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现状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三、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
内 容 摘 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支持“三农”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党中央在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众所周知,资金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加大对农业资金投放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解决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支持“三农”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党中央在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众所周知,资金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加大对农业资金投放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解决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现状
为了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 务,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并在浙江等8个省(市)进行试点。履行农村信用社管理职能的省级政府,纷纷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考虑,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一系列的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同时,随着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股本金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资金更加充裕。
虽然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对资金风险防范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加上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仍实行贷款四级分类,造成家底不清,导致潜在风险突出、不良贷款没有得到真正的充分下降。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其收益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现在农村信用社已逐步向中间业务这个领域进军,许多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方面获得了良好收益,但信贷业务仍处于主导地位。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底子簿,体制还不完善,因此,在开展信贷业务过程中,必然会因各种不定因素而造成风险,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的负担。具体来说,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主要有:
信用社管理体制不健全
建立县联社以后,理事长、主任(副主任)、监事长及基层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等主要人员的产生先由行业管理部门提名,然后再进行社员民主选举,即高级管理人员产生时,股东选举只是一种形式主要负责人的产生并非真正代表股东意愿。所以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不可避免地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级和股东负责,从而导致管理异化,借法人治理结构之名,行分支机构管理之实,将农村信用社异化为省联社、市级办事处的下属机构。其最终结果,必然带来农村信用社内部少数人控制,从而使产生内部控制人导致的信贷风险
2、信贷管理制度欠健全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贷管理制度,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规范的角度考虑,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全面,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也不严格。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贷款前调查和审查,疏忽贷后跟踪检查。未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不少低质量贷款,为信贷违规现象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容易诱发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
3、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基础管理薄弱
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信贷业务种类较多,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自律组织和操作规程,合同文本管理混乱,基本要素填写不完整、不规范、担保手续不落实、使用不正确等问题较为突出。档案管理不规范、不完整,实用性不强。加之多年来,农村信用社重业务、轻管理,重发展、轻风险的现象较为普遍,信贷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导致信贷风险加大。
4、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淡漠
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因受环境和条件所限,选拔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尤其是没有通过正规培训,个别信贷员不但业务素质低,而且纪律观念淡薄,极少数信贷人员还“吃、拿、卡、要”,产生因道德危机引致的信用风险。个别农村信用社在信贷业务经营中只顾眼前效益,单纯追求利润,对贷款的审查不严,对抵押品低值高估,导致抵押不实;对住房按揭贷款、私营企业抵押贷款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足值额审查不严,致使贷款在发放前就潜藏着风险。
5、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三农”,而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造成大批借款户因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难以按期归还贷款,由此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
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
探索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1)积极试行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对符合条件、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小企业,采取授信贷款或保证贷款的方式,提供快捷便利的信贷服务。
(2)建立健全内部经营机制与激励机制。在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的同时,逐步建立更为科学、责权利相结合的贷款激励机制,将贷款面、贷款额、收息率和不良贷款下降率等指标纳入信用社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信贷员的经济收入与贷款效益挂钩,促使信贷人员加强贷款安全管理。
2、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信贷员管理机制
(1)建立完善的信贷员管理机制
要加强信贷员队伍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稳定、规范、调整、精简、高效”的工作方针,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特点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要强化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信贷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千方百计控制信贷风险。
(2)建立完善的信贷员选拔考核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面向社会择优聘用。定期对信贷员进行考核,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不能胜任的信贷员进行降职或调职,对较好的信贷员可升任重要岗位。
3、积极推进信贷文化建设
一是更新理念,构建信贷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信贷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办法和制度,信贷结果评价体系,信贷风险预警、控制、保全体系。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信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防范对策。结合信贷管理工作实际,逐步建立一套全面、准确、及时、灵敏的反映信贷风险动态变化的检测预警系统。同时实施客户评价办法,纠正信贷业务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确保信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4、稳步推进信贷管理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
要建立统一的信贷业务电子化处理系统,实现信贷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与维护,强化对业务处理流程的控制。同时考察评估引进国内外银行同业先进的信贷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对称性、充分性和准确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信贷管理网页,并及时把有关文件和学习资料在网上公布,使之成为全社信贷管理人员学习交流的平台。
总之,信贷风险控制是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信用社完善经营管理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通过加强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健全信贷风险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信贷文化,一定能够提升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