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对策。
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和支持。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休经济,国际市场向内市场,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城区市场向农村地区,经济层面向社会层面的扩散,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将更趋严峻。本文拟对农村金融机构如何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当前经济环境谈些浅显的看法。
论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03年以来,受惠于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现在实体经济的不断下滑可能对已经形成的我国农村金融良好的发展态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应对不当,完全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当期的经济下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不良资产不断上升的挑战.实体经济增长的放慢,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银行贷款违约率的不断上升,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导致不良资产的不断攀升.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其主要客户对象均为中小企业和农户,在实休经济放慢的背景下,更有可能形成较高的违约率,导致不良资产迅速增加.
新增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加大的挑战,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央采取多项措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然而,当前国家大型投资项目主要涉及道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对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抖动效应有限,在既有贷款项目出现违约,新申请项目市场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要么”惜贷,要么”瞎贷”,新增贷款的风险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
经济效益下滑,多重深层问题集中出现引发的挑战.农村实体经济上的问题最终都会反映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下降,这一方面可能威胁2003年以来农村金融的改革成果,另一方面随着经营效益的下降,加大了一些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集中爆发的可能性,进而从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完善经营体制.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形成挑战.
一.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引发的挑战,已经成为摆在广大农村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此次经济危机和中央的应对措施,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思路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机构应对措施得当与否的关键。
正确理解经济危机对不同产业冲击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集中在矿产采掘,工业品加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种养,旅游餐饮等行业,经济危机对这些行业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时这些行业能否在经济危机后出现恢复性增长以及如何实现恢复性增长都有较大的不同,进而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授信决策.象铜,铝,煤炭等矿产采掘业,主要是收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影响,这些资源型行业的价格呈现周期性变化,,未来随着经济增速的加快,价格现现回升,企业效益好转.工业品加工和建筑建材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对已经形成规模且具有一定的品牌竞争实力的企业,随着经济的复苏,这类企业会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对那些生产规模小,质量差,档次低的工业品加工业来说,危机可能就是致命性的,危机之后这类企业往往会自行消亡,再者,工业品加工和建筑建材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个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过程,但些次危机也表明内陆地区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能多长时间内保持这种相对优势,确实存在着不少疑惑。第三,工业品加工和建筑建材行业的发展往往呈现处越来越大型华,规模华,品牌华的趋势,这类产业的市场结构最终会形成全国性的垄断格局,农村地区的厂商在长期的竞争中可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种养,旅游餐饮行业对经济危机的防御性最好,这其中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种养和加工,往往凭借其很好的的需求弹性获得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含义。为应对些次危机,中央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显著扩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期达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目的。就消费来说,农村地区最能够提供的就是各类绿色,特色农产品和旅游餐饮服务,农村市场的内需主要是对家用电路,建筑装饰材料,有线电视,网络,医疗卫生服务,保险,金融理财产品等的需求。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对农村地区来说,一方面尽可能扩大各类绿色,特色农产品和旅游餐饮服务,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家用电器,建筑装饰材料,有线电视,网络,医疗卫生服务,保险,金融理财产品的下乡,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两个方面都可大有作为。
正确理解建设社会广义新农村的特色所在。在我国推行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按照西方的模式在农村实现工业化,把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工业劳动力,更多的是“离土不离乡”。此次危机更多表现为出口的下降和工业产能的下降,如果广大的农村地区全部实现工业化不仅不现实,而且也没有必要。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力度,重点发展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可能是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资本约束。资本产充足性,是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应保持在既能承受风险损失,以保护存款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又能保障正常营运以获取盈利的水平上。衡量资本充足性的核心指标是资本充足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其目的是通过资本约束有效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其本质是对风险的约束,而对欠发达地区农信社而言,也是对“三农”支持力度的约束。
按新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是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具体的计算公式是: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市场风险资本×12.5)×100%。根据公式,资产水平决定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规模。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的风险资产中信贷资产占比非常高,凡资本充足率低于4%的农信社,基本不能增加新贷款,而为负数的农信社只能逐年收回贷款,也就是说,资本水平决定着农信社的贷款能力,也最终决定了对“三农”信贷支持的最高水平。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在约束风险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支农信作用的关系中寻找平衡点。
农信社资本积累先天不足。农信社的资本总额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可计入部分,盈余公积及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可计入部分和附属资本构成。
农信社资本补充渠道有限。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渠道主要是外援融资和内源融资。
外援融资,就农信社而言,主要是靠增资扩股,即社员入股的股本金,其毛巾缺点是稳定性差,广大农牧民入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贷款,而不是为得到利息,也不是为了参与管理,更不愿意用来弥补农信社损失。综上所述,农信社资本约束的主要难点是:资本总量不足,外源融资不稳定,内源融资补充渠道有限,没有优化空间。
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对策
经济危机确实给农村金融机构当前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但也要看到这其中蕴藏着的战略机遇。此次危机不仅为我们敲响了解决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警钟,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契机。农村金融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把握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在推动本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实现自身增长方式的飞跃。
对不同的产业、企业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已经形成规模的工业园区中的龙头企业要帮助其分析未来潜在的竞争优势,根据其目前的市场地位考虑是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还在继续生产的矿产采掘企业要督促其及时清收账款,加大信贷资金的清收力度;对已经歇业的矿产采掘企业和一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要加大抵押物的处理力度,及时清收贷款,避免造成不良资产的扩大。
大力支持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支持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经营优势的特色、高效、生态农产品种类和旅游餐饮服务业。对没有形成规模的,有市场前景的,要适当支持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和品牌;加大对有经营特色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形成规模和品牌;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引进一批在本地有比较优势的种养动植物品种,发展生态农业。
积极开拓创业贷款,汽车、住房、电器等消费贷款。在劳务返乡较多的区域,鼓励一些有一定技术专长,有市场潜力的能人自主创业;扩大对农村居民购买汽车、修建房屋的贷款;针对家电下乡,可结合银行卡的推广,开拓消费贷款。对那些简单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的创业贷款尤其要注重分析本地比较优势可持续的时间,注重其潜在风险。
积极参与和争取优化区域担保环境的工作。最近发布的金融“国九条”中明确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等,突出了信用担保机制的公共产品属性。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动和鼓励地方政府和多元化的区域经济实体参与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加大人才强企的步伐和力度。经济危机引发了就业危机,这也为农村金融机构广揽人才提供了机会。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招揽、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注重培养一批真正懂得市场、精于业务、强于风险控制的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
根据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在监管资本约束下,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的途径,一是增加资本总额,二是降低约束水平。一般说来,每增加1000万元资本净额就可发放12500贷款,资本充足率第降低一个百分点,1000万元的资本净额就可增加1786万元贷款。
强化资本约束的主要对策。对策一:多方扶持,增强农信社的盈利能力,提高核心资本。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户,农业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持续扩张,资金需求总量快速增长,农信社肩负商业性和事实上的政策性支农双重任,是名副其实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当地政府,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应从不同角度扶持农信社,确保其业务稳健快速发展,增强盈利能力,提高核心资本。
一是取消限制,旗,县政府各部门,县域各事业单位要在农信社开立基本账户,增加农信社可用资金,扩大农信社信贷资金投放总量,增强盈利水平。
二是实施营业税是针对贷款利息和收费等项收入,而不是针对经营利润和税前收益等项收入的征税。按规定,利息收入是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的主要收入,占各项收入的99%以上。这实际上是给农信社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建议逐步降低实际税负,加大营业税返还,使其提高盈利能力,从而通过自身积累,切实提高资本充足率。
三是鼓励和支持农信社在满足地区农牧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中值,代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非利息收入一般在5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的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仅点其利润总额的20%。而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仅点0.33%要增强盈利能力补充核心资本,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对策二,政策调整,鼓励内源融资,增加附属资本。
世界银行的金融专家概括资本的重要特征:首先必须是永久性的,其次它不能对盈利收取强制性的固定费用;再次,它必须允许对储户和其他债权人权利做出合法让步。农信社的资本来源,主要靠外援融资,即社员入股的股本金,依据上述特征衡量,农信社的外援融资远不符合真正的资本要求,因此,必须强化内源融资。
加大内源融资力度需要一定的政策上应给予一定的优惠。如果提取拨备只作纳税调整,所得税即征即退。另一方面银监会应调整目前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口径,按银监会的计算口径,农信社的拨备缺口可在附属资本中以负数的形式真报,而超提拨备则在附属资本里不能填报。因此通过税收优惠及银监会计算口径的调整,内源融资能力将大增强,同时内源融资的资本完全符合上述三个特征,是真正的合格的资本。
对策三:提高监容忍度,支持新农村建设。
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容忍度,可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农信社进行分类监管,一是以“三农”贷款为主的地区,(农业贷款占比超过90%的地区),二是以“三农”和“城镇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的地区(城乡结合地区)三是以非农业贷款为主的地区(旗县区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区)。对于上述三类地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资金需求情况及农信社的风险管控能力,由监管部门确定适当的资本充足率容忍度。
三.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和支持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广大农村,一方面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促进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其经营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社会性。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所具有的这两个重要性更为突出,为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机构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方面的积极性。
在延续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外,扩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惠范围。如对纯农业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与更多的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创业贷款给与免税、贴息等财政支持;对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贷款给与税收优惠等。
发挥省联社的作用,适当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规模和效益。对一些缺乏合适的资金运用渠道的基层联社,可以由省联社出面,适当集中这些基层联社的资金,通过认购政府债券、信托投资产品等方式,提高资金的运用规模和效益。此外,监管部门需要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防范和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跟要注重从担保机制建设、法治、信用环境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信合》
2,《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3,《南方金融》
4,《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