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管理水平上的风险因素分析
二、信贷管理导向和业绩考核导向因素分析
三、信贷操作不当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四、信贷流程控制当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内 容 摘 要
我们说银行在经营当中随时都会产生风险,从客观上讲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原因,也有些是间接的原因,本文从主观原因着手,对目前造成银行贷款风险的最主要原因即银行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管理水平上的风险,银行信贷管理导向和业绩考核导向上的风险,信贷操作当中的风险,以及信贷流程控制当中的风险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分析,文章认为对内部管理不善当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有利于银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有利于防范和控制银行贷款风险。
银行信贷管理的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任何贷款风险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有些是直接的,也有些是间接的,既有银行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从实际情况看,尽管企业本身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贷款出风险,但本人认为银行贷款出现风险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实践证明,一些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一方,银行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产生贷款风险的主要原因。
对内部管理不善当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有利于银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从实际工作情况看,本人认为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管理水平上的风险,银行信贷管理导向和业绩考核导向上的风险,信贷操作当中的风险,以及信贷流程控制当中的风险是银行内部管理当中的主要风险因素。
一、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管理水平上的风险因素分析
银行高级管理层是银行信贷文化的“缔造者“,他们的任何言行都会引导信贷文化的健康发展或者使其走向混乱,这类风险因素是银行内部管理风险当中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风险因素。从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1、一些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存在一些问题,如指令性贷款以及出现一些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等。许多低层管理人员或其他员工将他们的这些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而开始上行下效。正因为这些高级管理人员自已的职业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他们无法有效地约束低层管理人员,低层管理人员可能会因同样的原因而无法约束一般的信贷人员,于是信贷政策不能有效执行,信贷原则没有人自觉坚持,在这种信贷经营环境下,贷款的风险必然产生。
2、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地通过贷款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但其可能以贷款作为交换条件换取地方政府、上层领导对自己的好感,从而实现个人政治目的,在这种情形下发放的贷款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极大,通常可能给银行带来致命的危险,实践证明,这类贷款的发放是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3、一些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经营业绩的压力而过分注重短期行为,如过分追赶求利润。这种短期行为可能使得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不计后果地进行信贷扩张,掩盖信贷风险。这种经营方式就是把今天的问题总是留到明天去处理,只要今天过得好就行,这必然会损害银行的长期利益。在这种心态或观念下的信贷操作不可能完全符合贷款风险控制的标准。这种短期化行为所反映出现的经营业绩可能是令人振奋的,盈利情况好,职工报酬高,没有人意识到或认真地思考背后存在的风险。这也就是目前为什么银行高层管理人员调动就会大量出现风险贷款的直接原因所在。
4、一些高级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控制信贷风险,决策分析能力不足,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去有效的控制信贷风险,对风险控制的要点不能有效的认识和执行,无法构建银行风险防范的屏障。
5、一些高级管理人员不能自觉地维护信贷政策,信贷风险制度不能有效的执行,对信贷人员发生的违纪违规行为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罚,造成问题起积起多,越来越严重,一些信贷人员的胆子越来越大,违反信贷政策的现象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信贷政策的严肃性需要每一个信贷人员去自觉维护,但在没有一定惩罚措施的情况下信贷政策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维护的,因而对违反政策的人员实行必要的处罚,有利于养成按章办事的习惯。
二、信贷管理导向和业绩考核导向因素分析
所谓“导向”大多体现在贷款发放的审慎程度、业绩考核等方面。银行在贷款审批中所表现出来的谨慎、严格对一般信贷人员的工作作风有直接影响,如他们会自觉地拒绝风险较大的客户的贷款申请。如果审批部门过于宽松,对客户的要求过低,信贷人员对客户的要求将会更加宽松,甚至会将风险较大的贷款提交上级部门审批。业绩考核给信贷人员指明了努力方向,如果业绩考核指标没有突出风险控制,信贷人员是不会在这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目前银行对信贷人员(客户经理)都设有存款任务指标和其他指标,在考核业绩时,存款指标所占比重较高,形成“以存款论英雄”的局面,有些甚至演化为只要存款多,不论其他方面表现或个人职业素质如何,都可以受到重用。有的甚至将存款完成任务数与贷款发放权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考核指标的引导下,没有人去在意贷款质量及管理。目前大多数银行的考核都存在“重存款、轻贷款”的现象,这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形成为了存款而主动牺牲贷款质量的现象,贷款风险大量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信贷管理导向和业绩考核导向的这种失误,是造成目前银行业普遍存在重存款、重贷款发放、轻贷款质量现象的主要原因。从某种角度来讲,银行重视存款的吸收无可厚非,因为决定了一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的问题,但贷款质量更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绝不应该“厚此薄彼”。
三、信贷操作不当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如果说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管理能力风险是银行管理环节中的造成贷款风险的宏观原因,那么信贷操作不当则是造成贷款风险的微观原因或具体原因。实际工作当中,银行信贷操作不当是银行内部形成贷款风险因素中最为常见的原因。信贷操作不当主要表现在:违反有关法律与法规发放贷款;违反内部信贷政策和操作规程发放贷款;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并影响到贷款的及时足额收回;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对担保缺乏有效控制;法律文件缺乏完整性或合规性;对单一客户或特定行业的贷款过于集中;对贷款的风险疏于管理使风险增大;贷款期限不合理等等。
四、信贷流程控制当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我们说有些贷款可能在发放之前就明显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这可能是银行在选择客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从贷款的信贷操作流程中去分析,分析贷款存在“先天不足”的原因绝在大多数是因为信贷操作流动当中就已经体现。
1、贷款发放之前,在信贷操作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有:
超业务范围放贷等违法违规行为;未经授信、授权、违背信贷政策、操作操作规程等;担保不充分,对借款人、担保人缺乏细致的调查;对贷款的目的和贷款用途及还款来源分析不够;对借款人真正的融资需要以及融资可能给其带来的利益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致使短期贷款被长期占用;对债务人财务报表分析失误,或者因向债务人及其会计咨询不够而作出错误的判断;信贷人员为了争夺客户而过分注重贷款规模的增长而放松贷款标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文件有缺陷、抵押物有缺陷的贷款;信贷人员经不住客户的诱说、胁迫或公然不顾贷款原则而发放盲款;
2、从贷后检查不到位或贷后管理不到位产生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
贷后检查不严格,如不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或其他信息报告并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或同借款人联系太少,或较少实地调查借款人、担保的的经营状况。
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对债务人本身及其行业造成的影响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反应,以致没有及时发现问题。
当债务人因过度扩张或参与并购而大量借贷时,银行对其信用总额缺乏控制。
银行在贷款合同条款中没有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债务人过度扩张,这些措施尽管在通常情况下被债务人遵守,但银行却可以据此提前收回贷款,给债务人以警告或避免风险。这种“不安条款”有利于银行在处理问题贷款时处于主动地位。
银行过度贷款。也就是说,银行允许借款人不断地以各种形式从银行借款,直至贷款过多超过企业本身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正因为这种过度贷款刺激了借款人的投资欲望,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或者干脆对银行声称“反正欠这么多贷款,不增加贷款则其他贷款则无法归还”,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恶化银企关系。即使在经营正党的情况下,借款人也不可能很快归还贷款。在实践中,银行经常碰到类似情况。
3、银行信贷人员管理能力或存在其它问题所产生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些信贷人员甚至高层管理人员不愿意承认错误或承认贷款有问题。当问题明确存在时又回避或掩盖问题,期望“奇迹”能够出现,在这种侥幸的等待中,他们没有采取措施和采取措施的力度不够,只是等待问题能够自动解决或自动消失,从而失去或错过了处理问题最佳时机。
有些信贷人员因害怕惩罚或出于个人目的而不愿意让问题暴露,或者迫于风险贷款指标的压力而对贷款进行“无原则”重组,从而使企业的贷款风险在信贷人员一次又一次的贷款重组过程中被掩盖。有些情况下,可能迫于上级行压缩不良贷款指标的压力或强制性措施,对一些大额贷款采取不断转化的策略而不愿意让贷款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或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催收,这可能掩盖银行贷款风险,使累计的贷款质量问题或隐性不良资产问题十分严重,一旦这此问题集中暴露可能给银行带来灭顶之灾。更为糟糕的是,当问题变得十分明显时,银行信贷人员却中断与债务人的联系,或者只是简单地采取强硬措施如起诉或威胁收贷,这使得债务人在感情上不愿意与银行配合,很容易导致债务人作出损害银行利益的事,如转移资产等。
信贷人员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当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时,银行应该寻代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使贷款得到清偿,但千万不要因为抵押物的存在而自我安慰说:有抵押物在,问题不至于太严重,至少抵押物还能值些钱“。从所周知,通过变现抵押物清偿债务是十分困难的,这正是为什么目前银行待处理资产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待处理资产的增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下降,由于抵押物变现可能使银行马上蒙受损失,为了避免损失,银行高级管理层一般愿意保有抵押物而使银行实物资产逐渐增多,银行越来越象当铺,即房子多、土地多、设备多。
信贷人员行动迟缓或轻信。导致贷款出现风险的一个常见情形是意识到贷款存在问题时,信贷人员没有提前或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这种情形的出现与银行处理风险贷款的效率低下有关。从理论上讲,贷款中存在的问题越早发现越好,但重要的是仅仅满足于发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银行要解决贷款存在的问题而且最终收回贷款,发现问题后需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银行如何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或通过特别程序使这些有力措施迅速得到落实是关键所在,任何拖延都会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些情况下,信贷人员因缺乏解决和处理问题的勇气而形成耽搁,最终导致贷款损失。有些情况下,信贷人员因缺乏风险意识而经不住借款人的劝说而对其新增贷款或放松对其贷款的催收,或过分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而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
信贷人员盲目放贷。盲目放贷最为常见的表现是银行向新兴行业或衰退行业大量发放贷款,或向客户提供自己尚不熟悉的贷款品种,或向不熟悉的客户发放贷款的标准掌握不严。银行产生盲目放贷的原因大多是银行常常因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而被迫作出的不适当反应所致。通常情况下,银行并不知真的知道竞争对手正在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提供这种服务和贷款品种的条件、其具有何种优势劣势,但它们假设知道竞争对手正干什么,并知道怎么做。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有关情况、竞争对手的优劣条件、本行的优劣条件,也并不知道新贷款品种的特性,而只是一种可怕的“攀比”心理促使银行不顾自身条件去“模仿”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目前银行的这种现象十分明显:几乎所有的银行,不论大小,所有的贷款品种都做,所有的行业都准备进入,只要竞争对手开办的业务本行一定要有,没有就似乎缺点什么。结果银行都没有特色业务,没有特别专长的业务,也没有形成独特的信贷经营观念,银行贷款投向组合、品种组合、方式组合等几乎完全相同。许多银行已为这种盲目放贷付出代价。
信贷人员信贷观念的“霉变”。绝大多数信贷人员刚进入信贷系统工作或开始发放贷款时,工作能够尽职尽责,能够坚持正确的放贷原则,即使没有足够的贷款经验但能够努力遵守银行的信贷政策和操作规程,从而减少贷款风险的发生。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后,他们可能会变得自以为是和松懈,特别是贷款风险意识开始减弱,甚至受社会上各色人物行为观念的熏陶而沾染上一些不健康的习惯、观念,其原本正确的信贷观念开始“霉变”。其所发放的贷款的风险开始加大。
信贷人员“厚此薄彼”。有时候,信贷人员比较注重在开拓市场上有较大的成绩,希望在市场营销方面业绩突出,但在贷款信贷分析方面学习不够,提高不够,或受到的训练也不够充分。技术能力的缺乏、知识结构的缺陷或不注重细节,严重阻碍他们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处理,当他们发放贷款时,所放贷款可能与贷款标准相差甚远,贷款档案问题成堆,或抵押无效而使贷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目前银行的信贷人员大都比较注重在开拓市场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因为这样才有可能较快地升职加薪,因此大都不愿意在贷款档案管理方面、信息收集或信贷分析方面用太多的时间,或者因为缺乏足够的培训而使他们对企业信用分析不足以发现借款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他们大都学会了如何与企业相处、如何拓展客户,但无法发现企业笑脸背后隐藏种种危险迹象的能力,特别是因能力不足而无法对一些项目贷款进行必要的分析,不能识别企业风险,根本谈不上控制贷款风险,更谈不上处理贷款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些信贷人员因与客户相处太久、太熟、太多经济利益相连、太多个人便利或相处太好而失去了应有的警惕。
信用分析不足。信用分析应包括贷前分析、审批决策分析和企业前景预测分析等内容。在贷前分析中首先必须通过技术方法确定给予企业的信用限额,然后根据借款人经营状况和担保条件决定给予企业的实际贷款投放额度。这种分析应该包括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审批决策时的技术分析则主要表现在:考察放贷人员和专业审批人员对技术分析方法是否看重,审批决策人员对技术分析结论是否尊重,在贷款决策过程中,决策人员是否尊重技术分析和信贷专业分析人员的分析成果和专业水平,让他们这些有资格、有能力的信贷人员作出贷与不贷的决策,其他信贷管理人员不应过分分享贷款决策权,否则有资格的人没有发言权,有决策权的人不具备决策能力,不仅会挫伤专业分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尊心、成就感,更会损害银行利益,容易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企业前景预测就是在贷款发放之前或之后分析企业未来的经营表现,具有预测性质,或在企业出现明显的问题后,通过技术手段分析企业的未来生命的长短,从而决定作出何种决策来解决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技术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勤于思考的敬业精神。但目前银行业普遍不重视信贷分析,如贷款多凭企业外在形象,贷款决策多由行长等人员作出,贷款出了问题才开始上门追讨等等,这些都表明银行信贷工作中对信贷分析与技能的轻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观念,信贷分析水平就不可能满足风险控制的需要,信贷管理仍将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贷款决策明显带有随意性、主观意志性等,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或大幅度降低贷款风险的发生率。
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贷款出现风险,有些银行可能在这几方面都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也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的更为严重一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第一个因素得不到解决,那么后面的因素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总的来讲,贷款风险的存在是银行经营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而导致贷款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内部的信贷管理是否健全有效。因此,对形成贷款风险的银行内部管理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掌握风险控制的技术和能力,有利于银行改进信贷管理,提高防范贷款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银行健全信贷管理风险机制。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