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三、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治理措施
四、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与要注意的地方
内 容 摘 要
通常在宏观经济理论中,把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形态解释为存在通货膨胀缺口,而这是一种非均衡的经济形态。其实这是一种广泛的说法,通货膨胀的产生有着很多方面的因素,有的是因为时局的变动不得不发生;有的是因为经济政策的管理出现偏差;有的是因为财政结构、收入支出的不均衡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很多方面的处理手段都显得保守和不完善。过去因为战争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使得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很严重,后来又因为盲目的引进西方经济理论而造成又一轮的通货膨胀。因此,该现象的产生不是单纯的物价上涨与货币贬值,他本身就参与了许多内在因素。
虽然现在我国没有通货膨胀的现象,但是分析好这个方面可以更好的预防并从中找出他的潜在因素,也可以提早发现我国为加速发展而埋下的不利因素。本文从通货膨胀的成因、造成的影响以及主要特征出发,阐述如何从我国的角度去治理他的途径。
如何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主要反映在物价变动上。虽然我国近期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但一旦发生,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破坏性作用。但是他的成因又有许多,必须找到关键点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很好的预防。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指因货币过多所引起的货币贬值,进而使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一般年物价上升率达5%——10%,被称为恶性通货膨胀,若长期持续将导致经济崩溃。
事实上,通货膨胀的产生在某些阶段中对经济发展带有促进作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和消费水平相对保守。短时间的货币贬值现象会促进消费水平和模式的进化。其次,促使原本保守的经济模式迈入信用货币的阶段,带动了银行信用的使用度。
当然,长期的通货膨胀将造成整个市场经济的混乱,尤其对以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工人带来不利。同时国家必定会为控制该现象而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手段,进而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与政策,也因此调节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为了更好的做好对外开放,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经济理论。实施了增加财政支出,减少利润上交,允许财政赤字,扩大信用规模以刺激经济发展。这些做法虽然使企业增加了活力,使地方、企业、个人的积极性提高有所提高,经济相应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商品的供应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日渐上升,但与此同时,这种不加控制的经济纵容是通货膨胀出现的首因。
(一)社会需求过大,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
据了解,通货膨胀是因为社会需求增长过快而引起的。一般指的是在社会消费支出和投资激增的情况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品上涨的现象。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不断引进西方经济理论,相应的扩大信用规模以及减少利润上交,发生了以下需求过度现象:
1.固定资产投资迅速膨胀、消费基金急剧增长,即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
2.由于国家创造的盈利机会大,使得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益低下,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大多数人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使经济高速增长与经济效益低下并存,同时高速增长的发展速度带动总需求的发展,效益低下使有效供给减少,从而拉大供求需求,促进物价上涨。
(二)生产成本随物价上升而上升,促进物价整体提高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些西方国家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现象,在经济远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物价就持续上涨,甚至在丢失增加的同时,物价也在上升。所以通货膨胀的存在还在于产品成本上升。
1.工人的工资收入增长速度过快,大大该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素,不仅导致消费基金的碰杂货能够,还出现了工资推进物价上涨并诱发“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制造物品的劳动成本提高促使物价上涨。
2.市场上出现了恶意的垄断组织,他们肆意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
(三)市场结构失调,各个生产部门发生此消彼长的现象
特别是对发展中的国家来说,通货膨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国民经济部分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引起的。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因为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化而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
我国在改革中仍存在着一些瓶颈,如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发展方面的投资又大量减少,这不仅加剧可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调,也直接造成农副产品的价格不稳定。这样,势必出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矛盾,最终引起供求矛盾。
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治理措施
(一)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已有经验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会产生极其复杂的影响,当他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可能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由于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极大,光靠市场的调节能力是不可能抑制通货膨胀的,因此还因依靠政府的有力干涉,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1.最初的建国以来,由于战争的遗留影响,以及为医治战争创伤,财政指出急剧上升,而财政收入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巨额财政赤字迫使发行超量货币。同时,当时农业遭受特大水灾,粮食、棉花等供应严重不足,致使工业生产开工不组。此外,当时人民币流通尚未完全占领全国市场,致使人民币从农村及内地向上海等大城市顺流,冲击了市场物价,使得人民币流通速度加快。因为这些,为通货膨胀的产生埋下伏笔。
面对当时的情况,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制止通货膨胀。一是实行金融管制,打击金融投机;二是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活动;三是集中抛售物资,打击商业投机;四是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发行公债,力争财政收支平衡等等。经过一系列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实行,物价开始趋于平衡。
2.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有所理顺,对各方面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因此由于过多的引进西方理论并没有很好的控制,出现了很多问题。无财政赤字的加大,偿债高峰起的来临,使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光、程度更深,在中央移行宏观控制机制不健全,财政与银行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企业制度未得到根本改革,企业经营机制难于转换的情况下,财政、企业都迫使银行超经济发行大量货币,形成信用膨胀,货币供应超经济增长。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农产品大量减产,加剧了农副产品的供求矛盾。企业的短期行为严重,财政和中央银行又缺乏宏观调控的财力和手段,因此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失控。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仍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工资有增无减,造成物价上涨。
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有其客观规律,要解决这些矛盾,行政手段已显得法理,必须运营经济手段,而我国的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健全。但随着各种秩序逐步建立,法规也逐步健全,各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和中央银行所掌握的经济手段日渐成熟,各阶段对通货膨胀的认识更深刻。其次,人们的心理因素越来越健全,抵御、承受通货膨胀的能力逐步增强,因此会减轻这方面的压力。加上国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再配合改革的进一步配套,通货膨胀的情况已被抑制。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方法
1.控制货币增长,适时采取货币紧缩。由于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引起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因此,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紧缩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实行抽紧银根政策,即通货紧缩或紧缩货币,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以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中央银行一般采取下列措施:
(1)出售政府债券,这是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种方法,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各种政府债券,就可以缩减货币供应和货币供应潜在的膨胀,这是最重要且经常被利用的一种抑制政策工具。
(2)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率,这势必带来信贷紧缩和利率上升,有利于控制信贷膨胀。
(3)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以减少商业银行放款,从而减少货币供应。
(4)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利率的提高会增加使用信贷资金的成本,借贷就将减少,同时利率提高,还可以吸收储蓄存款,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2.合理管制工资和物价。政府为了降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不致于陷于“滞账”(滞胀是在凯恩斯主义的主张下,由于政府为促进就业而采取强硬的扩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物价的上涨不断加剧的一种通货膨胀状态,它与通货紧缩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般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
(1)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这种指导线由政府当局在一定年份内允许总货币收入增加的一个目标数值线,即根据统计的平均生产力的增长,政府当局估算出货币收入的最大限度增长,而每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率应等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不允许超过。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整个经济中每单位产量的劳动成本的稳定,因而预定的货币收入增长就会使物价总水平保持不变。
(2)工资管制(或冻结工资),即强制推行的控制全社会职工货币工资增长总额和幅度,或政府强制性规定职工工资在若干时期内再增加必须固定在一定水平上的措施。管制或冻结工资被认为能降低商品成本,从而减轻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通货膨胀相当严重时的采取的非常措施,但正是因为通货膨胀严重,使人民收入生活水平持续下降,从而使冻结或管制工资措施实施起来更为困难。
(3)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是指通过一种对过多地增加工资的企业按工资增长超额比率征以特别税款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一般认为,实行这种税收罚款办法,可以使企业公司有所依靠,拒绝工资超额提高,并同工会达成工资协定,从而降低工资增长率,减缓通货膨胀率。
3.在严重局面下采取货币改革。当一国的物价上涨率已经达到难以抑制状态,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正个货币制度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政府只有实行币制改革,放弃远有的币制,实行新的币制。币制改革能否成功,除要制定一些保证新币币制稳定的措施外,还要辅之以其他措施。
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与要注意的地方
治理通货膨胀是必然的,但在治理他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国家经济信用的下降;二是造成国家人民的人心惶惶;三是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并随时监控。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更要结合自己国家的特点加以改进,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参 考 文 献
1、《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余力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 2、《西方经济学原理》(杨伯华 缪一德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5、汪国珍等.对弋阳县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查[J].经济与金融,2004,(5) 6、周建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控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 7、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新华文摘》2004年第21期 8、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9、谈儒勇:“非正式金融批判的批判”,《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0、郭晓鸣:“以农民合作的名义——1986-1999四川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存亡里程”,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