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树立明确的风险偏好
三、高度重视信用风险
四、不可忽视市场风险
五、有效控制营运风险
六、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内 容 摘 要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永恒的话题。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商业银行按照现代银行办行方针的确立,树立科学的风险观,构建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及技术方法,已经逐步形成金融界人士共同的认识,为化解和控制风险进行探索和研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析
近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涉及经济纠纷与违法犯罪的大案要案频发,如中行“高山案”和“森豪444公寓”骗贷案,浦发1.26亿元虚假抵押案,农行包头分行1.2亿元违法经营案,以及近期公布的全国1.9万起信用卡诈骗案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风险管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永恒的话题。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商业银行按照现代银行办行方针的确立,树立科学的风险观,构造符合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及技术方法,然而,如何防范和控制各种风险确实值得商业银行探索和研究。
强化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银行内部各个业务层次,各个管理环节,各个风险种类的通盘管理。对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已不仅仅是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是国际银行业在风险管理上的先进做法的体现,代表了银行业经营理念的发展趋势。
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在全行范围内,充分普及和实践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简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实现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并重,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流程再造与技术创新并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改变商业银行重信用风险,轻市场风险、营运风险:重信贷资产、轻非信贷资产:重贷款发放、轻贷后管理以及操作流程和管理技术滞后的局面。
二是实现管理过程的全面性。目前,商业银行虽然在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方面进入到实质性的工作,但实际与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很大差距。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风险管理应该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从银行资金来源,贷款定价,贷款发放到风险预警监测,风险补偿,缓释与处置,都是风险管理的过程,都是需要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如呆账核销与财务制度就必须协调一致,有什么样的风险拨备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处置方式:再如商业银行的债券发行就必须与贷款类别、定价、总量程期限相匹配。可以说,商业银行整个的经营管理过程都需要对风险管理进行全面布局,统筹考虑。
三是实现风险管理人员的全面性。虽然商业银行设置了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管理之职,但风险管理决不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每一个环节中,这一特性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准确认识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经营风险意识。要通过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风险意识,普及到每一个部门,落实到每一个岗位,贯穿于每一个流程,强化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在各个业务领域都树立起“祸患积于忽微”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树立明确的风险偏好
从金融学角度来看,风险管理本质上是风险经营。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其风险与收益相伴相生,只有承担一定的风险,才能实现相应的收益。因此,银行的经营不是回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对风险的专业化管理、测度和定价实现盈利。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业务核心是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与匹配,不同的收益水平对应不同的风险程度,选择收益水平本质上是在选择风险水平和风险容忍度。银行风险管理并不是要使风险度达到最低,而是根据风险偏好确定银行业务的预期风险水平并配置相应的风险资本。可以说风险偏好是构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只有形成明确的风险偏好才能确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及业务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明确风险偏好是当务之急。它有利于解决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政策制定、客户选择、贷款定价、资本配置、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存在的认识上的诸多不一致。从商业银行定位来看,作为经营性银行,其社会职能确定了其风险偏好,可以概括为“审慎经营、保本创利”,这既是经营理念的表达,更是商业银行未来的风险管理目标。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实现稳健经营。因此,要特别注意业务拓展与风险匹配的辨证关系,转换经营理念,强化风险经营,加强对既具有潜力,又有一定风险客户的营销工作,实现全行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高度重视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它是银行面临的最传统的风险。这不仅仅是因为银行业务具有其他交易都可能出现的对手风险,更重要的是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向市场提供信用。对于信用风险的测量,目前发达国家先进银行在实践中主要是通过内部评级法量化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业大部份银行都积极推进信用评级工作,业已建立了客户评级体系,并得到了广泛使用,不但要建立第一维评级体系,对客户评级,用以计算客户的违约概率,针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行业规模、产业发展状况、对客户的违约风险进行评估,对于同一客户的不同贷款,其客户评级必须一致,而不管每笔交易性质是否有差异。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第二维评级,就是债项评级,实行单笔贷款的评级,用以计算风险敞口和违约损失率,即客户违约后某一笔业务的损失率,要反映单笔贷款本身特定的风险要素,如贷款的抵押、优先性、贷款项目的稳定现金流等。因此建立二维的评级体系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长远发展趋势,通过客户和债项两个维度的综合评判得出的贷款分类结果,必将推动银行贷款质量分类向科学性、精确性、多维性发展。
四、不可忽视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风险之一,是指因市场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一般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由于业务上的广泛性,如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定价风险、经营风险等一同并存。有些风险属政府管控,有些风险随市场变化,而有些风险属人为掌控。长期以来,市场风险并像信用风险一样引起充分重视,因此,强化市场风险管理已刻不容缓。要加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实际出发,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主要通过文化传导和系统性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防控重点风险环节,强化对市场风险识别和控制,最终通过量化工具的推广使用,实现评估手段的优化,立足实际,借鉴国际国内先进银行经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五、有效控制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操作风险。根据新巴塞尔协议,营运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对于营运风险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一是将营运风险等同于人员操作性风险或金融犯罪,将其内涵局限于对人员操作行为的规范和控制上,而忽略了对内部程序、系统及外部事件的监控。二是没有充分理解营运风险的内涵,认为营运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具有相同的性质。
而实际上,与其他两种风险相比,营运风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营运风险纯粹意味着损失,是一种管理成本,而非利润的来源。而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所指的风险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既包含潜在的损失,也意味着潜在的盈利机会。二是营运风险具有内在性,由内部因素引起,对于营运风险主要应通过内部控制来加以防控。三是从风险分散角度来讲,营运风险是剩余风险的集合。银行可以借助业务产品组合的多样化效果来降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改善风险回报分布。但不能通过多样化来降低营运风险,不然反而还会因业务的复杂,操作难度的加大而放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四是营运风险是一种“被动型”风险,无法通过主动增大风险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其风险具有单侧性,只有损失的可能性而无收益的预期,这就决定了对营运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承担风险获得收益,而是要将其降到最低点。
加强商业银行营运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在全行范围内普及营运风险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借鉴国际国内银行先进的营运风险管理经验,探索掌握适合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营运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同时要结合商业银行实际,明确风险偏好,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措施,设计清晰高效的风险管理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营运风险的识别、监测和报告体系,要对银行所有业务、行为、程序和系统中的营运风险进行识别。而且要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建立营运风险计量、预报和信息发布制度:学习和借鉴科学的营运风险计量技术,建立和完善起适合商业银行的营运风险计量方法和模型。
六、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进入战略转型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要把商业银行办成现代化的商业性银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要加强员工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员工队伍的敬业精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行上下形成合力。要引导员工树立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掌握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知识,为业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强化员工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员工队伍的执行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培育一支诚实、守信、忠诚度高的员工队伍,使“行兴我荣、行衰我耻”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防止和杜绝各种风险发生。
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实践表明,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体系、范围、过程、技术的全面科学,还需要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保障。目前。各家银行都将风险管理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包括中行、农行、工行、建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都实现了风险经理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办法,并配备了相应的风险经理人员。同时,也加大了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金融业全面开放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打造出一支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既熟悉商业银行业务又了解国际先进做法的风险管理队伍。
通过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实际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体验,鉴于当前我国银行业涉及经济纠纷与违法犯罪的大案要案频发,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因此,银行应从各自的特点和管理实际出发,强化管理,防控重点风险环节,最终通过量化工具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实现评估手段的优化,立足实际,借鉴国际国内银行的先进经验,才能真正发挥风险防控效力,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参 考 文 献
1.《银行业的风险防控与初步探析》,万俊勐,2006,《农业发展与金融》
2.《科学计量风险》,刘书香,2008,《农业发展与金融》
3.《信贷风险及对策》,张亮,2009,《金融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