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二.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三.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内 容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经营是企业国内经营的扩展和延伸,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中,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浙江体制和机制优势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对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解决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本文首先描述了浙江民营企业近几年来的发展特点,近几年浙江民营企业数量猛增,产业集中,还涌现了一大批的企业家,与此同时企业家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潜力。文章同时也根据这些特点,总结了现在浙江民起企“走出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最后着重分析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对策。
目前浙江已有一部分民营企业成功地实现了跨国经营,但从整体上看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还存在着来自企业本身、政府政策、国际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困难。要想谋求发展,必须大胆谨慎地制定适合自身的跨国经营策略。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研究
1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本文所研究的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非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联营企业中的“其他联营企业”等。)在跨国经营中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但面临的环境将更复杂,竞争更趋激烈。尤其在2008年,是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受冲击大、压力大、困难多、不平凡、不寻常的一年。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后,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使得出口市场急剧萎缩,以出口型、加工型和中小型为主的民营企业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影响,这是有史以来最艰险的一次困难和挑战。根据浙江省最新发布的民企生存报告,浙江省民企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1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急速增长。
据调查,我国上规模民营企业数量位居前三名的省市是浙江省(33%)、江苏省(21%)、山东省(9%),浙江省名列第一。浙江省民营企业已突破2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0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百万元以上的达2.46万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数居全国首位。2004年,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达2935亿元,加上其他混合经济成分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1.4%;2005年,浙江省平均每天新增私营企业138家。浙江省工商业领域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38.7%上升到目前的95%以上。在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的全部5万多会
员中,非公有制经济的会员占总数的约56%。(数据来源:浙江民营企业考察报告——对千家浙江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
1.2民营经济所处的行业以制造业为主,形成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结构。
从调研数据的来看,浙江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79.2%)和第三产业(20%),在第二产业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66.4%)、采掘业(7.5%)和建筑业(5.3%),在第三产业中主要集中在商业餐饮(4.2%)、社会服务业(2.6%)、交通运输业(1.9%)和房地产业(1.1%)。各地政府根据自身优势培养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相对形成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浙江省的区块状经济已经涉及到制造、加工、建筑、运输、养殖、纺织、工贸、服务等十几个领域,100多个工业行业和3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据统计,浙江省区域特色经济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全部工业产值的49%。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诸暨珍珠和嵊州领带、浦江水晶工艺品等在全国享有盛誉。此外,还有温州打火机、拥有200多家制笔企业的丽水、名列全国第一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等举不胜举。浙江民营企业通过家族制+产业集群达到强势企业目标,实现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3民营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
浙江省民营企业主接受学历教育的程度逐步提高,非学历教育和市场竞争的实践也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调查表明,大多数民营企业主年富力强,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占82.0%,其中40-50岁占44.3%。业主从业年限以6-10年居多,占被调查企业的32.4%。不足1年的占3.2%,1-2年的占9.8%,3-5年的占24.5%,11-20年的占23.3%,20年以上的占6.7%。(数据来源:浙江3000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
2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2.1国际化经营人才欠缺
一般跨国经营人才都应在几个国家工作的经验,具备全球化意识,精通外语、外贸等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最近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通讯同志在北京中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论坛上发表了《人才国际化与中国人才发展》的演讲。
在演讲中我们听到外国权威机构在分析世界当今国际化国家评比排名结果的时候,在世界共62个被评选的国家中,中国被排列为第52位(远远落后于韩国、日本,印度和新加坡),无不感到极大的震惊。特别是当王研究员提到目前我国能够从事国际化经营和管理的高端专业人才奇缺的具体数字时,大家更是感到出乎意预料,很多中方与会人员表示,真没有想到中国对那些从事国国际化经营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如此的稀缺,比如目前全国所有取得合格资格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评估师、路演设计师、金融分析师(CFA)、国际特许会计师(ACCA)、国际精算师(SOA)、高级财务管理总监等加在一起也不到300名。这个数字还没有美国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人才多。
2.2管理能力不足,开拓国际市场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首先,浙江民营企业的原始创业大多是农民出身这类人群投资的,普遍采用“任人唯亲”以及企业最高管理者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可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这种模式就不能再有效地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其次,企业主缺乏国际性公司的宏观战略构思,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明确的方向感。同时,也会使得企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下降。再次,许多企业过分依赖于低价取得市场份额,使得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不高。浙江大多数民营企业又主要以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数额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容易造成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雷同。
2.3经营融资困难,资本劣势明显
对于大部分浙江民营企业来说,由于资金周转周期长,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去提升跨国经营的层次。而且按照我国银行目前的贷款程序,许多企业在银行缺乏相关的信用记录,
很难在银行通过单据抵押等方式提前支取货款。而作为企业家也不愿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担心上市会导致其失去对企业经营管理权。由于缺乏国家或银行的进出口信贷支持,使得中小企业出口规模受到限制,而缺乏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又限制了企业开拓市场的稳定性操作。
3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领域的迅速发展,以上所述的许多问题正在逐步显现,对此,我们应当从宏观的政府政策和微观的企业经营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多方位、多角度地推动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
3.1大力转换各级政府职能,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
浙江省民营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有一些企业实力雄厚,能走出国门。但是,民企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对此,省政府一是要在WTO体系下为民营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跨国经营环境。政府领导人出访时可以多带些想要开拓国际市场的民营企业家,在谈判签订国际经济协议时,尽可能的发挥民间商会、行会的作用。二是要尽快建立国家级的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事前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法律、政治、罢工、汇率、战争、恐怖主义等风险的预警服务,事中、事后注意发挥国家影响力,为陷身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法律、政治、经济、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三是要进一步增强驻外使领馆的商务职能,做好“跨国经营服务者”、“国际市场信息提供者”的工作,多层面、多渠道地向民营企业提供国际市场法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信息。
3.2给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微观自主决策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是其依据自身实力和国际市场环境的自主决策行为。当前,政府一是要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完全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二是彻底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状况,加快建立健全《跨国经营法》、《海外投资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加快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审批程序、减短时间的损耗、完善海外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3.3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
世界市场消费者偏好多样,人文、法律环境不同,民营企业只有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实施本土化战略,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中去,就是要入乡随俗才可能在东道国拥有立足之地并获得持续拓展市场的空间。摩托罗拉、肯德基、IBM等跨国经营的成功无不取决于其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在跨国经营中本土化战略的内涵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包括了营销本土化、人才本土化、产品研发本土化、企业文化本土化、品牌本土化、原料和生产的本土化等。
参 考 文 献
[1] 浙江3000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 文/浙江民营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2] 浙江商务部网站 zhejiang.mofcom.gov.cn
[3] 《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30期 韩周瑜、肖林、刘皓
[4]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年12月 俞毅
[5]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优劣势分析 商业经济,200404 王其中
[6]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