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02
2、农村信用社资金富余现状…………………………………………03
(1)资金富余的同步性。…………………………………………03
(2)富余资金统计的差异性…………………………………………04
(3)富余资金出路的单一性…………………………………………04
3、农村信用社资金富余原因分析……………………………………04
(1)涉农贷款制度设计滞后于“三农”发展新变化………………05
(2)信贷政策规定的缺陷,限制了农信社的信贷投放……………06
(3)自身的思想观念、体制和机制等问题,束缚了资金运用……06
4、农村信用社资金富余问题的对策和建议…………………………08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支农层次…………………………………08
(2)完善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信社加大支农投入…………………08
(3)适应形势要求,探索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09
(4)拓展资产运用渠道,实现资产多元化…………………………10
(5)加快产权制度和机制转换,优化农信社发展环境……………10
内 容 摘 要
【摘要】近年来,农信社投放的贷款基本满足了农户种养业信贷资金需求,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农资金需求的总量增多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贷款难”问题;有些农信社却资金相对富余,出现“难贷款”问题。如何缓解这种结构性矛盾?成为决策层和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为此,笔者对确山联社,及其4个乡镇的一些企业和农户进行了一次调查。
农信社资金富余现象透视
近年来,农信社投放的贷款基本满足了农户种养业信贷资金需求,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农资金需求的总量增多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贷款难”问题;有些农信社却资金相对富余,出现“难贷款”问题。如何缓解这种结构性矛盾?成为决策层和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为此,笔者对确山联社,及其4个乡镇的一些企业和农户进行了一次调查。
现 状
河南省确山县农信社富余资金从2000年起逐年扩大,累积较多,对农信社经营有较大影响。2007年9月末,全县农信社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65亿元和6.9亿元,存贷比例72%,富余资金达2.75亿元。通过对所调查县及乡镇企业和农户情况分析,农信社的资金富余有以下几个特点:
资金富余的同步性。在正常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快速增长趋势中,农信社同时出现富余资金增加的趋势。
2000年—2006年全县农信社各项存贷款所均增长分别为13.59%和16.63%,其中农户小额信贷年均增长39.9%。2000年至今年9月底,全县农信社贷款新增4.59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43%,成为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的主渠道。与此同时,农信社富余资金也由2000年的4.59亿元增加到2006年末的8.4亿元,年均增长3.81%。
富余资金统计的差异性。目前农信社的富余资金有两个计算口径,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相差较大。一是帐面可用资金,即:存放中央行款+存放同业款+库存现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备付金,今年9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有3.8亿元;二是实际可用资金,即:帐面可用资金-历年亏损挂帐-未提专项拨备。今年9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挂帐3572万元,剔除这一因素,实际资金富余2.1亿元。
全县20家信用社帐面资金都有富余,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有15家信用社。
富余资金出路的单一性。农村信用社普遍反映“贷小需求少、贷大手续缺、垒大风险大”。同时,同业存放受到限制,国债投资困难,富余资金除转存央行、存放同业和上存省联社外,难寻其它出路。据统计,至今年9月末,全县农信社转存央行超额储备1.11亿元,存放同业1.74亿元。而转存央行超额储备利率仅0.99%,农信社存款付息率约在1.5%-1.8%之间,利差倒挂造成利息亏损在327万元至519万元之间。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借机调低同业存放利率,据对确山县联社调查,该联社当地农行的约期存款有1.1亿元,利率由3.15%下调至2.17%,同业存放略有微利。
原 因
农信社资金富余,表面是农信社资产结构单一、信贷投放滞后、增资扩股等所致。而实质折射出农信社在信贷制度设计、信贷政策规定、自身体制机制以及金融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
涉农贷款制度设计滞后于“三农”发展新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村资金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据调查,目前确山县“三农”资金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求减少。调查的确山县4个乡镇40户农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求满足度达到90%。二是专业大户需求旺盛。目前畜牧特种种养殖等专业户增加,资金需求额度普遍较大。确山县石滚河乡大杨村种烟大户周先仔,2005年承包308亩种植优质烟,按照纯利润400元/亩,年利润可达12万元。当年向当地农信社申请贷款12万元,用于烟叶种植。在偿还去年农信社发放的贷款7万元后,今年除自筹和民间借贷30万元资金外,向农信社申请贷款30万元扩大生产,由于没有抵押手续,尚未取得贷款。三是农产品基地建设需求急剧上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业基地。确山县政府2005年从外地引进技术、建设优质水果基地,由农户承包荒山种植优质水果3.7万亩,按550元/亩计算,资金需求2000余万元。该项目虽有市场、预期效益可观,但农户自有资金不足,资金需求量较大。四是农业龙头企业资金需求增加。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出现了许多“基地+公司+农”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十分迫切且额度大,有的几十、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且周转时间较长,有的要达到3-5年。调查表明,从2000年推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简化贷款手续、满足农户基本生产、生活资金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仅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联保贷款显然难以满足多元化“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信贷政策规定的缺陷,限制了农信社的信贷投放。信贷领域受限。目前农信社的市场定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农”,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基础农业领域,对“非农贷款”有较为严格的比例约束。近年由于商业银行在县域、乡镇大量收缩机构和贷款,过去由商业银行受理的工业、商业和企业贷款,如房地产、金属冶炼、矿业开发等,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农信社。但农信社陷入“想贷怕超规定、不贷怕客户流失”的尴尬处境,顾虑重重。据对确山县联社调查,此类贷款需求占整个资金需求的1/3以上。由于政策的限制,尽管此类贷款运转和收息均十分正常,该联社仅是有控制地少量发放。二是政策扶植有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兼具经营性和政策性,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但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扶持或补偿政策,影响到农信社的支农积极性。据测算,农信社70%以上是农民的定期存款,各项存款利息支出成本加上管理成本约为2.95%,比商业银行至少高出1.5至2.2个百分点。而农户小额信贷利率一般上浮不超过20%的规定,利差仅3.96个百分点。一旦受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等诸多不可测因素影响,农户小额信贷稍有沉淀就会导致亏损。
自身的思想观念、基础条件、体制和机制等问题,束缚了资金运用。主要表现:一是思想观念陈旧。目前农信社营销观念普遍淡薄,甚至个别地方不把信贷资金作为产品来经营,而是作为资源甚至是权力来支配,坐等上门、“官商”作风浓厚,项目、企业再好,也由客户找上门。二是基础薄弱,信贷人员紧张,金融品种单一。据统计,全县农村信贷管理人员和信贷员共88人,占信用社员工的31.65%,每个信贷员平均要面对1500个农户,有的超过了3000户,人平贷款989户,金额1098万元,信贷力量与农村广大的贷款需求面严重失衡。同时资产业务仍局限于信贷。据统计,2007年9月末,确山县农信社贷款占资产运用总额的60.33%,其它资产运用如有价证券及投资仅占资产运用总额的0.98%,贴现及转贴现、证券回购、代理金融机构贷款等业务尚未开办。三是体制尚未根本理顺,经营机制依然落后。多年来产权不清晰、管理责任不明确形成的惯性,部分农信社没有真正转换经营机制,缺乏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信贷考核、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农信社主任要考核存款、贷款质量、利润等指标,而不注重对贷款量、贷款面的考核,造成“为完成考核任务不计成本拉存款、为防风险少贷款”的现象。农村信用社实行的贷款包收责任制和终身责任追究制,片面强调责任追究,不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有约束无激励,权、责、利不匹备。五是贷款门槛以及利率执行过高,抑制了农户的贷款需求。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农信社一般要求贷款要有抵押或担保手续,而这些手续在农村相当困难。为防范信贷风险,农信社建立了有一套较为严格的信贷审查制度,往往一笔贷款要经过申请、调查、评估、过户、公证等许多中间环节,耗时长、成本高。同时,农信社目前普遍没有执行差别利率,除农户小额信贷执行上浮20%的优惠利率外,其他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大都在30%至50%,有的甚至70%至90%之间。付息成本在10%以上。贷款的高门槛和高成本,使不少借款人望而却步。
对策建议
用好用活富余资金,既是农信社优化资产运用、拓展新利润点、提高资金效益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三农”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支农层次。农信社应走出传统农业和就“农业论农业”的思想束缚,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调整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的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市场化方向、效益性原则和商业化运作。要全面清理目前仍然存在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不合理的政策规定,消除资产运用上的制度性障碍。使农信社在满足支持农户种养业等传统农业的同时,扩大对县域经济等领域的贷款支持力度。
完善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信社加大支农投入。国家应当出台降低支农贷款风险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信社增加对“三农”信贷投放。增加农业特别是低收入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财政补贴;加大对农村资金的直接财政投入或补贴性的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制,强化政策性金融对支农的作用;发展适合农村的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解决农村的担保问题和农业保险的问题等等,为农信社的信贷投入提供风险保障。建议对政策性的小额农贷,可采取委托放款的方式,由财政或政策性银行提供,农信社负责收、放,不承担损失,并免征营业税;或由国家、地方财政给予财政贴息。对由于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农贷风险,应当进行风险补偿。
适应形势要求,探索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改进贷款管理方式如:适当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授信额度;适当扩大基层农信社信贷授权;实行差别利率,对贷款量大、信用好的客户,可适当利率优惠;简化不必要的贷款手续,提高信贷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健全内部经营机制与激励机制。在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的同时,应当逐步建立更为科学、责权利相结合的贷款激励机制,将贷款面、贷款额、收息率和不良贷款下降等指标纳入信用社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信贷员的经济收入与贷款效益挂钩,促使信贷人员主动营销贷款。三是制定农户大额贷款管理办法。根据产业农业的生产规模、周期需要,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产业化生产和涉农企业、产业大户的资金需求。四是抓紧试行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农信社在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市场化原则下进行小企业贷款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对符合条件、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小企业,采取授信贷款或保证贷款的方式,提供快捷便利的信贷服务。五是创新信贷品种,拓展资金营运外延。如:大力拓展票据贴现与转贴现业务,积极稳妥地推出合同(订单)质押、优质动产权利(如优质应收贷款、收费权、仓单、提单)质押等新的贷款方式。
拓展资产运用渠道,实现资产多元化。加快由单纯经营信贷业务向资产多元化的转变。对有效益、资金需求量大而单独一家联社贷款不足的,县级信用联社可采取社团贷款等形式,满足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省级联社应加强对市、县级联社富余资金的资金调剂,适当提高资金调剂利率。既为资金富余的基层联社找到解决出路,提高经营效益,又能帮助资金短缺的基层联社解决支农资金不足的矛盾。在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省级联社应加强行业指导和咨询,通过组织资金拆借、购买国债等多种渠道,帮助基层联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产权制度和机制转换,优化农信社发展环境。巩固和发展农信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形成一套符合市场化需要的、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激发农信社的内在经营活力。进一步加大打击“逃废债”行为的力度,提高执法的权威性,为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降低风险隐患创造条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为培育和促进农信社健康稳定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