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立足点不同
二、与国家银行所表现出的一些不同
三、有效提高信用社的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几点思考
内 容 摘 要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是地方金融机构,是农村合作经济的中心。要充分发挥其对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作用,就必须提高信用社的竞争力。有效提高信用社的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我认为关键是深化改革,立足农村,深化服务,着眼农村,走一条具有信用社特色的发展之路。从以下几点去思考:一、突出国情性,把立足点放在农村。二、突出战略性,把着眼点放在城郊结合部。三、突出效益性,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四、突出营销性,把公关点放在塑好形象上。
论找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路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是地方金融机构,是农村合作经济的中心。要充分发挥其对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作用,就必须提高信用社的竞争力。有效提高信用社的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我认为关键是深化改革,立足农村,深化服务,着眼农村,走一条具有信用社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突出国情性,把立足点放在农村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最有希望的市场,其自然资源最丰富,经济潜力最巨大,经济新增长点也最多,信用社在农村天地中有着极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自建社以来,信用社始终坚持以农村为阵地,以“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为服务对象,投入的人力最多,投入的经济要素也最多。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可以说,信用社的基础在农村,未来的发展也在农村,提高信用社竞争力的立足点同样在充满希望的农村。提高信用社竞争力,必须要把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夯实。一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应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系统自律组织,加快合作金融立法,保障信用社的权益不受侵犯;组建全系统结算网络,解决农民结算难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大循环系统的形成,提高信用社竞争的远程性和有效性。二要规范管理,扩大群众基础。坚持以合作社基本原则为指导,把农村各种经济成分大部分吸纳为信用社社员,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限责任制度,同呼吸共命运,以坚实的群众基础,驱使如遍野之水的农村资金源源不断流入信用社之湖,增强信用社生存发展的竞争力。三要牢记金融职责,增强经济基础。强化“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感,把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信用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搞活流通,提供上游、中游、下游产品开发的全方位支持,引导农村经济迈向产业化经营,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货币优势,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壮大信用社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四是拓宽服务空间,夯实生存基础。改革传统服务定式,摒弃“以我为半径”的服务陋区,开拓新的服务空间,以提高传统存、贷、汇服务质量为基础,向代理保险、投资、理财、租赁、典当、咨询等方面扩展,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满足农民的融资需要,促进农民与信用社发生多形式的金融往来,借以夯实生存基础,增强信用社的竞争力。
二、突出战略性,把着眼点放在城郊结合部
城郊结合部是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带,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这为信用社充分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信用社应站在战略高度,把现实发展与未来进步、单社进步与全局发展结合起来,调整机构布局和深化金融服务。要敢于冲破土地禁锢和旧的思维定区,布局网点,按照商业化规则运作。哪里有效益,哪里上网点;哪里效益多,哪里投入多,用网点适度规模经营代替网点粗放经营。要从国民经济战略发展的高度把握信贷投放,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一方面,要保住和争取优良客户群,以县联社为龙头,中心社为桥梁,结合部所在社为依托,集中经营要素,支持企业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帮助企业开发差别产品赢得市场,扶持企业市场集中度高的产品上规模拓展市场,培养出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使信用社拥有更多的优良客户和黄金企业。另一方面,要发挥联合力量大的优势,实行“出资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社团信贷经营,重点支持前景企业低成本扩张,迈向资本经营的崭新天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中增强信用社的竞争力,体现出“互惠合作,双胜共赢”的经营理念。再就是要高质量地架好信贷金桥,把支持城郊结合部的优势企业和优良客户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以这些企业为龙头,探索小生产大市场产业化经营途径,用信贷在农村与城镇、农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架起一座座金桥,使上、中、下游产品制造一体化,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放大经济价值,共同致富奔小康。
三、突出效益性,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信用社资产的形成、运作、管理,必须以经济性为前提。坚持效益最大化,坚持效益富社比过去任何时期都紧迫和重要。这不仅是因为经济、金融风险加大和优胜劣汰竞争的残酷性,也不仅是因为信用社没有国拨资本金,更重要的是信用社体制的缺陷和结算的受阻,难以在大范围内与同业抗衡竞争。提高信用社资产的经济效益,须在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一要突破割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思想。长期以来,信用社运作资产以社会效益为前提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思想是以牺牲经济效益为基础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信用社运作资产不讲效益的现象屡见不鲜;资产质量低下,效益长期走低,概源于此。这种观念必须被彻底摒弃。应树立起讲经济效益就是社社会效益,抓经济效益就是抓社会效益,真讲真抓经济效益就是真讲真抓社会效益的思想。因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是统一的,又是辩证的。社会效益是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因此,要理直气壮地创造经济效益,支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二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进行业务创新,实行多种经营,把企业拓展的跳跃性与深化服务的特色性同刺激市场的关联性联动起来,将社会各阶层消费群体和消费偏好进行细分,创新金融工具,开展特色服务。如改革单一储蓄负债,推出“信用合作债券”;改造“活期储蓄”,推出存取贷结合的“信用卡”;改造“零存整取”,推出“购房、买车专项储蓄”;改造“存本取息”,推出“子女教育专项储蓄”;改造“零存整取和存本取息”,推出“养老保险专项储蓄”、“新婚储蓄”。嫁接各种金融业务,把银行、保险、典当、租赁等业务的不同功能交叉嫁接,使相关产品形成统一体,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获取大量的中间业务。尤其要拓展不增加资产负债的表外业务,如投资咨询、家庭综合理财等。通过金融工具和业务创新,扩大市场份额,促进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三要在化解不良资产风险的同时,大力培养新的效益源。新增贷款重点要放在农林水电、公路改造的公共设施建设,区域性支柱产业,场镇城市化进程及其民营经济的发展上,并要冲破钱到地头死的传统做法,跨时间、跨地域运用信贷资金,提高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实现效益富社。
四、突出营销性,把公关点放在塑好形象上
同工业产品需要营销一样,信用社的金融产品也需要营销。提高信用社占领市场份额的竞争力,就必须强化营销服务,竭力帮助客户认识金融产品特点性能,激发其与之发生金融行为的欲望,促进金融产品从信用社向客户顺利转移。对于金融产品营销,信用社过去几乎是空白,所以提高竞争力的潜力巨大。信用社应广泛吸收国内外商业银行营销的成功做法,开创自己营销的新天地。一是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促销方式,尝试代理促销。主要是发展代理业务,如乡镇金库代理、保险代理、地国税业务代理等,展示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和社会地位,牵引客户开启和扩大与信用社的业务领域。二是运用大众媒介,展开广告宣传。广泛运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公共场所,介绍信用社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或以赞助公益展览及其他公众参与性极强的社会活动等形式,广而告之扩大影响,努力使信用社在社会公众心中定位。三是强化公关意识,拓宽营销渠道。发挥信用社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与社会各界建立深厚感情,奠定营业推广的感情基础;以社区意识,把营业网点塑造成社区居民的“好邻居”,用温馨服务,把信用社塑造成客户“自己的家”;紧扣社会热点,开展爱心活动,开办扶贫、再就业工程优惠贷款等,把信用社塑造成服务社会的“奉献者”,以赢得社会的信赖和支持。四是加强形象营销,增大对社会的吸引力。强化全体员工“天下事最难挣信誉,信用社形象是一本万利”的无形资产意识,深入开展创文明单位、建文明窗口、塑一流形象的活动,以建全国文明单位、金融职工之家、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为目标,脚踏实地地搞好省、地、县三级文明形象的塑造,展示信用社良好的精神风貌,扩大信用社的知名度,增强其对公众的吸引力,迎得八方来客,繁荣信用社业务,促进信用社竞争力不断增强。五是树立全员营销,个个有目标,人人有任务,奖勤罚懒,与绩效挂钩。
最后,努力向商业银行转变。国务院在试点方案中明确了省级政府对农信社管理的职责,督促农信社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引导农信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我们要正确把握国家扶持政策的精神,切实把注意力放在转换机制上,放在提高效益上,放在改善服务上,使农信社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因它既有利于加强行业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又有利于完善业务功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增强信用社市场竞争能力,使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企业,只有走市场化、商业化道路才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尽管农信社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尽管农信社改革的任务是很艰巨的,改革的道路也是漫长的,但我们真诚地祝愿农信社在不断改革中获得新生。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1、关于影响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因素的思考 - 青海金融 - 韩玉民 杨生发 等
2、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
3、陈福成等: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金融研究,2005.1
4、唐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1998年2月6日
5、康志文《对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几点建议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