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是指“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这“三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也是商业银行进行日常管理的三个原则。商业银行的这“三性”目标是由其经营的特殊商品——货币商品的特殊要求以及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具体来说,安全性目标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流动性目标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及贷款需求支付的需要。盈利性目标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目录
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的分析1
一、商业银行坚持“三性”经营原则的重要性1
二、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3
三、商业银行如何坚持“三性”经营原则4
一、商业银行坚持“三性”经营原则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的“三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也是商业银行进行日常管理的三个原则。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
安全性原则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来说有其特殊的作用。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较少,基本上是负债经营,只能利用较多的负债来维持其资本运转,因此就要特别注意其经营活动中的安全性。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严格遵循安全性原则。坚持安全性原则,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少或者避免资产流失,也有利于在客户和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信誉。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存款和借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必须按期支付,活期存款必须随时满足客户的提取。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稳定,要求其必须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以便在必要时,通过出售资产来满足提取存款和归还借款的资金需要。流动性是效益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随时要求付款的负债,还要面对许许多多的贷款要求,而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差,就可能给银行带来经营危机。所以,商业银行要稳健运行,必须坚持流动性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追求经济效益是其经营的核心目标,是银行经营的内在动力。因为,充足的盈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盈利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银行充实资本,使银行扩大经营规模,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其次,较高的盈利水平,增加了银行的实力,提高了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增强了银行的信誉,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提高效益的各项措施最终反映到经济规模、经济速度、经济结构、市场利率水平等宏观经济的诸多方面。所以说效益性原则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经营原则。
二、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1、统一面: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
2、矛盾面: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呈现正相关。流动性较大的资产,风险就小,安全性也就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盈利性较高的资产,由于时间一般较长,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流动性和安全性就比较差。
3、在一定条件下,效益性与流动性、安全性是一致的。
从效益性与流动性的关系看,流动性是效益性的前提,如失去流动性不能保证存款提取和必要的贷款发放,银行便会失去客户,收益便失去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收益性提高并不会降低流动性,银行存款并不需要100%的现金准备,只要银行保持适当的准备,多运用存款就多收益,并不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一些增加流动性的措施并不一定减少收益性,在一定条件还会增加盈利。通过同业拆借解决资金的临时不足,可以使其他资金用于高收益的资产上。
从收益性与安全性的关系看,安全性是盈利性的前提,没有资金的安全,也就没有资金收益,只要切实加强资金风险管理,收益性高的资产也可以是安全性高的资产。
三者矛盾性增加了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一致性又为银行协调这些矛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三、商业银行如何坚持“三性”经营原则
经营管理原则是由银行的性质以及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银行作为一个企业,获取收益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银行的经营特点又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原则。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的演变过程。70年代末期产生了资产负债综合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难以形成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均衡组合,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的共同调整,才能达到经营目标,这几年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产生诸如资金流动性管理法和资产负债利率灵敏性管理等许多新的管理方法。自80年代以来,更多的银行开始通过资产结构共同调整,统一协调的管理方式—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包括资金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的利率灵活性管理,信贷管理等,这种管理方式能避免单纯资产管理或单纯负债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从而使三性达到相对均衡。
根据上述的三者的关系分析,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商业银行必须遵循如下的经营管理原则:在保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收益。根据这个管理原则,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经营环境的变化,业务经营的不同要求以及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灵活运用。一般说来,经济高涨时,资金来源充足,借贷需求量旺盛,保证流动性和安全性并不十分紧迫,这时要侧重于考虑盈利性的要求;经济衰退危机时,就要侧重于保持流动性以及安全性。而在央行紧缩银根的条件下,就应更多的考虑流动性。商业银行还要从自身的业务经营状况出发,在流动资产较多的情况下,就要设法改变原有的资产结构,侧重于增加盈利,较少时,长期投资和贷款较多,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就要更多的考虑流动性,通过不同的经营条件下侧重点的转换,实现三者的动态协调。对三者进行协调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计划管理,即通过编制经营计划,预先安排各项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以及其他金融服务,使资金在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合理运用,以实现预期的盈利目的。
参 考 文 献
1、《西方经济学》 (教材)
2、《金融风险管理》 (教材)
3、《金融监管学》 (教材)
4、《金融市场学》 (教材)
5、《国际金融学》 (教材)
6、《金融监管学》 (教材)
7、《金融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