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主题词:边穷地区 消费信贷 对策
摘要:边穷地区由于历史和现时的原因,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消费意识较为滞后,导致商业银行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时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录
第1级1
第2级2
第3级3
第1级4
第2级5
第3级6
边穷地区发展消费信贷的难点及对策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后,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增发国债、积极开拓消费信贷、扩大国内需求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措施,已经完全摆脱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市场需求较为旺盛。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在一些地方消费需求仍然不振,特别是在一些边穷地区农村,由于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等原因,消费需求不旺则更突出地显现出来,并已成为制约和滞缓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国际国内环境逐渐看好的情况下,如何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启动边穷地区消费需求市场,激活消费,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为此,笔者最近对某地消费信贷及需求现状做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在调查中发现,该地与国内其它一些落后地区一样,市场需求依然低迷,消费不旺。其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内部因素的影响,但内部因素是造成边穷地区消费信贷及需求难以启动的最根本的因素。
消费信贷及需求难以启动的主要原因
从被调查的基本情况来看,该县属国家级边疆特困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缘斜坡地带,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东西长63.6公里,南北宽59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 地形以岩溶山地为主,占75.4%。县辖8乡2镇,2个国营林场,70个村委会,1933个村民小组,到2003年末,全县共有5.85万户24.8万人,其中农业户5.42万户23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2%,财政收少支多,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贫困县。由于自然、历史、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县穷民贫,导致该县的消费水平一直处于低层次状态,具体表现为:
1、城镇居民消费意愿减弱。其一,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因素的不断变化,企业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区域布局等不合理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经济效益逐年下滑,亏损不断增加。据统计,该县12家国有企业,由于外需减少,内需又不足,基本上都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有的实际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职工下岗呈不断扩大之势。由于“再就业工程”成效不大,大量“下岗”人员已形成了一个新的城镇贫困人口群体。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目前该县下岗职工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不足250元,近半数的职工根本无法从单位领到任何收入,这部分居民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谈不上,更不要奢望其在增强消费意愿上有所作为。其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由于财源单一,导致财政收支年年入不敷出,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的工资及补助不仅低、少,而且被拖欠的现象极为严重。另外,自上而下的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在县、乡(镇)一级进行,工作人员精减20%左右,一部分人员面临分流失业的危险,且又尚未定位,微薄的工资使他们不敢有任何非份之想。其三,个体经营者目前在该县占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说,这类居民是最具购买力的消费需求者。但在调查中,他们普遍反映近年来,由于社会购买力普遍不足,而各项税费明降暗升,负担不断加重,成本费用增加,所得收入也仅够维持生活而已。城镇居民收入的下降导致有效需求进一步萎缩,使经济增长更加乏力。其四,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随着住房制度、医疗、养老保险、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过去基本上由政府和企业提供保障的东西,现在得由城乡居民全部自负或部分承担,与居民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势必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使其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导致即期消费意愿减弱,储蓄意愿增加,本来用于消费的资金却“沉淀”到银行,这是造成城镇消费信贷及需求异常疲软的最根本原因。
2、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消费观念跟不上。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2%以上。因此,农民消费能力的高低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需求的旺弱。可以说,当前该县农民消费需求从总体上说是下降的。其原因,一是农民负担隐性增大。尽管一些地方农民的负担没有突破5%这一警戒线,但由于少数干部“数字出官”的思想作祟,人为地夸大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数额,从而变相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二是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导致了农民消费意愿的减弱。如子女就学费用居高不下,人情往来费用不断增多,以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使农民产生不敢贷款消费的心理;三是消费观念滞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形成消费信贷的习惯。迫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消费理念仅仅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些消费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落伍于其自身经济条件,远离了整个消费时尚,“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仍被视为奢侈的行为。因而潜在的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渠道不够畅通。
3.由于银行“惜贷”,致使消费信贷发展相当缓慢。消费信贷是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用来满足其消费方面货币需求的贷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信贷手段促进消费品购销的重要方式。不可否认,我国在发展消费信贷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但效果不佳。就该县来说,在建行撤走,工、农行减员撤网点的情况下,仅两家国有商业银行除今年发放了少量个人住房贷款之外,没有发生一笔汽车、助学、旅游等消费信贷业务。消费信贷还处于品种单一、数量微小的初级阶段。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商业化的发展,在金融企业风险约束机制强化特别是风险责任落实到人后,银行由过去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乱贷现象,转变为个人风险最小化的“惜贷”现象,金融机构加大了风险防范,出现了强烈的信贷紧缩趋向;二是企业及个人逃废债行为和金融执法环境不理想,致使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当前最为普遍的现象是一些企业利用改制之机,大玩“金蝉脱壳”之计,致使银行债务悬空。另外,金融执法的环境也难以令人乐观。如工行该县支行依法起诉欠贷户13家(含个人),金额46万元,只收回2万元;通过法院发出支付令30余家,金额400多万元,也仅收回6万元,执行率只有1. 5%,绝大多数是赢了官司收不回钱。三是办理消费信贷手续过于繁琐,费用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城乡居民办理消费信贷业务的信心。去年以来,该县商业银行虽然对住房等领域推出信贷服务措施,但很不成熟,加上一些措施不配套,贷款条件几近于苛刻,且手续多,各类费用(如评估、公证、保险)较昂贵,因而对帮助普通城镇居民购房,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二、启动边穷地区消费信贷及需求的对策及建议
启动边穷地区消费信贷及需求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结合当地实际,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多方投资;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采取多种方式刺激消费,大力发展住宅等消费信贷;开展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等业务;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品市场,就会逐步启动起边穷地区消费信贷及需求市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引导广大居民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中华民族“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确是民族的美德,但现在的问题是要引导广大居民怎样把传统观念与改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我们改革的目的是走向共同富裕。要使人们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会稳步增长。因此,城乡居民应从传统的消费观念中走出来,克服“无债一身轻”的思维定势。一些收入稳定的家庭,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要敢于负债消费,这不仅有利于改善自己的现实生活,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整个县域乃至国民经济的增长。
2、加快发展消费信贷步伐。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信贷消费是人们“花明天钱,圆今天梦”的有效途径。在法国,有50%的家庭负有债务,25%的家庭从银行贷款购房;在美国,有90%以上的居民使用抵押贷款购房对这些国家的民众来讲,借贷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对自己的信任和压力。我国各金融机构已经开办了许多信贷消费业务,如购房贷款、助学贷款等。但由于人们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普及程度不够理想。设想,假如我国不实行信贷消费,小轿车就不会很快进入普通家庭,舒适的住宅也不会为广大居民所拥有;而要靠攒够钱再买,就得花一辈子时间或者需要很长时间去积蓄。信贷消费就可以解决制约消费购买的时间问题。因此,实行信贷消费是国家鼓励消费、刺激消费的一项长期对策。欠发达地区各国有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应该冲破原有业务的束缚,大胆地涉足和开拓消费信贷领域,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信贷环境,因为这不仅是国家政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金融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3、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增加居民收入。在目前居民总体收入尚低的情况下,不能单纯指望降息和消费信贷来刺激人们的消费,而应实实在在地减轻城镇居民的负担,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和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其次,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做好下岗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和引导下岗工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齐心协力抓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工程。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欠发达地区绝大数居民生活在农村,它是一个潜在的广阔的消费市场。就笔者所调查的县来说,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种植、养殖业,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该县“天然温室”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以疏菜为龙头的“三高一优”农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二是要从当地农村的实际出发,生产和供应适销对路的商品,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三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行业化管理、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着力巩固和发展畜、林、烟、矿四大支柱产业和蔬菜、亚麻两个新兴产业以及烟、酒、麻、阳荷、猪、鸡、八角、石材等九个拳头产品,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四是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力度,鼓励其外出打工脱贫致富。五是要加强农村电力、交通、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
5、大力整治社会信用,为消费信贷创造一个宽松的信用环境。“诚信建设,政府为先”,社会信用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县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信用建设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才能形成银行、法院、公安、工商、财政、税务、新闻宣传等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维护社会信用的局面。在诚信建设过程中,政府首先应加强自身信用建设,认真落实贯彻各项社会承诺措施,做到有始有终、取信于民,不能朝令夕改,要积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政府信用水平,为居民和企业做出榜样,切实以政府信用建设带动整个社会信用建设。其次增强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意识,组织力量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切实保护金融债权人利益。为有效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政府立项工程的积极性,有稳定的财政专项资金拨款项目在资金到位前在银行暂借款项应实行资金封闭运行,在财政资金到位后及时划拨归还银行贷款,这样才有确保银行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从而实现资金良性循环。在整个信用建设过程中,重点是加快立法步伐,增强金融执法和处罚力度;同时要坚决打击企业及个人的逃废债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金融机构的债权,使银行彻底消除“惜贷”心理,从而为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6、加强城区服务建设,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近几年来,该县城区服务有较快发展,但服务领域还不够宽。要根据不同层次家庭的消费需求,适当发展家庭病房、家庭教育、家庭保姆、家庭保健、家庭幼儿院、家庭老年人护理等服务项目。鼓励个体或合伙开办老年人公寓、幼儿院、托儿所以及大众化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场所,还可以组织居民开展旅游活动。服务性消费领域的拓宽,不但方便了居民家庭生活,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还增加了就业机会,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综上所述,在边穷地区发展消费信贷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商业银行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从本行的资金安全角度出发,又要兼顾地方实际情况,在保证信贷资金“三性”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消费贷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真正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参考资料:
1、《中国金融》2004年第6期:《金融支持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政策思考》及《基层金融部门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2、《西畴县举金融之力促农民增收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