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管理与营运的主要概况。
(1)流动资产管理方式的变革;
(2)流动资产营运力度加大;
(3)信贷资产的管理更新;
(4)固定资产管理得到加强;
(5)置换资产、抵债资产处置率提高;
(6)加强其它资产管理引起重视。
二、资产管理与营运的主要问题。
(1)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
(2)资产结构不尽合理,营运效果不佳;
(3)存量资产增长,流动资产锐减;
(4)不良资产占比居高不下,清收盘活手段乏力;
(5)资产管理缺位,毁损、流失、贬值时有发生。
三、加强资产管理与营运的对策。
(1)更新资产管理与营运的理念;
(2)调整优化资产结构;
(3)强化资产的管理与营运;
(4)提高资产的质量。
内 容 摘 要
县级统一法人改革之后,根据信贷资管理的要求,阐述了信贷资产管理与营运的概况,找出了在信贷资产管理与营运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信贷资产管理,优化信贷资产的结构,强化信贷资产营运的对策和措施,旨在进一步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用好用活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增强信贷资产效益。
论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管理与结构优化
随着农村信合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县农村信用联社各类资产逐步累积起来的规模不断壮大,这标志着“统一法人”县级农村信用联社资本实力的增强,农村信合事业欣欣向荣的新景象。然而,就其罗江县农村信用联社而言,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强化对资产的综合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农村信合领导管理者与经营者的主题,并将纳入农村信用社经营活动的重要范畴。如何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强化资产质量管理,本文拟从管理与营运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诸位信合同仁商榷。
一、资产管理与营运的主要概况。实施县级“统一法人”改革试点的罗江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对各类资产的管理与营运过程中,锐意改革,敢干创新,勇于实践,探索出了具有农信社资产管理与营运特色的新路子,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流动资产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县级“统一法人”改革试点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核定基层社(部)营业网点库存限额,实行“统一法人、统一核算”体制下的内部二级核算的“资金买卖制”,即是以乡镇农信社为单位,流动资金超过核定限额,一律转存县农村信用联社营业部,按转存款利率计付利息;若是基层社(部)转存款呈现负数,则按挂牌的拆借资金利率计收利息,实行内部资金成本核算,并与年度利润指标挂钩考核。“资金买卖制”既有利于集中分散的流动资金,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经营成本核算,又有利于充分调动基层社(部)组织存款增强资金实力的积极性。
(二)流动资产营运力度加大。县农村信用联社适时指导基层社(部)对农户核资核贷,确定贷款最高额度,核发农户《贷款证》,不误农时,适时投放,有效地营运流动资产,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适时对县域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评定信用等级,核资授信,适时发放经营流动资金,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加速流动资产的周转使用,支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派出客户经理参与贷款项目的调查、评估,及时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发挥农信社流动资产的效益。加大流动资产营运的力度,为农信社做大、做强、做实经营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信贷资产的管理更新。一是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以防范信贷资产风险,增强贷款资产效益为最终目标,始终坚持把贷款资产做活、做细,做强小额贷款规模、分散信贷资产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二是分级清收、管理不良贷款资产。县联社资产保全部负责20万元以上的不良贷款的管理台账建立,分户制定措施,协同基层社清收、处置。并全权负责辖内农村信用社贷款纠纷诉讼案件;基层社(部)对5万元至20万元的不良贷款建立管理台账,县联社专业部门会同基层社(部)拟定处置措施,适时组织清收、处置;片区客户经理(信贷员)对5万元以下不良贷款的台账建立,并一户一策拟定措施,全力进行清收、盘活。三是做活增量资产,从源头上遏制不良贷款的增长。农信社客户经理(信贷员)对小额信用贷款,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始终保持与村信用联络员的联系,随时掌握管辖片区贷款农户的变化趋势,适时处置风险隐患;对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实行AB角制,参与贷款项目调查、评估,分析可控风险的各类因素,跟踪监控贷款资金的使用,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处置;适时了解、掌握各种行业的发展状况,严格执行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建立健全贷款营运的退出机制,防范信贷资产风险,遏制新的不良贷款增长势头。
(四)固定资产管理得到加强。以县级“统一法人”改革清产核资为基数,健全乡镇农信社、县联社机关部(室)的所有固定资产台账,落实管理责任人,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严防固定资产的流失;新增固定资产严格实行报批制,按农信社财务制度规定,经有权部门审查、审批后方能购置。对于所有的固定资产必须按规定比例计提折旧费,进行财务核算,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现有价值;适时清理固定资产,摸清、掌握农信社家底,适时对损毁、残余的固定资产,按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按规定报批处置闲置固定资产,力求使闲置的固定资产保值或增值。
(五)置换资产、抵债资产处置率提高。在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帮助农信社处置央行专项票据置换的资产,落实债权债务,落实担保抵押物,落实归还计划,协助农信社收集相关资料,完善合规合法的合同契约,并挤出有限的财力用现金归还部分置换资产,从而使置换资产处置率达到了央行专项票据监测考核的规定比例。在加强抵债资产管理的基础上,依法对逾期、呆滞贷款企业、个人的抵债资产进行公开拍卖,及时处置,适时收回所欠的贷款本息,化解了贷款资产风险,抵债资产的处置率较以前有所提高。
(六)加强其它资产管理引起重视。实行“统一法人、统一核算”改革之后,县级法人联社其它资产逐渐累积,反映出较大的额度。譬如:无形资产、垫付的贷款纠纷案件诉讼费和执行费 、应收款项、金融案件资金损失款项等等。近几年以来,在“统一法人”改革模式的经营过程中,数额不菲的其它资产长期沉淀,管理缺位的现象,引起了县联社及基层社(部)经营管理者的重视,着手研究拟定相应的办法、措施,组织对其它资产的清理、收回,切实发挥其它资产的效益。
二、资产管理与营运的主要问题。纵观近几年以来农信社资产管理与营运,虽然在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管理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农村金融方针、政策,服从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用好用活各类资产,充分发挥资产(金)的使用效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推动了县域经济、“三农”产业、新农村建设新的发展。农信社资产实力不断增强,推动了农村信合事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农信社长期受管理体制、经营理念、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束缚与桎梏,在各类资产的管理与营运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在现实的农信社经营活动中,部分基层社(部)高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对资产的营运认识模糊,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对各类资产管理与营运的先进思维方式、方法,导致基层农信社在二十一世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对各类资产的管理与营运仍沿袭传统的理念、陈旧的思维、落后的手段,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农村信合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各类资产结构不合理,营运效果不佳。有些农信社或者是固定资产比重过大,或者是存贷比例严重超标,或者是存量资产占用过大,流动资产涸辙,或者是闲置资产、其它资产占用过大,形成各类资产之间的结构布局不合理,甚至是呈畸形状态,既影响资产的营运效果,又影响整个经营活动,严重的将导致支付危机。三是存量资产增长,流动资产锐减。有的基层农信社由于受与农行脱钩转嫁被迫接受不良资产,农村合作基金会归并地方政府强制划入存量资产的影响,加之前几年盲目投放造成大量资产沉淀,反映出存量资产仍呈上升趋势,而流动资产锐减,曾一度时期靠人民银行再贷款,或者是调剂、拆借资金维系日常经营。四是不良资产占比居高不下,清收盘活手段乏力。有的农信社的经营管理者、业务操盘手,一味的只注重不良贷款资产的清收与管理,往往忽略对非信贷资产的管理,对其不良的非信贷资产处置束手无策。而不良贷款资产清收盘活同样是手段乏力,其效果也收效甚微。存量信贷资产和存量非信贷资产不降反升,形成不良资产占比居高不下。五是对各类资产管理缺位,毁损、流失、贬值时有发生。少数农信社对于各类资产的管理缺位,相应的管理责任未能够落实,互相推诿,放任自流,造成一部分资产毁损、流失、贬值。其表现在:列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房屋,因管理不善,有效使用率低,逐渐形成大量的闲置资产,放弃有效管理而毁损或贬值,造成资产闲置、浪费;列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器具也因管理不善,责任不明晰,导致资产流失或毁损;接受的抵债资产具有盲目性,低值高估,加之管理不善、处置不力,使其贬值而造成资产的严重损失;忽视对其它资产的管理与处置,如:应收账款的清理与收回。员工疾病住院临时性借支,未及时收回成为长期借款。垫付的贷款诉讼、执行案件的费用,未及时处置或收回形成存量资产。经人民法院审理判决的金融案件贪污挪用款项,追赃不力而形成的存量资产等等。
三、加强资产管理与营运的对策。资产的累积与壮大是农信社有效发展的重要基础,象征着农信社综合实力日益强大。加强各类资产的管理与营运,提高各类资产的质量,充分发挥各类资产的效益,不仅是推动农村信合事业发展的首要保障,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农信社的出资人(入股社员)负责,为维护广大存款人根本利益的最终体现。为此,加强各类资产的管理与营运,是强化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权宜之策,更是赋予农村信合经营管理者的神圣使命。
(一)更新资产管理与营运的理念。 农信社的资产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农信社营业门市的库存现金、各类转存同业或银行款项、短期拆出资金等所形成的流动资产;二是投放集体(企业)、个体、农户贷款所形成的信贷资产,包括抵债资产、抵(质)押担保资产、置换资产等;三是农信社购置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由于各类资产的来源的特殊性,取决于资产管理与营运的经营理念应该是: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营运,追求效益最大化。其实质就是依法合规地营运各类资产,精心细致地加强对各类资产的管理,不断更新营运资产的方式、方法,讲求各类资产的经济效益。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更新经营者对资产管理与营运的经营理念,不断适应农村信合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优化各类资产之间的结构。全面地、深刻地、科学地理解农信社各类资产内涵与实质,适时调整优化资产结构,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一是资产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要倾斜于流动资产,做大流动资产总量,做活流动资产存量,做细流动资产增量,追求流动资产利润最大化;二是资产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要适度控制新增固定资产,讲求固定资产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固定资产在整个农信社总资产中,应控制在合理的比例之内,根据农信社经营发展和业务需要,优化配置固定资产资源,避免购置、新增固定资产的盲目与浪费;三是资产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要合理调整、优化无形资产结构,充分发挥农信社无形资产的效益;四是资产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要活化资产增量,做强资产总量,不断地增加正常资产规模,降低各类不良资产的占有比例,适时清理收回垫付款项、临时性借款,追回、追诉金融案件的赃款、赃物,适时清收、处置各类不良贷款,使农信社各类不良资产控制在可控风险的限度。五是资产的结构优化与调整,要在加强成本核算的同时,保持流动资产(现金资产)的合理比例,保障门市日常业务支付,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牢固树立农信社的社会声誉。
(三)强化对各类资产的管理与营运。俗话说,精心地管理必然带来丰厚的收益,对于农信社各类资产的管理与营运也是如此。一是强化资产管理,增强全员参与意识。无论是信贷资产,还是非信贷资产,它都涉及到农信社整个经营活动。加强对资产的管理与营运,不仅仅是领导管理者或专业部门的职责所在,而且更多的领域、更大的工作范畴,与农信社内外勤各个岗位有密切的联系,任重而道远。因此,强化资产管理与营运,就是要集众多信合人之力,增强全员参与对资产管理与营运的意识,发挥农信社的人缘、地缘优势,真正做到对各类资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二是树立营销理念,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不断地增强营运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对各类资产营运操作流程,实施对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保持各类资产的正常运行,追求各类资产的经济效益。三是谨慎营运资产,加强风险防范。由于农信社经营的各类资产属于高风险的行业,这就要求从事资产管理与营运的人员,必须树立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各类贷款资产的跟踪监管,力求将各类资产的经营操作风险隐患消失在萌芽之中。四是加强对资产的监测,真实反映资产占用形态。要按照资产五级分类监测管理的规定,逐步与资产分类管理的国际惯例接轨,运用先进的资产形态管理手段,对各类资产跟踪监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毁损,不断地提高农信社各类资产管理与营运的水平。
(四)提高农信社各类资产的质量。农信社经营实践表明,努力提高农村信合人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加强对各类资产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一是刻苦攻关,盘活存量资产,降低存量资产绝对额和占用比例;二是适时处置抵债资产、闲置资产,清收置换资产,降低资产损失率;三是谨慎接受抵债、担保资产,科学评估论证,力求保持其资产增值、保值。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