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的理论分析
二、两种改革模式的比较及对理论分析的实证检验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需的具体制度环境
四、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内 容 摘 要
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之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文章类比了成功的法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和失败的拉美国家激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并在理论上对两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进行深层次分析,结合世界其他国家利率改革的实际情况对两种改革模式的比较及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需的具体制度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理论研究
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但是,出于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引发金融局势混乱的担忧使得政府的态度非常谨慎。因此,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各国不同改革模式的成败得失经验,审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对有效推进改革,同时保持金融局势的稳定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导致金融局势动荡而失败的教训(如:拉美三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行的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也有在保持金融局势稳定前提下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成功经验(如:法国的改革实践)。同样是以利率市场化为取向的自由化改革,缘何导致了截然相反的结果?有人认为:法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渐进式的改革模式,而将拉美国家改革实践的失败归咎于激进的改革模式。然而笔者认为,其实质不在于改革模式的不同,而是各国不同的制度安排。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的理论分析
制度是对人类重复交往所作的法律的、行政的和习惯性的安排。即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很显然,利率管制是一种制度安排,而利率市场化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利率管制向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就是利率制度的变迁过程。国家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变资金的定价方式和价格的管理方式。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业在资金的定价方式和管理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约束机制调整自己与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金融企业会借助其他制度中形成的行为方式,来获取新的利率市场化制度的利益并转嫁损失,在导致风险的过分积累和爆发的情况下,最终使利率制度变迁的进程中断,改革失败。这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因此,要对利率制度进行改革,就要对其它相关的制度进行改革。
对于利率制度改革而言,它受制于该国的金融体制,同时还受该国企业制度的影响。一国金融体制既有框架决定了该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必然经历的路径以及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则最终决定了该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通常的情况是,利率管制的效率不断下降,当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受金融体系低效率的严重制约时,该国就会对金融体系尤其是利率制度进行改革。虽然,改革通常以利率制度为首要目标,但是,正如前文所指出的,在既定的金融体系框架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从理论上考察,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是金融体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当然,不同国家所建立的金融体系不同,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同,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方式也不同,因而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具体分析。但是,总的说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需要配套的改革措施予以支持。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一个费时、费力、费资源的制度变迁过程,这是因为制度不仅仅需要构建,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培植,需要相关经济主体对新制度的认同与配合。综上所述,只有渐进的方式才能使利率制度的变迁顺利进行下去。
二、两种改革模式的比较及对理论分析的实证检验
法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典型的渐进式改革。其进程主要分为60-70年代和80年代两个阶段。整个改革进程经历20多年最终取得成功。法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伴随着整体金融体制改革,是在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的推动下进行的;二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循序渐进地进行,是一个与外汇管理体制、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金融创新政策等配套进行的过程。因此,法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是改善和提升制度环境的过程,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
但亚洲国家如韩国、泰国同样同以渐进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结果却与法国不尽相同。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前,这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被认为是成功的。但是,相对成功的改革,掩盖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些国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并没有有效地改善制度环境,便促成了后来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从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国家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不难得这样的结论:他们的改革即使不能说是失败的,至少也是没有完全成功,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制度环境的滞后,不仅使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预期目标落空,而且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有位经济学者总结出亚洲金融危机的独特制度成因有以下几条:一是腐败的官商勾结制度。特别体现在这些国家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二是银行的隐性担保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实际上银行由政府担保,导致了亚洲银行的道德风险特别严重。三是过于放松的金融监管制度。甚至非普及式的高等教育制度与不注重能力培养的育人机制也被认为应该为此负责任,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制度和育人机制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
拉美三国(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典型的激进模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其本意是要促进金融业的竞争,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以此来稳定宏观金融形势。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实施后,金融机构正常的竞争因素未发挥主要作用,相反,银行却被一些大集团所拥有,成为它们的资金供应商,加上监管不力,导致贷款质量下降,坏帐增加。巨大的劣质金融资产说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低下的,从这个角度看,改革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管制可以在短时间内放开,但是制度的建设却无法一蹴而就。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需的具体制度环境
通过对上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不同背景、不同改革模式的具体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法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处不在于进程的趋缓,而在于这些国家在渐进式的改革进程中改善了国内的制度环境。这一点可以从亚洲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得到反面的印证。而拉美三国改革的失败,则直接验证了改革进程中制度因素的关键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改革进程中是否相应提升其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具体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所需要的制度环境现在以下几点:
1、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以法国的改革为例,法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基本上是同步的,是一种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而智利的改革则是激进式的,在短期内放开了对利率的严格管制,但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却没有短时间内建立起来,所以导致改革的失败。
2、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管是确保改革有序进行的前提。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监管方式是间接调控,这种间接调控依赖于监管机制的有效性。法国对利率监管方式的有效性体现在完善的监管法规、健全的监管机构和先进的监管手段的结合上,这点尤其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决定性作用。
3、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完善是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的保障。在法国的改革的实践中,强调了商业银行建立内控机制的重要性。而亚洲国家的金融风险,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这些国家形同虚设的金融内控制度。
4、健康的企业群体和产业结构是保持金融局势稳定的根本。虽然,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金融部门的发展可以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高度繁荣,但是,从世界经济的总体状况考察,金融部门的稳定和发展不可能没有稳定和健康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取决于企业的状况和该国的产业结构。作为历史悠久的工业发达国家,法国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健康的企业群体和能自我提升及优化的产业结构。因此,其金融改革具有坚实的基础。而拉美三国和上述的亚洲国家在这方面显然是不具备的。
5、渐进式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模式。也就是说,根据自身的经济、金融、市场等条件而分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逐步建立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和变动的定价机制过程中培育相应的制度环境。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环境,很容易导致经济的混乱甚至崩溃,而经济主体的自律性行为也只有在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中才能慢慢形成。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渐进式的改革能取得成功,而激进式的改革却最终失败了。总之,利率市场化能否引起金融局势的动荡关键取决于制度安排。因此,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保持金融局势的稳定,最根本的措施是改善该国的制度环境。从制度分析角度看,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其进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企业、商业银行体系、中央银行、政府的职能乃至社会保障体制等进行综合的配套改革是必要的。
四、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效率,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福利,因此必须是建立在一种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中,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而且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进展都是在既定的金融体制框架内进行的一些技术性安排,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制改革并没有展开,与其他行业的改革相比,金融部门的改革是明显滞后了。表现在商业银行未转化为完全的商业银行、许多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监管不完善等等,正是因为没有打破既有的体制框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根据上述分析,进一步改革的措施不应仅在利率制度的技术性安排上做文章,而应将重点放在构建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框架上,为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具体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我国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的一个基础性原因是企业作为利率调节的对象,产权不明晰,预算约束化,行为不规范,从而使其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所以我们必须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首先,要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落实企业自主权。其次,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建立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在给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的同时,由企业自担风险。再次,对国有企业全面进行公司制改造,使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总经理、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形成目标一致、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来增强企业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2、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消除利率传导的障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主体,其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利率市场化的形成,我国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得以转换,银行缺乏自我约束,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必须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并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只有银行经营机制得以彻底转换,才能保证利率信号的准确传导,促使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同时,注意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要顺利实现利率市场化,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3、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大多数国家金融市场是欠发达的,这是改革的一个不利背景。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缺陷: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发育不平衡,尤其是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债券股票发行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影响利率对其他企业的作用;机构投资者数量不足,影响利率作用的深化;市场监管不完善,导致金融市场利率功能扭曲。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加大货币市场的容量与弹性,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把利率管理、利率市场化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4、提高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市场调控的能力。从管制利率到市场利率,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些波动,为保证这一转变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如何呢?一方面,金融监管出现了喜人的变化。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警示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压力,使我国在近年大大改善了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例如,1998年完成了中央银行九大区域分行的设立;根据国情实行了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管理模式;整顿和维护金融秩序;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幅降低其不良资产;出台《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金融领域执法力度等等。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又存在多方困境,如分业监管形成监管真空;监管的“时滞”明显;金融监管手段单一;金融监管人才缺乏等等。 可以说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健全,间接调控手段的途径效果在现行条件下仍未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市场短期利率难以担当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金融监管仍停留在检查层面上,缺乏深层和广度,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中央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滞后,使中央银行调控、监管能力和手段的提高缺乏外在的压力和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讲,长期的利率管制阻碍了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工具效用的发挥,弱化了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力度,不利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水平的提高。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于促进中央银行监管调控体系和手段的转变,以及对强化和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5、逐步调整利率水平,完善利率结构。中国的利率体系包括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准备金存款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等。要根据资金供求状况,逐步调整利率水平,解决利率倒挂问题,使利率能较好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同时要完善利率结构,包括利率的期限结构、资产结构、层次结构等,促进利率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微观调节作用的有机统一和充分发挥。
6、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银行同业组织的作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香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同业组织在协调银行间利率水平,确保利率基本稳定,防止利率恶性竞争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可借鉴香港的经验,充分发挥同业自律组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所起到的稳定调节器的作用,确保利率改革过程中利率水平和利率秩序的基本稳定。
参 考 文 献
1、蒋琳琦译: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3、郭建伟等:法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借鉴
4、刘立枫:WTO与中国利率市场化。金融研究2001.10
5、黄文俊:标本兼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学堂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