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小额信用贷款的两种基本模式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议及对策
内 容 摘 要
小额信贷的客户一般是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人群,这些人具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经济状况的愿望,但由于其贷款具有数额小、风险大且无法提供担保等特点,因而这一人群通常无法从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处于信贷市场中的边缘地位。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小额信贷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或者说是小额信贷发展的初级阶段,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但同时也由于小额信贷本身的特征和优势,小额信贷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基础。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我国小额信贷也有近10年的试验和探索。2000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借助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支持,在加强信用户、信用村镇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活动开始在全国全面试行并推广,其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实践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各国众多的小额贷款项目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屈指可数。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尚需综合的配套机制。
一、目前小额信用贷款的两种基本模式
在无抵押担保机制的前提下,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通过债务的连带责任,把原本银行承担的识别和监督借款人等职能转移给了小组的各位成员,减少了相当一部分的营运成本,对识别和控制借款人的违约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长期来讲,这种模式过多依赖联保小组的约束力,银行自身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受到限制,银行也无法在经营中不断提高信用评估、风险控制和贷款管理能力,个别贷款的违约可能传染成为整体小组甚至更大范围的违约。农户信用贷款与普通贷款的硬约束不同,小额贷款在发放过程中往往需要处理一些诸如借款人品行、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一些软信息。硬信息可以量化,可以通过非人性化方式进行储存和传递,而软信息主管性较强,无法量化,且传递中可能存在噪音和失真。银行全部依靠自己动手搜集,成本很大,同时又没有借助他们之间的监督手段,在开办初期会出现财务困境。但随着业务的持续开展,逐步建立起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评级,有利于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的经历,取得了显著成效,适应了当前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影响到小额信用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1、救助性信贷需求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受我国农户行为特征的制约,对救助性贷款需求或扶持性的贷款需求更为强烈,造成把小额信用贷款与赈灾、扶贫、救济款混为一谈。这与小额信用贷款的条件直接产生矛盾。我们在试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坚持“三农”服务的宗旨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这也是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放弃了商业化的运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外部不经济和风险补偿机制缺失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作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体,按照人民银行的政策导向开办小额信贷业务,但是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较低的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导致在业务发展中承担着巨大的政策性损失,而没有获得相应的足额的政策补偿,这也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解决外部不经济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对可能存在的损失进行补偿,然而,目前我国对小额贷款发放主体的财政扶持和风险补偿政策还很不到位。当然,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对低收入的农户给予财政性的扶持和帮助,而不能把他们目前的贫困弱势问题完全推向市场和全靠信用社解决。国际通常的做法是通过高利率来补偿发放主体的一部分成本,而我国实行的却是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不上浮或少上浮,这样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的成本要高于其他类型的贷款。而且,目前尚未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3、优化信用环境的长期性和现实性的矛盾。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和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的信用环境。但是优化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在某些地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还受到政府的不恰当干预,有的把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种手段,往往强令发放一些特色农业贷款,这些项目的选择很难得到农户的认同,结果形成潜在的风险。当然,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对小额信贷认识上的误区,逃废信用社小额贷款现象还持续存在。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改变认识和营造环境的过程。
4、规范化管理和操作风险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信用社为了扩大贷款面,有效满足农户需求,在农户小额贷款推广中,降低农户贷款要求,片面强调简化贷款手续,放松贷款发放程序,也成为小额信用贷款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必须承认信用社在发放小额贷款的操作上,还存在管理不到位问题,少数地方还存在严重违规的操作风险。
三、建议及对策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近年来在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运用的较为成熟的,效果较明显的品种,他帮助农村低收入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摆脱了贫困,帮助为数众多的个体经营户加速发展、扩大规模。
1、引导、培育农村金融需求。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定位。其职责不是通过深度介入金融活动,一厢情愿的向农村提供更多、更先进的金融资源供给;也不是一位地加大财政和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试图以财政资源主导农村金融安排;而是应当从实体经济和人文社会结构的发展着手,培育农村地区有效的金融服务需求,应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村公共保障机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最为重要。另一方面,在培育金融需求的同时,特别要致力营造有利的农村金融制度环境,从而达到吸引商业性金融和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的效果。
2、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框架。在业务定位的重点上,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扩大贷款面,大幅度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把主要业务从支持企业和大户贷款转移到农户小额贷款的服务上;在信贷投向序列安排上,把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作为优先支持的对象;在新筹集资金的运用上重点保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需要;在管理方式上,根据不同地区农户收入水平、农业生产结构、资金规模等差别,农户贷款的授信额度、授信期限、利率水平等指标的确定要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梯度性和差异性的管理。
3、加强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创新。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户的服务功能,增强农户对农村信用社的亲近感;加大对农户进行小额信用贷款的宣传和知识辅导;通过有吸引力的存贷款产品服务,开发针对农户需求的其它业务品种;对贷款农户提供生产经营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以降低农户小额贷款的风险等。
4、加强与小额信用贷款相对应的配套措施。地方政府要对农户小额贷款形成的亏损给予部分财政贴息,并长期给予免缴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补贴;建立小额信用担保基金,有地方政府、农信社共同出资主要用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补偿;发行央行票据或向人民银行再贷款来消化小额信用贷款坏账等。
5、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体系。建立农户信用和经济档案是农信社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小额信用贷款信用评级的依据。目前要尽快全面建立农户经济档案,确立规范的经济档案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按照小额信用贷款和一般性贷款的制度区别,等级评定标准应突出诚信原则;要进一步完善信用村、乡(镇)的评级制度,促进农村信用体系框架的形成。
参 考 文 献
1、黄朱文."三农"发展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新研究--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与市场需求情况的专题调查研究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2 、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
3、 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