。对此,分析人士表示,金融机构在经济回落周期出于风险角度考虑有强烈的“慎贷”、“惜贷”意愿,实体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太敢过于扩张,由此导致信贷投放总量的下滑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与“保增长”目标相悖的。贷款利率的过高,也成了放贷不足的重要因素。很多企业、个人想贷款,但都迫于高利率的还贷压力,不再向银行申请。在现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市场下,适当再降低贷款利率是值得考虑的。刺激这个金融市场,满足贷款者的借贷需求,扩大投资渠道,实现最大化的投资。
总之,储蓄要合理化,放贷要宽容化,投资就会更多样化。处理好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经济会有一个良性的增长,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文献摘自《对当前两个经济和金融现象的分析》中国社科院,作者李扬
《中国消费、储蓄、投资研究》作者刘方棫,出版社:华文出版社《经济学概论》上海三联书店
《储蓄转化投资的金融机制分析》作者:吴少新,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