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强化信贷管理
二、强化信贷管理的初步尝试;
提高认识,树立信贷资产质量是信用社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意识。
强化培训,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水平和道德水准。
健全内控机制,强化自我约束。
增添清收措施,加大考核力度。
依靠党政领导,实施有效盘活。
把握机遇,搞好风险转化逐笔攻坚。
三、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几点思考
1、贯彻信贷管理法规,健全内控机制,规范信贷行为。
2、学习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调控方法,相互关系,寻求最佳结合点。
3、服从党政领导,依法自主经营。
4、必须进一步强化稽核监管。
5、坚持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管理理念,建立员工管理制度。
内 容 摘 要
内容提要:农村信用社“脱钩”以后,在发挥服务“三农”优势的同时,面对农村信用社潜在的风险和管理欠佳的现状,如何从信用社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出发,将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强化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上来,本文从提高认识、强化培训、健全内控机制,强化自我约束、实施有效盘活等方面对强化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提出一些探索和思考,希望能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和促进,从而使其健康、持续发展,更好的为 “三农” 服务。
关于强化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农村信用社“脱钩”以后,在发挥服务“三农”优势的同时,面对农村信用社潜在的风险和管理欠佳的现状,如何从信用社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出发,将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强化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上来,是当前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强化信贷管理
我国农村信用社已走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各项业务持续发展,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突显,在多年的经营活动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信贷管理经验,但是由于点多面广、机构分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原始松散的信贷管理办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信贷管理机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致使信贷资产质量较为低劣。主要表现在贷款投向偏离方向、贷款结构不合理、违规贷款现象普遍、不良贷款比重上升、经济案件趋向多发态势,部分信用社形成高风险造成支付难。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政府因素;二是借款人因素;三是农村信用社本身因素。具体分析每一笔不良贷款形成就会发现,无论是政府的行政干预、政策因素、体制因素,还是企业改制、逃废债务、骗贷逃贷,还是信用社信贷管理不善、盲目放贷等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责任不明确。政府行为发放的贷款形成不良,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大锅饭思想在作怪,认为是国家的贷款,不必较真。借款人和信用社是一对矛盾,具有双方面的作用,可以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也可以互相约束、互相打击。就企业而言,当企业经营发展正常时,大多数表现为前者,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就可能表现为后者。问题的关键是,何时发现,由谁发现这样的问题,这要靠信用社的信贷预警系统敏感度和执行人的敏感度以及约束机制的有效性,这是我们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关键。而管理的主体是人,是人的责任心,如果明确责任,时时刻刻密切关注借款人的经营行为,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就会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从信用社方面的原因分析,从根本上讲,就是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控制,限制贷款发放人的行为,从贷款的发放、运用,收回全程控制住贷款。通过控制机制,限制不良行为,限制违法违纪行为,限制可能对信用社不利的行为。纵观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每一笔不良贷款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人为因素,或是没有把握好政策,或是没有及时处理,或是存在麻痹思想,或是存在违反规定现象,或是徇私舞弊现象等等,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真正落实责任,所以说责任不明确是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实质问题,统计表明我县25个信用社已形成高风险社12个,其中严重资不抵债社有4个,个别社不良贷款高达60%以上,行政部门贷款占相当大的数字,大量不良贷款导致这些信用社难以收息收本,亏损严重,运转不灵。如此现状信用社迫切需要强化信贷管理,切实整顿信贷秩序。
强化信贷管理的初步尝试
(一)、提高认识,树立信贷资产质量是信用社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意识。首先确立信贷管理的指导思想: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增加总量、提高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力促不良贷款总量和占比双下降。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制定降低不良贷款资产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规范,让全体职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选准突破口,掀起一个持续的“清非”收贷攻坚战。通过对信用社贷款质量差,管理混乱,呆滞损失严重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进行剖析,提高广大员工对强化信贷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刻认识,让员工树立“存款是立社之本,贷款质量是信用社的生命线”的强烈意识,从发放好每一笔贷款入手,让广大员工从经营观念上进行一场深入的革命。
(二)强化培训,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水平和道德水准。人是管理的第一因素,要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必须要有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坚持政策原则和规章制度、敢打硬仗的信贷队伍。首先抓好对信贷队伍的培训整顿:1、对员工进行分类分批培训,帮助掌握信贷业务知识、相关法律制度、资产风险管理、贷款项目评估、经济效益预测等专业基本知识。2、聘请司法人员讲授法制课,增强员工法制观念,防止以贷谋私、渎职犯罪等案件的发生。3、举办违规违纪信贷人员学习班,帮助他们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感。其次是完善信贷队伍的组织管理、分层次建立信贷领导小组和贷款审批小组、“清非”领导小组,实施审批分离制度,选配素质过硬的信贷员,实行信贷目标岗位责任制,组织信贷人员到信贷管理水平较好、贷款质量高的信用社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高信贷人员的管理水平。认真调查摸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加强贷款风险防范。
(三) 健全内控机制,强化自我约束。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确保信贷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是防范风险,保障信贷安全运行的切入点,规范岗位操作流程,理顺内部权责关系,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错位和失控,加强贷款的发放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贷款风险,制定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信用社贷款管理办法》,从贷款的申请、考察、评估、审查、审批、发放、管理、监测到贷款的收回等各个环节规定具体的操作要求,执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包放、包收、包效益。
2、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
制度建设重在落实,要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必须从监督检查抓起。一是要定期组织交叉检查,相互学习促进;二是稽核监督部门要着重抓好常规性、真实性检查,把基层信用社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列为监督检查的重点;三是组织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对问题大的高风险信用社进行清理整顿,坚决惩治贪污腐败分子,堵住风险蔓延的势头。
3、加大违章处罚力度,增强自我约束能力。针对个别员工违规违纪、违章操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一是选准突破口,严禁贷款的发放,严格管理违规发放形成的不良贷款,实行限其收回、停职收贷等强硬措施;二是对违规造成损失的员工采取下岗限期清收,对涉案职工移交司法部门查处,开除公职,对信贷管理混乱的信用社主任进行撤换;三是对信贷检查中的违规违纪人员停薪学习,兑现处分,考试合格上岗工作。
(四)、增添清收措施,加大考核力度。坚持贷款谁发放,谁收回的制度,在划分责任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清收不良贷款的任务落实到社,分解到人,层层签订“清非”责任书,并与职工劳动报酬挂钩,针对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制定不同的清收计划,采取岗位清收、责任清收、委托清收、依法清收等方式,实行激励机制。在清收工作中严禁以贷收贷,以贷收息等弄虚作假行为,把员工的责、权、利捆在一起,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依靠党政领导,实施有效盘活。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坚持向各级党政领导勤请示多汇报,取得各级党政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使党政领导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信用社“清非”工作也是他们份内工作,促使党政部门使用行政手段帮助信用社收回党政部门本身的不良贷款以及行政干预的不良贷款,将信贷“清非”工作与乡村干部政绩考核挂钩,推动信用社收回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贷款。
(六)把握机遇,搞好风险转化逐笔攻坚。党和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度经济和民营经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国有企业转制,信用社将面临既要支持深化改革,又要信贷资产保全的现实,对此信用社要在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处理企业呆滞贷款搞好风险转化,主动提前介入,取得企业的配合,重新办理贷款的各项手续,落实债务,通过各种手段和法律援助,我县去年落实和收回企业不良贷款860万元,使一批长期困扰信用社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
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几点思考
信贷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管理,才能确保信贷管理的水平和资产质量的提高。笔者的深深感到,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应当主要从农村信用社各级管理干部和一线职工自身素质抓起。
(一)必须在全系统中深入持久地学习贯彻信贷管理法规和健全完善适合本地实际的信贷内控机制,规范农村信用社信贷行为。要使各种决策权力、各种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和各个员工经营行为,都处于内部约束与监督之下。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把个人负责与信贷集体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消除可能产生风险贷款的“土壤”。严格“三查”制度,搞好贷后跟踪管理,对每笔贷款都必须坚持贷前双人调查,坚持贷款审批公正,切实搞好贷后检查,对那些经营管理混乱、效益低下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要亮红灯。只有坚持为“三农”服务方向, 积极拓宽农户小额贷款的服务范围,科学合理地确定信贷投向,坚持扩大贷款面分散风险,坚持借款人基本条件,坚持贷款行为规范,坚持优化投向结构,让每一个职工遵循法规制度办事,才能使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二)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资产负债比例管的调控方法,让每一个信用社主任掌握贷款的安全、效益、流动的相互关系,寻求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让基层信用社主任成为合格的银行家,这是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级法人稳健经营的关键所在。
(三)必须坚持依法自主经营。应当坚决服从党政领导,尊重他们引导贷款优化投向,但决不能放弃法律赋予信用社自主经营的权力。依法办事就要学习掌握法规知识,宣传汇报管理规定,妥善化解把关守口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自觉抵制违法违规的行为。
(四)必须进一步强化稽核监管。农村信用社机构分散,地处偏远地区的较多,大部分职工来自农村,质朴、责任心强。但也有少数人学习不够,思想素质和业务基础差。有的职工一直心思没有放在工作上,甚至贪恋歪门邪道,违法乱纪,诱发经济案件,给信用社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教育培训和稽核监督尤为重要。当前,应制定农村信用社各岗位操作监督规程,充实稽核力量,要加强内部机稽核制度建设,加强稽核的独力性和权威性,加大信贷稽核频率和覆盖面,完善与之配套的处罚条例和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五)坚持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管理理念,建立符合现代农村金融发展的员工管理制度,培养和造就一只充满活力、爱岗敬业、技能过硬、团结奋进的员工队伍,全面增强经营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农村信用社职工队伍老化、亲化、低文化现象还一时难以改变。一些信用社难以找到合格的主任、会计、信贷员。职工教育和岗位培训也存在些难以解决的工学矛盾,建议国家对大中专文档生就业也应纳入信用社分配渠道,鼓励有志于农村金融的大中专文档生到基层农村信用社显示才华,从而优化农村信用社的人才结构。
参 考 文 献:
《中国金融》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