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两改元”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废两改元”实施的步骤和措施
三、“废两改元”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四、几点思考
内 容 摘 要
货币是商品生产发展的产物。有了商品生产,就必然会产生货币。在清朝中后期,货币制度十分复杂,货币种类众多,比价不一,如银两、制钱、银元、铜元、各种宝钞等等。其中银两占据着流通的主要地位,国家赋税、官俸等俱用银两征收发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势力的入侵,银两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嘉庆中期至咸丰初年的银贵钱贱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银两制度,迫使政府改革币制。国民政府1935年进行的币制改革,是中国近代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币制现代化的标志,表明中国的货币制度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它促进了国内货币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农工商业和外贸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论“废两改元”
1933年3月至4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颁布法令,宣布银元为本位货币,废除以银两作为商品交换和价格的标度,史称“废两改元”。废两改元的施行是中国近代金融改革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废两改元”提出的历史背景
清朝末年,两元并立,币制紊乱,历届政府多次改革币制,终无成就。就在南京国民政府国基初奠之际,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遭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的日本,急欲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月,进攻中国东北。次年一月,再进攻上海以为策应。日军的疯狂侵略,使得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各金融机构纷纷终止向内地贷款,收缩业务,致使内地银元大量流入上海,其银元存底迅速增加,呈过剩状态。至六月,上海洋厘已跌至6钱6分8厘半,开“两元并用”以来洋厘行市的最低记录[1]。公众舆论普遍认为废两改元机会难得,刻不容缓。上海工商界代表也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对于废两改元之原则莫不一致赞同,切盼实现” [2]。
1932年,各地再次要求废两改元。同年7月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召集金融界代表谈话时,明确表示了废两改元的决心,并确定废两改元的原则是: (一)废除银两,完全采用银元,以统一币制; (二)旧铸银元仍照旧使用; (三)每元价值重量决定后,即开始铸造新币,对该原则银行界极力赞同,上海钱业虽表示原则同意,但认为须假以时日,不应操之太急[3]。同年秋,国民政府财政部召集上海中外金融界代表及专家学者组成废两改元研究会。主要研究:新银币的重量、成色及法价;尚在有效期的银两契约,其与银币的比例如何规定,如何使社会各界对这项改革了解、信任和支持,在拟定废两改元方案时,为达改革目的,使民众广知废两的便利,而不感改革的痛苦,因势利导,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决定分定步骤,逐渐推行。
二、“废两改元”实施的步骤和措施
1.先上海后全国
所谓废两,首先是废规元。上海用规元为计算单位,其势力远驾于银元之上。由于上海工商业、金融业在全国的中心地位,沿江海各埠,唯其马首是瞻,各地洋厘行市以及各埠间的汇兑调拨无不以规元为转移。其他如完纳赋税、商贾贸易,虽以银元收解,也必折成规元方可转账。贸易折合、帐册计算,均以规元为标准,几乎被认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计算本位。
1933年2月28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关于规定一切交易均用银角计算的训令”,将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一元及符合法定成色重量的旧有一元银币的换算率,规定为规元七钱一分五厘合银币一元。自1933年3月10日,在上海先行实施。凡公私款项、货物市价及一切交易,均用银币收付和计算,不得再用银两。3月4日,上海市商会、银行业同业公会、钱业同业公会根据财政部训令发出公告和通告。要求“上海各商店,无论何种营业,凡关于货物市价以及一切交易,自3月10日起,一率用银币计算,不得再用银两” [4]。 “所有各银行钱庄,均应以银币为本位。其银两与银币利率,并应一率计算不得高下,并将银拆名称,改为拆息” [4]。“所有该公会(钱业)洋厘行市,应自3月10日起即行停开”。3月8日国民政府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1933年3月3日立法院通过),中央造币厂依照开铸。本位币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像,背面为帆船图案,俗称“孙头”或“船洋”。
4月5日,中政会讨论通过“废两改元案”。同日,财政部向全国发布“关于废两改用银本位币布告”。规定自4月6日起,全国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及一切交易,需一律使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该日以前原定以银两收付的债权债务,应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合银币一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各地,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银币一元。持有银两的,可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的规定,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送交当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行使。
2.先主币后辅币
为便于改革的顺利实施,避免纷扰,财政部主张,先统一主币,第二步再定辅币(国民政府于1936年1月11日公布《辅币条例》),因此,《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仅对一元主币及厂条作了规定,而不及于辅币。条例规定:银本位币的铸造权专属于中央造币厂。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总重26.6971公分,银88%,铜12%,即含纯银23.493448公分。银本位币每元的重量,与法定重量的公差不得超过千分之三,每一千元合计重量,与法定重量的公差不得超过万分之三。每元成色与法定公差不得超过千分之三,旧有一元银币,成色重量符合标准的,在一定期限内,可与银本位币同样行使,也可等额兑换银本位币,免纳铸费[4]。
3.保证废两改元的切实执行,还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一,在4月6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一切交易,以及公私款项之收付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如有发生争执,各司法机关应将主张以银两收付的请求驳回;其二,各机关的计算书,仍用银两收付的,审计部不予报销;其三,取缔上海公估局及熔铸宝银之银炉坊,其银楼之有银炉设备者,一律撤毁,并分由各省市政府转令该地炉坊、公估局停止营业,不得再有私铸宝银、批估色量的事情发生;各炉房有技能的熔炼人员,由中央造币厂考核录用;其四,通令各海关,凡有以银条、银块、银锭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出口的,除中央造币厂的厂条外,一律征税2.25%;其五,对各行庄宝银进行登记,同时委托中央、中国、交通三行联合组成兑换委员会,负责宝银兑换银元事宜。其六,为保存币材,防范内地私铸,并了解银两运输状况,财政部规定:自4月26日起,“凡有运输银两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者,应先将运输数量、运送地点、作何用途,详细呈明,经本部核准发给护照,方得起运,如无本部护照,私行装运者,各关卡查获,一律充公。”
三、“废两改元”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废两改元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有人认为,废两改元是“旧中国货币制度进一步殖民地化的先声” [5]。也有人提出,它“完成了对币制的一次真正而有用的简化工作”。
第一,废两改元彻底结束了中国封闭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是近代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中国行使的银两,原是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不仅有实银和虚银之分,在重量成色上各地也有较大差别。由子使用时需要经过反复称量或改铸,客观限制了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实行废两改元后,凡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均废除使用银两,彻底结束了近千年沿习的落后货币制度,消除了“两元共存”现象。废两改元适应近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规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货币改革。
第二、废两改元在一定意义上起了统一币制的作用,为深入进行货币改革创造了条件。废两改元以前,中国的货币极为混乱。币制随地而异各有不同。中央和各省政府甚至私人机关都可以发行货币。市面上各种不同的银铜铸币和形形色色的贬值纸币同时流通。中国货币斜度成为“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 [6]。实行废两改元后,银元的重量和成色有统一标准,政府明令取缔劣质银币银角,全国初少形成以新银元为代表的新货币系统。新银元的统一银币之能力与信誉的建立,打破了各地货币互不相属的状况,成为币制改革的新起点。
第三、废两改元冲击了换隘的地方经济观念,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民国建立后,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军阀拥兵割据破坏了统一的经济结构,而货币自铸发行则进一步助长了分裂趋势。在这种局面下,人们很难形成整休经济观念。实行废两改元后,举国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制度,从而使人们的整休经济观念得到提高。国民党政府趁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开始打破划疆而治的地方经济体系,促进了全国经济统一发展。从1933年到1936年,国民党政府开发了一批大规模建设项目。
四、几点思考
1. 1933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确立了以银元为国币本位单位的新的银本位制,然而,“废两改元”仅仅是着重解决了银本位制下的货币本位单位问题,纸币的发行和流通仍未统一,市面上流通的银行兑换券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辅币的流通也不尽一致,银角与铜元并行,仍照其市价行用。因此,币制改革的任务仍有进一步深化和改进的必要。
2. 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之前,世界主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度,改行金本位制,因而白银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种普通商品,其价格也伴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涨落不定[7]。中国是用银国,却不是产银国,世界银价的波动,对于国内货币币值的稳定影响极大。以致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仍需要仰仗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要彻底摆脱世界银价的波动对于中国货币制度的冲击和影响,维护国内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流通秩序,顺应国际流行趋势和货币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行不兑现纸币、实现管理通货制度不失为是一个好的办法。
总之,废两改元发挥了便利商品交换、统一货币和发展经济的作用,其主要方面应予肯定。但是必须指出,废两改元并没有解决中国货币半殖民地化的根本问题。废两改元后,中国货币采取银本位制仍存在严重弊端。中国不是产银国而是用银国,世界银价涨落对中国货币影响极大。中国的货币权仍被帝国主义控制。30年代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经济危机纷纷脱禽金本位,进行外汇管理,并通过大幅度贬值以增加出口竞争力。中国货币缚于银本位之上.银根有限不能通过大规模贬值的方式扭转外贸严重逆差局面,经济受到猛烈冲击。1934年6月,美国实施《白银法案》,高价收购白银,引起世界银价波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市面萧条,出现严重危机。国民党政府不得不依赖帝国主义援助,把银本位货币改为外汇本位货币,完全暴露出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再有,在废两改元过程中,国民党政府将新银元发行权集中于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借机扩大了少数人的经济权力。初步形成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总格局,客观上对形成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起了催化作用。
尊敬的蔡老师:
范文有不足之处希望能予以点评和指正,谢谢!
参 考 文 献
[1] 叶世昌,潘连贵.《古近代金融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p269~270
[2] 《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p176
[3] 陈新余.“废两改元”:近代化的转型及作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5,p1~2
[4] 张伟琴,孔维文.论废两改元.[J]. [J].中国钱币.2002,79,p3~4
[5] 杨培新. 旧中国的通货膨胀.p13
[6] (美)杨格. 1927年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p177
[7] 陈新余.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 [J].中国钱币.2002,79,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