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风险农村信用社现状…………………………………………-3-
二、风险形成的原因…………………………………………………-4-
三、综合治理对策……………………………………………………-5-
内 容 摘 要
当前的农村,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业的基层金融组织,由于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较弱,往往更容易产生和积累经营风险。对于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分散和化解,不单单要从农村信用社本身经营方法和经营理念上要有大的突破和创新,还应该注意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与之相配合,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形成。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高经营风险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说还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如何认识、分析、治理分散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是当前农村合作金融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以下将通过对我所在辖区内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对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作一次粗浅的分析、探讨...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认识与分散
农村信用社作为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业的基层金融组织,由于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较弱,往往更容易产生和积累经营风险。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高经营风险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说还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如何认识、分析、治理分散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是当前农村合作金融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以下将通过对我所在辖区内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对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作一次粗浅的分析、探讨。
一、高风险农村信用社现状
1、安全性风险突出,资产质量积重难返。当前,农村信用社以大量历史遗留贷款和违规违纪贷款的逐步沉淀,使不良资产越积越多,占比较大。据2006年末编撰的《某某市金融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以某县21个高风险农村信用社为例,简称A县信用社,下同),A县农村信用社2006年12月末,不良贷款率达58%,两呆贷款率达55%,比1999年末上升33个百分点,其中各社的两呆贷款率均在30%以上,贷款风险也过于集中,21家信用社单户贷款超比例现象极为严重;特别是由于信用放款及无效抵押放款多,造成风险资产存量大,A县信用社健全风险资产总额18,838万元,占全部资产的47%。
2、收益性风险突出,资不抵债日益严重。2006年12月末,A县农信社贷款百元收息率仅为4.1%,而人均费用达3.83万元,亏损额为237万元。由于累亏严重和呆账贷款额度大,导致资本金严重不足,资不抵债程度日益加深。目前,A县信用社资不抵债金额已达10,004万元,比2003年末增加6,642万元,且资不抵债机构面达100%,资不抵债额占负债的平均比重高达21.5%。历年累亏已相当于全部资本金的4.6倍,超资本部分已吞噬了11%的存款,且21个高风险社资本充足率均为负数,严重削弱了其各自对债务的支付和清偿能力。
3、流动性风险突出,支付压力依然较大。在一段长时期内,部分农村信用社在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中,一方面过分依赖短期性或暂时性的资金有偿调剂或拆借,另一方面在组织存款盘活存量等工作上缺乏力度,因而造成了流动性风险的加剧。A县信用社,有9个高支付风险社至2006年9月底仍依赖于拆(调)入资金2,390万元维持支付,每期还需为此承受大量的拆借利息支出,贷款的利息却难以收回,致使亏损持续加剧,形成更为严重的清偿性支付风险。
4、体制性风险突出。欠发达地区近年来一直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上徘徊不前,农村信用社作为企业法人,其智力结构极不规范,肢体特征完全丧失,“三会”作用无法发挥,没有相应的经营组主权,无法把自身推向市场和根据市场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地域特征的发展战略或长远规划。联社与农村信用社之间责、权、利划分不清,在费用、经营等方面权力过大,并缺乏制约。联社直接参与信用社经营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常部抽调资金而直接在信用社盲目地批、放大额贷款,贷给农信社的风险却由各信用社独立承担。在工资、调动等认识方面,联社擅自打破原有的农村信用社合作制的原则,割断了职工与所在信用社息息相关的命脉关系,使企业失去应有的活力和危机感。加之各级主任的跨区域频繁调动也给贷款的发放、清收责任的落实带来极大难度,并造成更多不负责任的“扔石”式贷款投放。
5、内控漏洞多,案件事故频发。近年来,A县信用社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增强了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意识,但是由于农信社法人机构分散,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一些业务量少、人员少的信用社,一些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致使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违规行为,并导致案件的频发。
二、风险形成的原因
1、历史包袱重。由于信用社与联社之间责权利不清,特别是1996年行社分家以前,农行、联社直接干预信用社经营活动,包括财务和信贷管理,而经营风险及责任却由信用社独自承担,导致不良贷款占比高、亏损金额大,已成为制约信用社持续经营的两大瓶颈。
2、业务发展缺乏支撑力。一是由于亏损挤占、固定资产呆账贷款、应收款项额度大,A县信用社2006年9月末不生息资金达13,793万元,且难以消化,再加上可运用资金少,已形成了“亏损占用过大—没有充分资金可以运用—收益降低—亏损进一步加深”、“高臣本资金拆入—亏损及其占用增加—可用备付金减少—支付风险增加”的不良循环,使得贷款投放更加谨慎,制约了资金的生息创效能力。二是高风险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滞后,服务手段不高,导致信用社存款来源不足,结构单一,成本较高,影响了业务发展。三是由于人员的编制,各社外勤人员少,收贷收息的力度根本无法加大。
3、相关政策配套不足,社会信用环境差。一是法律“白条”难兑现。在高风险社与当地的企业和个体户的信贷纠纷诉讼中,往往诉而不决,决而不果,赢了官司也输钱,很难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信用社的合法权益,各社依法起诉24户,金额152.4万元,收回贷款本金仅5万元,利息2.4万元,且信用社通过司法途径保护金融资产成本太大,周期长。二是财税政策优惠不够,营业税附过高,特别对长期累亏的信用社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导致业务发展举步为艰。三是政府各部门以各种名义向信用社乱收费、乱摊派、拉赞助的行为,缺乏明确的政策限制,给信用社增加了许多本不应有的费用。
4、内部控制刚性不足,信用社防化风险缺乏自制力。各风险社自1996年以来,对内控制度虽然得以注重,但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观,主要表现为信贷决策过于集权、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松弛、内部管理严重乏力、“三会”未发挥作用等,进而使1997年以前发放的贷款责任不明,难于追究,又因人员调动频繁,造成贷款的审、贷、管、收脱节。在调查的贷款函证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往年度信用社对贷款管理偏松,尤其是“三查”制度执行不严,贷款发放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很多不符合贷款条件或者根本没有偿还能力、信用观念淡薄的借款人都办理了贷款,这也是高风险社资产大量沉淀的主要原因。
5、经营指导思想错位。农村信用社是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但高风险社在过去经营过程中,经营思想严重错位,把信贷资金大量投向乡镇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由于对企业缺乏科学的评估论证,加之乡镇企业先天不足,经营不善,个体工商户抗风险能力不高,信用观念淡薄,当时信用社贷款管理水平跟不上,造成大量贷款无法收回。据统计高风险社相对大额两呆贷款中,有90%的为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两呆贷款。
6、内部职工信心不足,自我约束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创新精神缺乏,畏难情绪重,工作推诿多,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信用环境差、法律政策支持防化风险力度不能有效体现的情况下,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缺乏强烈的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事业心。
三、综合治理对策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历史性和人为性因素的影响,对于农村信用社经营当中形成的经营风险必须抓住根源,从源头抑制经营风险的扩大和新风险的再形成。
1、优化资本结构,减少非生息资产的占用,提高资产运用率,以活化资金。对于农村信用社在历年积累和经营当中产生的大量非生息资产,应逐笔逐户清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生息资产占用。以A县农村信用社2006年末现金、应收款、抵贷资产、应收利息、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历年亏损、融资拆出等非生息资产占用高过35,337万元,占存款加股金的30%,这部分资产不仅不能生息,反而还要背负存款利息,按最低转存款利息1.89%计息,每季度因此而导致亏损达167万元,半年因此造成的亏损达334万元。所以减少农村信用社非生息资产,提高资产运用率应作为分散和化解经营风险的一个主要环节来对待。
2、改变传统信贷投放方式,大力推广小额信用和农户联保型贷款,以分散由信贷投向及管理造成的严重风险。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要转变,确立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要废除粗放式经营模式,转变到“以效益为中心,以依法合规经营为行为规范,以资产风险管理为重点,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为内容”的经营管理理念上来,并围绕这一理念确定服务方向。从近年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检查情况看,非农贷款增长快,单户金额庞大,“三违”占比高,风险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农信社服务定位在“为农村、为农业、为农民”上已经为农信社经营活动的实践所证明,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特别是高风险社在没有脱困前应制定更加严格的非农贷款比例,切实分散风险,降低损失,因此必须及时改变传统信贷投放方式,大力推广小额信用和农户联保型贷款,以分散由信贷投向及管理造成的严重风险。从另一方面讲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型贷款的推广,将对“三农”的支持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以A县农村信用社2003年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型贷款分别投放了5,320万元和1,772万元,农户贷款面达到了85%,这在农村信用社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当年贷款收回率100%,百元贷款收息率100%。由于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型贷款,单笔金额小,受贷人数多,多方联保的优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信贷投放方式,分散了信贷风险,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即农民得到贷款资助从事农业生产,农村信用社通过信贷投放获得经营效益。(2003年末A县农村信用社较上年减亏120多万元)
3、拓展经营空间,改变原有的经营业务范围,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业务的存、贷款业务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作为利润的主要增长点。由于近年来,人民银行对金融业务的进一步放宽,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针对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推出了大量的新的金融产品,其中最为耀眼的中间业务是众多金融机构所宠爱的主要对象。中间业务由于投入成本少、回报快的特点已经逐渐成为各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农村信用社在继续存贷款业务的同时拓展中间业务的开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资产占用,利用自身的优势从事适合的中间业务,也不失为分散经营风险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从2005年起A县利用县内的网点从事代理水、电、移动电话等收费,由2005年收入21万元,发展到2007年收入170万元,可以说在主营业务外又找到了赚钱的途径。
4、以人为本,打造“人气”工程。谋事在人,人是关键因素,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而目前高风险农村信用社人员人心不齐,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是一大通病,“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仍值得提倡。必须以人为本,严把“四关”:一是选人关。即联社要把好信用社主任的选配关,通过民主集中的渠道,彻底打破裙带关系网,摒弃任人唯亲的做法,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推选到信用社领导岗位上来。二是任职资格审查关。人民银行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联社报来的拟任人,按照《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其进行严格的任职资格审查,对不具备任职资格条件的要予以否决。三是任职资格考核关。各级联社要对信用社法人逐个进行年度考核,并报同级人民银行备案。人民银行对信用社法人考核抽查的比例每年至少不低于30%。四是素质达标关。联社要建立业务和政治思想考核机制,已考试为手段,对信用社人员实施在岗培训,对达不到标准的要实行待岗自学或辞退制度,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同时,要建立好“二档”:一是法人档案。联社和人民银行要对每个信用社法人建立档案,把法人任职期间发生的重大事项记录在案。二是职工档案。信用社要建立包括业绩、考勤、执行制度等方面为内容的员工档案,并作为员工今后升迁备查的重要依据。
5、抓住重点,制定和实施“一社一策”措施。对高风险社要在了解险情,找出病源的基础上,抓住风险重点,并对风险指标进行量化,定期限、定责任、定目标,针对性地实施一社一策、一险一策。从目前农信社的现状看,信贷资产质量低劣是个高风险社的险中之重,各地对此都采取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必须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贷款增量要控制好,特别是非农贷款必须要提供质押或抵押。二是贷款存量要盘活。在盘活存量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清收:对“钉子户”要依法清收;对2005年以后发放的贷款要责任清收;对“三违”贷款要划转到联社集中清收;对信用社职工贷款要从工资中强制清收;对企业贷款要通过政府、金融债权管理办公室、法院等联动清收;对新到期贷款要跟踪清收;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要适当注入资金启动清收。三是对大额贷款要建立好贷款档案。四是对贷款质量管理要实施目标考核,奖优罚劣。五是要建立贷款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严格监管。
6、完善内控,构筑制约与激励机制。内控薄弱是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如为建立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等。二是重要空白凭证的使用与保管和有价证券的帐务与保管没有严格分离。三是财务管理松弛。四是稽核检查不力。五是为建立事后监督制度,以致农信社乱放贷款、错帐错款案件事故等时有发生,特备是高风险社尤为突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个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监督的高效的内控运作机制,是目前高风险农信社的当务之急。
7、理顺体制,建立市场竞争与退出机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包括县联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即“三会”组织形同虚设,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中于理事长,理事长均兼任社主任,没有真正实行集体决策、民主管理和独立监督的机制,这是形成高风险社的一个重要原因。重建信用社“三会”制度,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按合作制原则规范改造信用社,把县级联社办成真正的行业自律组织是切合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实际的路子。并明确信用社不再是县联社的基层组织,是农信社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时引入市场退出机制。这样信用社靠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经营活动全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同时,经营好、效益佳、实力强的信用社可以对高风险社进行收购、兼并或托管,使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分散和化解,不单单要从农村信用社本身经营方法和经营理念上要有大的突破和创新,还应该注意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与之相配合,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形成。
参 考 文 献
1、《黑龙江省绥化市2003年度金融统计年鉴》
2、《黑龙江省绥化市2004年度金融统计年鉴》
3、《黑龙江省绥化市2005年度金融统计年鉴》
4、《黑龙江省绥化市2006年度金融统计年鉴》
5、《绥化市农村信用社2004度会计决算报表》
6、《绥化市农村信用社2005度会计决算报表》
7、《绥化市农村信用社2006度会计决算报表》
8、《绥化市农村信用社2007度会计决算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