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中国目前的养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国外先进养老模式分析
四、欧美日等国养老保险发展状况
五、国外养老市场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六、我国保险企业发展养老保险业务的对策
30年后,谁为我们养老
内容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到2050年将达到4。4亿,约占总人口的30%。养老负担之重,由此可见一斑。养老形势异常严峻,养老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现状 国外养老模式 养老保险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历史上10年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3.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根据人口惯性规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在2026年将超过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0年将达到4。4亿,约占总人口的30%。养老负担之重,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三分之一的老年群体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共同担当养老责任,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可以说,养老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未来10到20年是我们的时间机会,如果把握不住,那么困难就将凸显。”养老形势异常严峻,养老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中国目前的养老现状与问题
但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却令人堪忧。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在社会理念与文化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下,已日益显现出不适应。自1979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他们与自己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大约二十年后,待第三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有可能面临的是一对夫妇上面有12位老人。别说养活,恐怕连见孩子一面都成了奢望。
就目前而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值取向和开放的现代社会里,竞争又赋予了人们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极端追求个人利益促使亲情淡化,自私冷漠,客观上导致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照料的能力越来越脆弱,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萎缩。
在城市,年轻人大都出去工作,刚退休的老人则担当了给儿女洗衣做饭带孩子的家庭义务,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闲。高得离谱的房价,使得绝大多数城市老人几乎不可能和儿女生活。儿女们平时忙于工作,平时难得一见,也只能利用双休或节假日看望一下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大多数时间只能是老两口相依为命,相互慰藉。一旦一半逝去,另一半只能在孤独寂寞中打发岁月。老年人平日里只有与电视、宠物、花草为伴,条件相对好些的社区也只能提供下棋、打麻将、扭秧歌、健身等简单娱乐。待老人失去生活自理,除一小部分孝顺儿女能为父母提供保姆照料外,绝大部分老人只能苟延残喘,勉强维持生存。某地有报道说,有近六成的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参加学习、体育、文娱、旅游等,似乎中国的老年人都生活得无比幸福。这根本是无稽之谈,自欺欺人。讲究文化、精神生活的,恐怕只是个别退休高官富商等一小撮人的生活实际,哪里能代表绝大多数底层民众。连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一点可怜的退休工资根本应付不了物价日益上涨的压力,哪有闲心谈高雅。
农村老年人生活更是悲惨。一般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老年人除了照看孩子,料理家务,更要应付繁重的田间劳动。年轻时挣的钱都花在了为孩子们盖房、结婚、生孩子上,到老了失去经济能力之时,只能仰儿女鼻息。遇到孝顺的儿女,可以衣食无忧,安度晚年。遇到儿女不孝,则只能自食其力,活一天算一天。尽管全国部分地区实行养老保险,但每月区区不够买两公斤猪肉的50元钱,根本只是杯水车薪。平时没病尚可,一旦有了大病,厄运就开始降临。农村医疗保险的不规范及门槛过高,导致高昂的医疗费让大多数老人放弃治疗。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是在饥寒交迫、痛苦折磨中死去。这就是农村最真实的养老现状。
旧有的居家养老靠不住,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新型模式的现状如何呢?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但在我国,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上海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只是“雏形”。以我国目前实际现状而言,房地产乱象滋生出的问题丛生,绝大部分小区物业瘫痪,文化娱乐医疗设施形同虚设,且短时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养老无疑遥不可及。
而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主要以国办为主,民办为辅。由政府包办的养老机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能,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且管理服务欠佳,缺乏内在动力,甚至成了权力腐败的滋生之地。近几年国办敬老院发生的负面新闻时有发生,由此可见一斑。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项目少,场所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目前对养老机构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政策支持乏力,法律制度建设滞后,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这些问题正是我国养老产业不能快速有效发展的根源。
解决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是体现着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以什么的制度、设施、人文关怀对待退出历史舞台的长者,反映这个社会和国家真正以人为本的的历史态度。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和无法抗拒的社会事实。正确面对、适应和主动消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方面,有利于国家政治、市场经济、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并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势必发生重大变化,机构养老势在必行。 社会化养老让老年人得到专业性的服务,找回了集体的温暖,消解子女对父母无耐的牵挂,整合养老资源,解放潜在的生产力,让年轻人轻轻松松地去创业去实现人生更有意义的价值。社会养老是和谐社会的情愫,绝不是政府与社会的负担,而且更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我们必须正视目前落后的养老结构,努力推动养老事业的变革,使养老机构经营和管理体制提升,机构运作模式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果。要知道,精干、高效、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一旦进入良性循环机制,它对于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具有重要影响,是新的GDP增长点,这要远比以低水平重复建设、用钢筋水泥来拉动GDP实际得多,也有意义得多。我们的政府与社会应该从更深层次的层面,主动而积极地认识、研究、解决养老事业的发展问题。
三、国外先进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早在1965年,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之后是瑞典。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
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它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
(一) 国外养老社区
世界上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英国,对老年人采取的社区照顾的模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这一模式,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的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现在,英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75岁以上的老年人亦有370万。英国人的平均寿命,男性已增至71岁,女性更是增至77岁。如今英国已出现了一些“老年人城市”,如贝克斯希尔、海斯汀、伊斯特邦等,这些度假城市风景如画,退休的老年人纷纷迁入安度晚年,城市中老龄人口已占20~50%。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英国是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的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就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社区照顾的模式。
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4种形式。
第二,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如,地方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设备等设施,改建厨房和房门等。
第三,心理支持(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另外,还规定了为老年人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
第四,整体关怀(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如,由英国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则由中心定期派专车接送。同时,为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老年人工作室。
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各国养老产业经营模式、服务特点借鉴之处:
美国 建筑规模大,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超过80种以上。代表楼盘:太阳城中心、凤凰城。完善的配套设施与功能区划分
日本 日本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的。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具有看护性质的老龄人住宅产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二代居)的住宅产品。代表楼盘:港北新城。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突出自助自理。
欧洲 国家政策倾向于让老年人居住在独立的公寓中。建筑将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城市意味、社区功能和生态目标。代表楼盘:荷兰弗莱德利克斯堡老年人公寓。建筑元素的集合处理,让老年公寓不显孤独。
新加坡 一般兴建在成熟的社区中。公寓户型一般分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为一位或两位老年人提供生活空间。住宅的户型设计及内部结构设计标准的特殊化考虑。
从国外的以上产品来看,它们建造养老社区的理念、人文关怀的表现都值得我们借鉴。在建造中国特色的养老社区上应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区必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与硬件配套,社区乃至老人居住的空间必须是特别为老年人设计、符合老年设计规范的居住设施和服务;另一方面,提出适合老人养老的健康环境以及为老年人配套的软性服务。
(二) 其他养老模式
在丹麦,目前最流行是自助养老社区(DIY)。在那里,老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约上老友,或是志趣相同的伙伴住在一起,一块儿钓钓鱼、养养花,共同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独享的公寓,共享的餐饮、花园,个性化的小手工艺车间、小农场等,老人们只要想到的,在这儿都能得到充分地满足,他们还可共同租用特别的照料服务,这种社区在哥本哈根郊区每月要1000欧元。
旧的养老方式的打破,意味着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国际大公司已经嗅到了世界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一家大型投资(Sanyres Mediterrane)公司计划沿西班牙海岸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将配套建设商场、剧院、医院、24小时安保等,每月费用在2000欧元左右,将于2008年正式开业,建成后不仅能吸引西班牙老年人,而且能吸引北欧国家众多喜欢阳光的老人。
异地养老、跨国发展养老产业在欧洲渐成潮流。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贝鲁姆等市已经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了大型养老公寓,那里低廉的地产价格,充足的阳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老年人。北欧其它国家的老人到西班牙养老,看中的不仅是那里自然环境,还有功能齐全的养老设施、良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险服务等。与此同时,西班牙的实业家们也盯紧了那些希望来西班牙养老的北欧人的“钱口袋”,异地养老实在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好事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老年人所认可。
欧洲养老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不仅仅吸引了欧洲的企业,许多欧美一流的大公司也开始抢滩登陆。全美最大的老年人生活服务提供商加国安老院,已在德国开办9家联合企业,在英国开办了15家,正在开发西欧市场。该公司在伦敦附近开设的一家老年公寓,每月的费用虽高达4000英镑(7917美元),但仍客源不断,经营业绩一路飘升,截止现在该公司的股票已经上升了32%。
独居老人增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强盛,多数为私人控股公司所掌握。据欧盟和美国退休者协会2006年的一份报告,在挪威、荷兰和丹麦,96%的老人独居,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巨大。在英国,居家养老服务是老龄产业最活跃的一个因素,价值110亿英镑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多数被大公司控制。这个市场在德国也很强盛,目前有10000多家养老院为体弱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近8年内上升了23%。
在美国,社会非常发达,还是家庭养老为主。真正进入机构养老院的只有20%,其余都是家庭养老。很多美国老人都有拿着退休金到风景优美、适宜养老的国度、地区养老的人群,如美国的退休老人到佛罗里达、夏威夷、墨西哥海滨购房长住,安度晚年。
目前在美国一些地方,“以房养老”已被许多美国人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养老方式,美国,是“以房养老”模式的鼻祖。许多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为了自己养老而购买了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给年轻人使用,利用年轻人支付的房租来维持自己的退休后生活。由于美国的房屋出租业比较发达,美国人支出的房租大约占个人支出的1/4到1/3,因而房屋出租的收益也是比较可观的。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向老年人推出了“以房养老”的“倒按揭”贷款,至今已有20多年的经验。“倒按揭”发放对象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三种形式,前两种与政府行为相关,后一种则由金融机构等办理,不需政府的认可手续。除美国之外,加拿大也是倒按揭贷款业务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据日本总务省2001年6月公布的人口统计,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达2227万,占总人口的17.5%。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方式也逐渐由家庭走向社会,其中,把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是目前日本流行的养老方式。
企业在养老方面也在做出各种尝试,松下国际电子公司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养老院部门,准备在大阪建造一所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综合型养老院。在那里,老年人可以和机器宠物玩耍,还能通过互联网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韩国三星等公司也在积极开拓针对不同消费层的老年公寓。
国外老年人的养老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家养老金、自身的积蓄和财产性收入、社会捐赠和救助。
国家养老金制度是发达国家普通百姓的主要养老资金来源。目前,绝大多数OECD国家的养老金制度实行的是待遇确定型和现收现付筹资模式,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税收收入,从雇主及雇员的工薪税收中取得资金,再加上每年资金的市场运营收益纳入养老金的账户支出。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是指正在工作的下一代人缴费,直接用于支付当前退休者的养老金。在支付规模小、人口负担较轻的情况下,这一制度运行是有效的。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这种模式会逐步面临财务不平衡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西方国家纷纷建立了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在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难以为继时,这些公共养老储备基金进入给付期,从收益或本金中拿出一定金额用于弥补养老金的不足。
以房养老也是西方国家出现的一个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是指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美国很多老年人退休前购买一套面积较大的房产,将其中的部分房间出租给求学或就业的年轻人,即可按期获得收入又可与年轻人住在一起排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四、欧美日等国的养老保险发展状况
美国:美国养老保障体系包括了三个支柱: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社保基金);第二支柱是市场化经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即以401K计划为代表,享受税收优惠、由雇主资助的私营养老保险计划(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保险及其他储蓄(以年金保险为主的商业养老保险)。2011年,美国养老金总资产为17.49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随着美国政府对第二、第三支柱的日益重视,第一支柱占比逐步下降。2011年,美国养老保障的第一支柱政府养老金仅占当年养老金总资产的25.36%,较1974年下降了接近10个百分点。由于美国的私营养老保险市场非常大,因此,可供保险集团提供服务的空间也很大。在第二支柱上,美国的保险企业开发的年金产品在收益确定型及缴费确定型市场中占比很大;保险企业还通过开发年金产品成为第三支柱建设的主导机构。
英国:英国养老保障体系包括三支柱:国家提供的基本养老金、由雇主和雇员发起的职业年金以及由个人发起的私人养老金。2011年,英国养老金总计为2.28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英国政府通过强制性职业年金、税收优惠、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等一系列措施,推动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发展,由职业年金和个人年金组成的私营养老金在2011年已占总养老金资产的90%。
日本:1961年,日本建立了全民性养老保险体系。之后,不断进行改革。目前日本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和第二层为社会保险,其中第一层为国民养老金;第二层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给各类公务员、私立学校教职工提供与收入相关的养老金。国民养老金和厚生年金由2006年成立的政府养老投资基金管理。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由政府运营,又称为公共养老保险,是日本养老保险的主体部分。第三层为职业退休金,包括国民年金基金、厚生年金基金、新企业年金等多种形式。最后一层是个人养老金。与美英不同,日本的养老金资产中公共养老金偏多。日本政府推出了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私营养老金发展,保险企业通过管理政府养老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年金和开发个人年金产品等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五、国外养老保险市场发展的启示及借鉴
1.政府的鼓励政策是养老保险大发展的催化剂。一是减免税收。如最著名的美国401 K计划由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缴费和投资收益免税,只在领取时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外,英国和日本也同样采取了减税的政策。二是放松监管。日本政府在2002年10月允许银行可以销售个人年金产品后,变额年金资产从2003年的1.1万亿日元升至15.8万亿日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0%。三是拓宽投资渠道。如英国允许养老金投资房地产,日本在取消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一些限制后,年金基金有更大的比例在资本市场进行自主投资,使得年金投资资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散投资,并及时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政府的鼓励政策使各国的私营年金获得了快速增长,在全球老龄化趋势下,对补充公共养老金的缺口、保障居民生活水平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保险企业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机遇及经验。保险企业通过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拓展年金保险经营,在分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年金保险等)带来的机遇时,面临的是大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压力。通过美国、英国和日本的经验,可以发现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险市场拓展中的一些共同规律:
一是保险公司在养老金市场的主要机遇体现在两个领域:即,直接经营养老保险业务,即通过设计、发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深度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分享养老保险市场机遇;作为受托人积极拓展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即对各类型态的养老基金进行第三方资产管理,如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资产管理等。
二是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业绩是保险企业拓展养老保险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养老保险市场是允许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如保险机构、基金管理机构、信托及银行同时竞争的市场。保险功能在养老市场运营中并非唯一的核心竞争力,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业绩将决定不同类别机构在养老保险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保险企业要想在养老保险市场中谋得更大发展空间,必须提高其资产管理能力。
三是养老保险市场发展具有一定周期性,但是从长期看,是人身险业务发展实现向更高阶段跨越的核心业务领域。从近两年看,资本市场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养老保险市场的兴衰。如金融危机在摧垮日本股市的同时,造成日本变额年金市场的大幅下滑。但是,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看,养老保险是人身险业务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核心业务领域,尤其是具有较强防通胀功能的变额年金保险,正处于大发展的初期。
四是年金保险特别是变额年金保险是保险企业拓展养老保险市场的重要工具。变额年金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险保障内涵扩展的新型险种,实现了保障和投资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具有丰富的产品创新空间(可以依据不同的保证类型和投资风格实现灵活组合),能够较好应对通货膨胀风险,并附有最低保证、兼具投连险和传统年金保险特征。从成熟市场看,变额年金在保险企业分享养老市场发展机遇发挥了核心推动作用,正在向全球主要保险市场迅速扩展。
六、我国保险企业发展养老保险业务的对策
总之,我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这既有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政策滞后的因素。一方面,税收优惠不足。根据当前的税收规则,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而个人支付部分,却不能在缴纳个税之前扣除。而团体养老年金保险仅在部分地区的企业所得税有部分优惠,亦不能在个税前扣除;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税收不能进行任何扣除。另一方面,当前企业繁重的社保缴费是影响企业年金发展的决定因素。养老险公司的保险特性尚未真正体现,大部分公司以投资收益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对今后如何在金融竞争的大格局中,打造保险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需进一步探索。
一是明确养老保险市场竞争中的战略目标,立足金融竞争的大格局,全面深度参与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并在此过程中构建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
二是强化投资能力建设,完善投资主体布局,切实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尤其是战略资产配置能力,构建直接管理的信托机构、基金公司等,切实提升战略资产配置能力,增强金融市场竞争的话语权,为分享养老保险市场机遇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积极开发适合国情的变额年金产品,在具备税收优惠的地区积极试点;通过申办或战略并购,构建专业养老保险主体;加强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年金业务需求的产品体系,拓展企业年金市场。
四是整合营销资源,为开发年金保险市场做好渠道准备。择机构建直属综合型营销服务团队,分别致力于团体客户综合开发和个人高端理财顾问服务;加强银保互利合作,延伸个变额年金保险的销售网络;构建农村地区综合服务团队,积极开发农村养老市场。
内 容 摘 要
提示:从此行撰写范文摘要内容(请删除此提示信息后再写)。
提示:此行撰写文档范文题目(请删除提示信息后再写)
提示:此行撰写文档范文正文内容(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