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范文同学网


自动化 模具 机械 电子 通信 动画 英语范文 工程管理 金融范文 旅游管理 工业工程 生物工程 给排水范文 西门子PLC 历史学 三菱PLC
单片机 财务 会计 法律 行政 物理 物流范文 电子商务 制药工程 包装工程 土木工程 材料科学 汉语言范文 欧姆龙PLC 电压表 松下PLC
计算机 化工 数电 工商 食品 德语 国贸范文 人力资源 教育管理 交通工程 市场营销 印刷工程 机电一体化 数控范文 变电站 文化产业

  • 网站首页|
  • 文档范文|
  • 人工降重|
  • 职称文章发表|
  • 合作期刊|
  • 范文下载|
  • 计算机范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范文|
  • 原创范文|
  • 开题报告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范文同学网 -> 免费范文 -> 金融专业 ->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金融文章范文|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国贸范文| 市场营销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 财务会计范文| 电子商务| 会计范文| 财务范文| 金融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 经济范文| 营销范文
·电气自动化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国际经济贸易原创文章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法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汉语言文学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摄影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心理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财务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原创范文
·新闻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眼视光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播音与主持原创文章范文 ·广告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表演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画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原创文章范文 ·数控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录音艺术原创文章范文 ·光机电应用技术原创范文 ·机电一体化原创文章范文 ·印刷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漫设计与制作原创范文 ·软件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书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创范文 ·机械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通信工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护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原创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金融专业原创文档范文       现成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金融专业文档范文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本文ID:LW416837 (字数:5202) ¥免费范文
XCLW104809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回顾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协调三、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协调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深化改革政策的协调五、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完善内 容 摘 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四次出现了过热,政府四次进行宏观调控,只有在第四次才成功实现了“..
XCLW104809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回顾
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协调
三、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协调
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深化改革政策的协调
五、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完善

内 容 摘 要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四次出现了过热,政府四次进行宏观调控,只有在第四次才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宏观调控的基本雏形也就是这时候建立起来的。调控经济过热有了成功的经验,调控通货紧缩的问题已过去,现在又进入了防止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的时期,借鉴过去的经验,可以更好地协调各种政策之间的矛盾,使调控发挥应有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就是为了尽量兼顾各个目标的要求,将目标牺牲的比例降到最小程度。
在今后的调控中,不仅要研究如何治理通货膨胀,更要把治理通货紧缩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因为在这方面我们缺乏经验,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
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还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应协调配合财政政策的运用。财政政策确定的是一段时期所采取的措施,应具有稳定性,货币政策由于操作上的灵活性,则要配合财政政策进行实时、灵活地调整。调整的时机要把握好,应先行反映即将实行的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作用的边际效用递减时,则应启动财政政策。但应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避免猛踩“油门”和“刹车”。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解决影响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些问题,才能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作用。现在要看长远一点,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而且结构的优化调整应贯穿在今后宏观调控过程的始终。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改革开放已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近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树起了一个大国的形象,在世界上的举手投足,已经能够影响世界经济,中国经济的稳定直接关系着世界经济的稳定,所以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四次出现了过热,政府四次进行宏观调控,只有在第四次才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宏观调控的基本雏形也就是这时候建立起来的。调控经济过热有了成功的经验,调控通货紧缩的问题已过去,现在又进入了防止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的时期,借鉴过去的经验,可以更好地协调各种政策之间的矛盾,使调控发挥应有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回顾
 第一次宏观调控始于1979年。针对当时“洋跃进”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政府决定实行以调整为重点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货币政策采取了加强信贷管理,控制货币发行调整贷款结构以增加供给的政策方针。经过两年的调整工作并未真正落实。经济速度略有下降,但财政赤字急剧扩大。这两年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6%、7.9%,财政赤字分别为170.6亿元和127.5亿元。到1981年调整才真正落实,增长幅度降到4.5%,财政赤字缩小到25.5亿元。但是1982、1983、1984三年经济回升过快,增长率依次为8.5%、10.2%、14.5%,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为29.3亿、43.5亿、44.5亿。经济过热的浪潮又起来了。
 第二次宏观调控从1985年开始。1985年、1986年当即见效,增长率分别下降到12.9%、8.5%,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也由8.8%下降到6%。当时认为调控已经成功,从而放松了总量控制。其结果是,国民收入持续超额分配,投资和消费的再度扩张,通货膨胀严重,使国力支撑不了严重膨胀的建设规模和社会消费需求,农业不能支撑过大的生产规模,能源、原材料、交通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要,形成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1987、1988两年增长率为11.1%、11.2%,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也由7.3%上升为18.5%,达到80年代的最高点。这样一来,经济没有实现“软着陆”,就又起飞了。
 第三次宏观调控是从1988年底开始的。针对国民经济加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的通货膨胀引发了抢购风潮,政府采取了严厉措施,清理、压缩固定资产在建项目,集中部分投资审批权,以控制新开工项目,严格控制银行固定资产贷款,投资规模逐步收缩。同时采取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使货币超经济发行的状况得到了全面扭转,财政收支状况有所改善。1989、1990两年增长率降到3.9%、5%,物价涨幅由1989年的17.8%,回落到1990、1991年的 2.1%、2.9%。但是这次调整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下降过猛,并一度导致市场疲软,实际上是一次“硬着陆”。从1991年起,我国经济步入迅速升温阶段。91、92、93年的增长率分别是9.2%、14.2%、13.5%。1993年物价涨幅上升到13.3%,能源、交通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随着房地产热、集资热和开发区热的出现,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现象日益加剧,金融秩序混乱、信贷收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际收支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
第四次宏观调控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总量失控、结构失调、通货膨胀率过高、经济秩序混乱、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局面,中央决定深化金融,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财税、外贸和外汇改革,整顿金融秩序,加强金融管理、加强农业基础,控制需求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最终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其主要标志就是高增长、低通胀。1994~1996年增长率分别是 12.5%、10.5%、9.6%,物价涨幅则由21.7%下降到 6.1%。
第五次宏观调控主要针对通货紧缩,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时间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及特大洪水的影响,1997、1998、1999年经济增长率分别降至8.8%、7.8%和7.1%,物价水平进一步下降,出现了专家分析的通货紧缩。宏观调控政策也由适度从紧~适当~积极,从1996年6月第一次降息以来,已连续八次降息,这是中国金融史上所没有的。若前三次标志着“软着陆”的成功,通胀压力减轻的话,后五次则是刺激需求,启动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1998年中央财政通过开始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和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等措施,有力地带动了银行贷款投入,增发国债用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第六次宏观调控主要针对投资过旺、局部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情况,2003年央行就发挥前瞻性的作用,采取了一些措施:针对房地产有过热的苗头,出台央行121号文件;8月23日央行宣布调整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1月1日,10月29日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04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从上年的1400亿元减少至1100亿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100亿元。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各种资源和能源价格水平趋升,特别国际原油价格升势强劲,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2005年3月央行调低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利率,提高了对个人房贷的利率,目的是防止房价水平的过快增长,但我认为需要其他政策的作用才更有效。
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协调
宏观调控最终有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扩大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经济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有的同向变动,如:经济增长了,说明经济景气,就业充分;反之,失业率高,说明经济萧条,经济增长率会降低。有的反向变动,如:要降低失业率,就要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要使物价稳定,就要忍受较高的失业率,二者难以兼顾。我们可以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指数、进出口差额等指标来反映宏观调控的效果,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调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然而要同时使四大经济目标达到最佳值几乎是不可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就是为了尽量兼顾各个目标的要求,将目标牺牲的比例降到最小程度。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协调,也是统一认识,有侧重地选择一个目标,确定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在以前的调控中,我国政府抓住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果断决策,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在稳定物价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扩大就业,在扩大就业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增长。
 过去影响币值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等总量矛盾;随着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通货紧缩、经济滑坡和结构升级等成了影响币值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今后的调控中,不仅要研究如何治理通货膨胀,更要把治理通货紧缩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因为在这方面我们缺乏经验,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
三、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协调
 宏观调控措施的协调主要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财政政策运用政府转移支付(包括投资和采购),政府公共工程支出,能够保证有效规模需求的实现。货币政策运用利率杠杆能够调节资本的流向和流动性。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压抑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则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是关系到调控效果的重要因素。经济效果取决于多项政策的共同影响,而又因各自政策的性质不同,需要相互补充、灵活掌握。在经济扩张阶段,扩大和收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量影响比较明显,在经济收缩阶段,扩张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作用并不显著。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还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应协调配合财政政策的运用。财政政策确定的是一段时期所采取的措施,应具有稳定性,货币政策由于操作上的灵活性,则要配合财政政策进行实时、灵活地调整。调整的时机要把握好,应先行反映即将实行的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作用的边际效用递减时,则应启动财政政策。
 总量平衡是宏观经济稳定的基本条件。但只有总量控制,而没有相应的结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因为它不仅容易造成经济滑坡,而且控制也不大可能持久,一旦放松控制,扩张就会卷土重来。过去一发生通货膨胀,就进行“双紧”,物价指数才刚降下来,就“双松”,经济在这些措施中,一会儿跌入低谷,一会儿推向高峰。宏观调控始终未能跳出“一紧就死,一松就乱”的怪圈。我国目前市场整体供大于求,金融约束能力较强,货币政策边际效应相对减弱,通过转移支付和政府公共工程增加财政支出,可以直接扩大投资需求和最终消费需求。但应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避免猛踩“油门”和“刹车”。
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深化改革政策的协调
 正确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不仅不会影响到改革进程,反而会促进改革的深化。1994年以来,在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推出了包括统一税率,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制;改革金融管理体制,实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分开;进一步放开主要工业品的价格和实行汇率并轨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在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抓大放小,资本优化组合,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等,从而大大强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在约束经济扩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几年总量控制住了,但过去的重复投资,无效益投资较多(现在也不能完全避免,若某些体制不变的话),导致生产过剩,这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一个个企业关停并转,不仅造成国家资财的巨额浪费和损失,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政府扩大内需的背后意味着深化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发展是硬道理,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解决影响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些问题,才能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作用。现在要看长远一点,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所以,改革投融资体制,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加强质量管理,应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而且结构的优化调整应贯穿在今后宏观调控过程的始终。
五、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完善
 理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三大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的关系,应正确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形成合力。发改委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提高制订发展计划的科学性,恰当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在确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同时,提出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财政则运用预算和税收手段,调节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中央银行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要注意调整好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关系。 国债作为连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唯一纽带,其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功能已经逐步了发挥出来,公开市场业务由于机构持有国债的发展,效果也越来越明显。财政和银行要联手解决信用资金财政化和财政资金信贷化的问题。财政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管理和引导好游资。完善金融调控,强化中央银行职能,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步伐,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一套防范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用一系列指标来及时、准确地反映宏观调控的效果及金融运行的安全情况,缩短政策出台的时滞,为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服务。把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依法治理金融,提高央行决策的前瞻性和影响力,提高金融业经营和监管水平,为金融业与国际接轨作好准备。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经济年鉴
2.中国城市经济年鉴
3.金融时报
4.中国金融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相关范文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点击查看关于 我国 宏观经济 调控 启示 的相关范文题目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电气工程自动化原创范文  电子商务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创范文  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学原创文章范文
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专业原创范文
信息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范文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广告位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范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文章范文


范文同学网提供文档范文,原创文章范文,网站永久域名www.lunwentongxue.com ,lunwentongxue-范文同学网拼音首字母组合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4 范文同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