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信用社基本概念及改革意义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对策
内 容 摘 要
农村信用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其主要任务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纵观我国农村信用社五十多年发展,其成长和壮大是一条曲折、坎坷的历程。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完善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农信社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资产质量较低、不良贷款占比较高、经营包袱沉重、经营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等等。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才能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中实现农村信用社质的飞跃
一、农村信用社基本概念及改革意义
农村信用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其主要任务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沧桑风雨,半个世纪的历程,历史赋予了农村信用社太多,也让它承载了太多。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遇到了一些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才能够克服的困难,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点遍布城乡,加上长期以来面向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完全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50多年来建立起的“社农”关系牢不可破。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网点逐步向大中城市回撤,农村信用社的地位、作用和优势更加明显。但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城乡一体化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也受到了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果不注意继续保持好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建立的与农民、农村的良好关系,不好好巩固在农村的阵地,其市场份额就会受到挤压,发展将受到限制。
广东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减轻农民负担、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金融业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也会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服务“三农”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广东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努力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改革前,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辖内各级联社实行的基本都是两级法人,有的甚至是三级法人。如果要求一步到位,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甚至农村商业银行,由于产权模式跨度过大,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较多,改革的风险也就较大,容易滋生不稳定因素。因此,为使全省农村信用社全面协调发展,广东省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决定暂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在改革试点期间,要妥善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保持改革期间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做到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为此,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确保员工队伍稳定;通过加强社会宣传,确保客户和社会群众的稳定;通过加强风险监控和防范、打击金融犯罪,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风险,防止风险蔓延,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的稳定。
在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过热时期的冒进而形成的。近几年来,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强了信贷管理,坚持稳健经营,资产质量有所提高。在改革过程中以及取得实效后,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加强信贷管理,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要采取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对符合统一法人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应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法人;对其他暂不符合统一法人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继续维持乡镇信用社和县(市、区)联社两级法人体制不变,待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条件具备时再探索从两级法人体制过渡到一级法人体制。
各地农村信用社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和自身状况灵活确定经营发展策略。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地区经济落后,农业占当地经济的主要成分,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加大支农力度,增强盈利能力。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快,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农村信用社应在立足“三农”的基础上,适时确立以中小企业、广大城乡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零售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战略。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利用熟悉自身情况的优势,积极向政府部门献计献策,当好参谋。各级监管部门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确保改革合法合规地进行,真正取得实效。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组织协调好各部门工作,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各部门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对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协调。
要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农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现实出发,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必要性;从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紧迫性。要上下一心,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此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广东要全部达到央行专项票据的发行、兑付条件,分别需扩充新股约65亿和73亿元,任务十分艰巨。单靠各级党政部门和农村信用社自身力量,很难完成这一改革任务。必须通过大力宣传,充分发动社会各界群众踊跃参与到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来,形成改革的合力,从而顺利完成改革目标。
目前广东农村信用社普遍实行的是县联社和镇信用社的两级法人管理体制,个别地市(如广州)甚至实行的是三级法人管理体制。由于管理层次多,网点数量庞大,造成决策程序复杂、监督制约困难、管理成本费用增加。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以统一法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制度,使管理机构逐步实现扁平化。同时通过不断优化网点机构布局,有效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控制各种费用支出。
在广东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员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2000多人,仅占员工总人数的4%左右,远远达不到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与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差距更大。由于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一些农村信用社的新业务无法开展,业务创新能力低下。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和大力推行干部竞聘上岗制度,通过业务培训、引进高素质人才、下岗分流部分不适应业务发展的人员等手段,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业务人员队伍。
目前,广东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结构还不尽合理,资产盈利能力比较低。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不生息资产的比重,加大高盈利资产比例,适当发展中间业务和资本货币市场业务。同时,要通过不断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加强信贷管理,落实责任追究,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提升广东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
虽然近年来广东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备付率较高,但由于组织结构分散、单个法人规模较小,加之不良资产还占有相当比重,个别地区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广东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力争在3~5年内使不良资产占比降到20%以下,逐步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
进一步提高电子化建设水平,依托广东省信用合作清算中心,加强电子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加快电子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通过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降低成本费用等有效手段,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收益率,力争在两年内实现全省农村信用社整体盈利;在3~5年内,实现全省农村信用社全面盈利,消灭亏损社;再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发展,使农村信用社的人均利润率达到甚至超过国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进一步丰富业务品种,增强业务创新能力。通过在省联社设立专门的部门,加强对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开发、创新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并组织进行宣传和推广,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及时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五十多年来积累的问题较多,仅通过一次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如农村信用社新的监督管理体制虽然已经有了基本框架,但要有效运行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磨合,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产权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方面的任务还很艰巨;虽然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消化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的一部分问题,但总体上包袱仍很沉重,持续发展的困难仍较大;农村信用社人才储备不足,高管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还不很理想,农村信用环境亟需改善,农村金融其他领域的改革需要抓紧配套推进
总的来说,我们要借这次改革的东风,通过优化网点布局,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把广东农村信用社的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和效益优势,并争取在两年内拿到中央银行的专项票据资金,逐步组建一批县市级农村合作银行。争取在3~5年内成立省级农村合作银行,使广东农村信用社完成一次质的飞跃,将广东农村信用社打造成规模大、功能强、形象好、质量优、风险小、效益高的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金融机构,使之成为一支支持广东地方经济、尤其是“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和华南地区金融服务的一块金字招牌。
三、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对策
(一)坚持一个“农”字。坚持一个“农”字,就是要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和宗旨,扎根农村,依托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无论其所有权结构和管理模式如何改革,都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农村信用社要“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变革的是管理体制、产权关系,以及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不变的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发展方向。
(二)把握一个“稳”字。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和面临的各种问题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必须以稳定为前提。尤其是受前些年农村基金会和城信社关闭的影响,部分农村地区群众对改革比较敏感,部分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还比较脆弱,经不起大的波折。因此改革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稳中求胜。
(三)体现一个“活”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省的一大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6市,面积仅占全省的15%左右,而该区域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款余额达2600多亿元,占全省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量的75%;各项贷款余额达1900亿元,占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量的73%。地区间差异大的特点决定了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体现一个“活”字。
(四)依靠一个“合”字。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一个“合”字才能顺利完成改革的各项工作。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要有一个质的飞跃,管理模式要更加科学合理,管理制度要更加完善,决策机制要更加灵活,员工素质要进一步提高,队伍的凝聚力要进一步增强。要借助这次改革使农村信用社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树立起新的行业形象。
(五)突出一个“优”字。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广东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不断加强,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好转。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目前广东农村信用社仍然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因此,在此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突出一个“优”字。农
(六)实现一个“强”字。从规模来看,目前广东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总量分别达到3500多亿元和2300多亿元,大约分别占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存贷款总量的七分之一,居全国首位;约占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中存款规模在省内各金融机构中排名第四,贷款规模排名第二。但从总体质量上看,广东农村信用社却显得大而不强。虽然从局部而言,东莞、顺德等农村信用社已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但就整体而言,广东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差,与江浙等省(市)农村信用社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广东在此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必须突出一个“强”字。
参 考 文 献
1、陈永生,《金融市场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潘金生 周延军 刘秀兰 董秀霞,《现代金融通论》,华艺出版社,2002年7月
3、刘锡良,《中央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4、曾志耕,《金融监督管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