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与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的现状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针对现状提出建议
内 容 摘 要
储蓄与消费的联系十分紧密,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彼此的增减变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就当前居民储蓄与消费的关系现象进行分析。
储蓄和消费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如果某一方面片面发展,就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刺激消费需求,必须正确地引导居民的储蓄。使一部分储蓄资金流出银行,流进商品消费市场,从而推动消费和生产最终促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
。
论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水平的现状
现代社会进步了,人们家庭富裕了,收入增加了,可支配的资金多了,怎样消费才是合理的消费?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都考虑的问题。
国家的国民收入离不开消费与储蓄,同样地,居民的生活同消费与储蓄密不可分。在一定时期内,居民的收入的问题是既定的,消费与储蓄两部分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储蓄正在迅速扩大,被储蓄所限制消费就应该值得我们思考一下了。
一,储蓄与消费两者的关系
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又称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消费的目的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它是指一般指人们以贷币为代价自由换取某种消费消费利益的一种交易行为。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 “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
储蓄与消费的联系十分紧密,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彼此的增减变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储蓄,从现象看是货币储存过程,似乎是货币的转手保存,属于货币流通范畴。但从实质上看,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转化环节,应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消费经济范畴。因为储蓄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是为了消费。从本质意义上说,储蓄依赖于消费,作用于消费。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环节,它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二、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的现状
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的特点表现为居民的储蓄愿望强烈,乃至于我国自1995年5月起,连续几次降息后,居民的存款仍未明显地流向消费市场,储蓄存款余额增势不减,而消费市场却还是不旺,尽管当前物价连续走高,仍未引起储蓄存款下降。进入2001后以后,居民储蓄存款在经过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明显分流之后,分流明显减缓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200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更表现得“突飞猛进”。2002年5月末,储蓄存款突破8亿元,自2001年8月末突破7万亿元算起,只用了9个月。到2002年12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8.69亿,同比增长17.8%,增幅比2001年高3.1个百分点。2002年全年居民储蓄存款累计增加13233亿元,比2001年多增377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快束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减弱,反而有加速上升的表现。到2003年5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万亿元,同比增长20%多,增长是1998年以来是高的。
由上述数据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一系列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超常增长,而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在过去的20年中,以支出法计算,最终消费占的GDP的比重(最终消费率)已经从64.9%下降到50.0%(1986~2006),降低了约1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50.5%下降到了36.4%,降低了约14个百分点。最近5年来,最终消费率的下降尤为显著,最终消费比重和居民消费比重分别下降了11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2006年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最终消费率均为解放以来最低点(据国家统计局2006,2007)。
但2007年以来,若干近年来实施的改善收入结构和鼓励消费的政策作用开始显现,消费出现回升的趋势,并且拉升了经济增长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品价格的上升。不过有迹象表明,价格上升更多地是由短期因素导致。目前还很难说最终消费率下降的总体趋势已经被遏制。事实上,要使最终消费率恢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还需要在今后若干年中保持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
储蓄过高和消费需求增长滞后,必然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对有效需求形成影响,需要依赖高投资来进行弥补,以避免经济增长减速,并造成巨大的出口压力。因此在过去若干年来,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投资和外需拉动。2006年,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支出法)的比重继续保持在42.7%的高位,而净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则达到7.3%的历史最高位(据国家统计局2007)。
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居民存款快速增加,储蓄和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加大,超储蓄现象日趋严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Kuijs对此做出了开创性努力。一国的部门储蓄包括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值得重视的是,各部门储蓄的定义是迥然相异的。居民储蓄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居民消费。政府储蓄等于政府可支配收入减去政府消费。请注意政府消费与政府支出的区别。政府支出分为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政府行政性支出,以及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产品的开支,都属于政府消费范畴。而政府的实体投资或通过国有企业的投资则属于政府投资。由此可见,政府储蓄永远大于政府财政余额。企业储蓄等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这是因为企业只有投资,而没有消费.
消费需求的变化推动储蓄存款不断增加。首先是中长期消费需求比重增大的推动。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表明,在居民的储蓄存款中,19%的储户为子女的教育费而储蓄,12%的储户为养老准备,13%的储户为买房而储蓄,这三项共达44%,都属于中长期消费。其次是人们消费需求层次提升的推动。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储蓄是一种回报稳定的个人投资方式。在当今社会,居民的投资渠道虽然很多,有债券、股票、房地产、保险、收藏等等。但绝大多数家庭对这些投资领域感到不熟悉、不保险,还不敢轻易涉足。因此,以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为特征的储蓄理所当然成为居民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另外,消费品和服务的供应量、价格、品种、质量等因素也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如果不满意,人们就会选择储蓄,持币待购。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高储蓄、低消费”现象,并且高储蓄抑制消费,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人们谨慎消费,导致消费平淡,既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使人们的消费更加趋于保守。
四、面对高储蓄低消费这一现象提出的建议
为了能缓解这现象,就需要:
1.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的增长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一方的发展,都会促进或加快另一方的发展。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是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扩大就业覆盖面,提高广大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对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要的。
2.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 . ,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 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摘要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2007b:《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7年第8期》,中国统计出版社。
3.《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曾壁钧等著 中国计划出版社
4.《居民消费统计学》 易丹辉 中国人大出版社 5.《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曾令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