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外业务介绍
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念
2、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表外业务的发展
2、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现状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综合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2、我国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优势和劣势
四、结论
内 容 摘 要
[摘 要]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将表外业务作为发展重点,使表外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已大体与表内业务收入持平,有的甚至超过了表内业务的收入。表外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显著,商业银行经营表外已经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一起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表外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然而现实的选择。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谋求新发展契机必须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本文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拓展构想。[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问题 对策
[Abstract] From 1980s, commercial banks in Western countries have put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and promoted the operation rapidly. Now, for these
banks, the raceme of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is as much as that of balance-sheet activities. Some banks even have surplus.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remarkable role in the business of modem commercial bank,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form the OBSA, the
internationalized management and the capital stock certificate have become the three greatest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dapt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ve increasingly vigorous financial
market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synthesizes
competition ability, the developing of OBSA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but reality choice for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ompared with these banks,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arc still at beginning in our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ommercial banks of our country to
develop their fee-based business if they want to seek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Comparing the fee-based
business between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the fee-based business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and
offers some proposals accordingly.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表外业务研究
——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发的激烈,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多次下调利率,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等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盈利空间不断缩小,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逐渐表少,依赖传统业务增加收益的路子越来越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能够带来更多利益的新渠道。20世纪8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表外业务在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商业银行为寻求利润增长点而大力开展表外业务。开展表外业务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的收益,还可以提高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从业务量来看,表外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发展表外业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我国现行表外业务发展处于初步阶段,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解决好阻碍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问题是前提,处理好制约表外业务发展的因素是关键,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更快更好的发展表外业务,有利于加强表外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所带来的正面推动效应。一、表外业务介绍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念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虽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的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1)贷款承诺,这种承诺又可分为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2)担保;(3)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互换、期权、远期合约、利率上下限等;(4)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代理、证券包销和分销、黄金交易等
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表外项目也被称为“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项目,或者叫“或有资产和负债”。也可表述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广义的表外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或有债权(债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二是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1)信托与咨询服务;(2)支付与结算;(3)代理人服务;(4)与贷款有关的服务,如贷款组织、贷款审批、辛迪加贷款代理等;(5)进出口服务,如代理行服务、贸易报单、出口保险业务等。
2、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有固定场所的银行是1157年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BANK OF VENICE)。商业银行的历史是充满了进取和变革的历史,为了适应经济和政策环境的改变,商业银行不断改进服务模式,增加服务项目。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的管制;不断加剧的竞争和脱媒;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也因此有了巨大的转变,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的发展壮大就是转变之一。表外业务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内部动力,又有外部作用。1978 年2 月,美国西北大学召开了一个关于存款机构资产证券化和表外业务发展与风险的研讨会,会上有的学者将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归结为一个模型:
TRICK + Rational Self-interest = OBSA + Securitization
即 TRICK + 理性的自我利益 = 表外业务发展 + 证券化上式中,TRICK 中的T 代表技术(Technology);R 代表管制(Regulation);I 代表利率风险(Interest);C 代表争取顾客所进行的竞争(Competition forCustomers);K 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也就是说,表外业务和证券化是由TRICK 驱动的,是商业银行寻求盈利机会的一种努力。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是微观经济个体,它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银行必须确保其金融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表外业务就是这“三性”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各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资产业务所占比重及赢利空间不断缩小。随着表外业务市场的迅速发展,与表外业务相关的风险案件也不断出现,涉案规模不断扩张,因此,其信息的披露也越来越被监管当局、投资者、管理者所重视。
与国际同业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范围相对狭窄,业务量较小,入关后将面临与众多强大对手争夺国内表外业务市场的严峻形势,国内各商业银行需要在短时间内加大力度,迅速拓展表外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现状1、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表外业务的发展
1948 年的冬天,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组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在解放以后,随着我国银行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些专业银行也相继成立。1951 年农业合作银行成立,1954 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立,1963 年中国农业银行成立,但后来均被撤消。至1979 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内唯一的银行,基本上承揽了全部金融业务。初步形成中央银行监管下的银行体系是在1979 年至1995 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发展,企业对银行资金需求的增大使我国金融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先后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1984 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同时分设中国工商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恢复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完全垄断的局面,初步形成中央银行监管下的专业银行运作体系。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10 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成立,外资银行相继进入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开展业务,此外外资银行也纷纷登陆并与中资银行合作开办中外合资银行。1995 年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的银行业逐渐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央银行监管下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现代银行体系。负债业务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本上分为各项存款、债券、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货币发行和银行自有资金五大类,其中各项存款在银行的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至2000 年第一季度末,各项存款占整个银行资金来源的87%, 其次是货币发行及央行的资金来源,再次是自有资金债券和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所占比例较小。资金来源是银行的血液,传统负债业务的创新则成为银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模式出现由单一的柜面储蓄、企业存款方式转向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中心依靠银行卡、ATM 自动取款机、自动存款机、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等先进工具和手段来吸收企业存款。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项目即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各项贷款、黄金占款、外汇占款、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和财政借款等。至2000 年第一季度末,我国银行的各项贷款占整个银行资金运用的85%。银行的资产业务是银行负债及自有资金的运用,这既会给银行带来盈利,也会带来风险。随着银行间金融竞争的加剧,各大银行不断加强资产业务,开辟新的利润渠道。近年来,除了原先的企业贷款,银行不断开展银团贷款、多家银行参与贷款项目、兼并收购等提供贷款、保理贷款、企业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一些新型的企业贷款业务,还大力拓展按揭贷款、助学贷款、汽车贷款等各种形式的个人消费贷款。第三种业务就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仍属分业管理体系,所以近年来,尽管表外业务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业务面不广,服务品种少,收益比例低,无法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现状
第一,我国现在开展的表外业务大都比较单一,一般是与贸易服务密切相关。常用的有以下类型: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和信用证。国外流行的票据发行便利、资产证券化、互换、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都没有开展。同时表外业务开展范围局限于少部分外贸企业和国有企业,表外业务规模小效益较差。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从上到下缺乏主管机构和总体规划,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无章无序,无标准可行,缺乏规范性的管理。在组织结构上商业银行还没有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在业务操作程序上,许多业务品种没有完整统一的操作方法。在开展业务的手段上各商业银行不是通过增加业务品种,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顾客,而是采取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第三,我国中央银行监管重表内,轻表外的情况依然存在。对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规定只散见于一些其他的法规条例中,同时我国对表外业务监管与国际惯例还有较大差距。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0,我国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下,如何处理各机构之间的协调,避免监管盲区和重复监管,是摆在监管当局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综合分析1、我国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1)、适应利率下调,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
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低存贷款利率,6个月以内的短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7.65%降低为2002年的5.04%;6个月至1年期短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8.64%降低为2002年的5.31%;1年至3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9.36%降低为2002年的5.49%。3年至5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9.9%降低为2002年的5.58%。银行的低利率降低了银行资金的边际利润,使银行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利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化解不良贷款,减少金融风险的需要
从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来看,世界前20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仅为3.27%,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4%和0.85%。而我国银行业2001年按新的贷款分类法统计,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在25%左右,除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外,新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也在急剧攀升。银行业显露和潜在的金融风险已十分突出,再加上缺乏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有效措施,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利用表外业务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3)、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产报酬率的需要
随着银行成本增加,收益下降,单纯的传统业务已难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银行收益的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过大,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过多,人均创利1.19万元,人均费用却达8.58万元。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过少,人均创利40多万元,人均费用也高达18万元之多。所以银行必须降低运营成本。如果要在不增加或降低运营成本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多功能、多元化、国际化的服务,表外业务因具有低成本和提高资产报酬率之功效,不失为理想之选。
4)、利用表外融资技术,增加资金来源的需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直接以机构投资者身份与经纪商进行股票和债券交易,不再完全依赖商业银行贷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的快速发展,分流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为了竞争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表外融资技术,如贷款出售、发行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增加其资金来源。
5)、通过业务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三个方面,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表内业务,而且也要重视表外业务的发展,抢占适应持续发展要求的空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是其银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业务表外化的三大发展趋势之一,也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2、我国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优势和劣势(一)优势分析
1)、资本规模大并且实力雄厚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资产规模。《银行家》杂志排出的2006年度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中资银行由2005年的19家上升到 25家。按一级资本排序,2006年度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前20名的中资银行有3家,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356亿美元),排第11位;中国工商银行(317亿美元),排第16位;中国银行(304亿美元),排第17位,排名充分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所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8。同时,人们熟知的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10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国有商业银行再次名列其中:截至2008年末,中国工商银行总市值1739.18亿美元,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其次是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尾随其后,而全球500强的主要指标则是一个企业营业收入的大小,在这一指标中,国有商业银行又具有独特的优势。2)、信誉良好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长期以来的银行信用活动,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际金融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自2005年至2011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连续六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同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均先后多次被英国《银行家》、《欧洲货币》和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内地最佳银行。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行银行为例,2010、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穆迪等国际著名评级机构和媒体的评级评选中,评级地位稳中有升。
自从我国实行金融体制改革以来,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逐渐兴起,并通过其优良的服务和雄厚的实力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银行信誉是商业银行最赖以生存的无形资本,也是银行迸一步发展的推动力。良好的声誉是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扩大业务范围,业务经营由表内向表外推进的前提基础,更是表外业务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良好的国际声誉将是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源泉。
3)、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
经过长期的经营活动,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拥有了来自国内外的各个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稳定客户资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以及加入WTO之后与国际社会的广泛接触,想必还有许多的潜在客户和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前景可观。广泛的客户资源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开展和推进是绝对必要的,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内各类企业、广大居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较之外资金融机构而言,有着自然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企业文化优势,而且许多老客户与我国商业银行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年的业务联系,客户忠诚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其体制改革期间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依存度较大,预期外资银行在短期内从国有商业银行手中抢走大量客户可能性不大。
4)、服务网点众多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分行、支行及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国内分销渠道十分广泛。尤其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还设有广泛的分支机构,这对发展表外业务来说无疑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众多的覆盖全国的营业网点,对于开展某些表外业务来说,其收入将十分可观的。二)劣势分析
1)、对表外业务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专业化经营方式造成了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意识淡薄,效益观念差。传统的经营思想使得商业银行把注意力集中于资产负债业务上,严重忽视了表外业务的开发。尽管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商业银行经营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的经营观念有所改变,但对表外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和效益性认识不足,对表外业务的重视程度依然很低,没有主动去了解表外业务,对国际金融界表外业务的发展动态知之甚少,更无从谈起对表外业务的开发和进一步拓展了。这种状况造成了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开发缺乏内在动力,致使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依然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措施,不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错过了发展表外业务的最佳时机,影响了表外业务全面、深入的发展。
2)、科技水平低并且专门人才资源匮乏
表外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信息、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它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所以,表外业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设备、设施的先进化程度,以及各种新型通信技术的现代化程度。从金融产品的设计、评估、定价到市场营销运行和管理,无一不是依托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先进的科技支持,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就不可能将表外业务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科技的支持也就没有表外业务今日的繁荣。虽然目前我国银行的设备技术和业务处理方式较前些年已经有了改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不仅落后,在软件、硬件开发上还缺乏兼容性,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由于表外业务涉及到的品种繁多,业务性质跨度很大,科技含量高,因此非常需要一大批谙熟金融市场业务,善于洞察客户需求,把握金融创新最新动态,了解国际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于金融衍生产品而言,不但交易复杂,而且风险很大。既需要高水平的前台交易员对行情进行缜密的分析判断,时刻把握市场变化趋势,更需要高水平的后台监督人员及时掌握风险暴露头寸,防止不顾风险的过度交易。而我国商业银行高级人才极为短缺,特别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专家型人才,虽然股份制银行情况要好一些,但与国外银行差距仍然很大。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据粗略统计,目前全行从事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的人员比重不足1%,而其他国际商业银行这类人员比重均在10%以上。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一直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对表外业务知识了解甚少,因而出现了人员众多,但表外业务专门人才匮乏的局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开始逐渐关注表外业务,并在一些相对简单的表外业务领域有了初步的探索,但由于表外业务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难以胜任。而且我国从事表外业务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许多管理层领导和表外业务的经办人员不能深刻领会表外业务的内涵,仅仅将表外业务停留在处理简单的代理业务上,缺乏表外业务拓展、营销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3)、业务范围和发展目标不明确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开发存在着明显的自发性。据了解,目前人民银行尚没有设置明确的表外业务主管机构,业务拓展上更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总体发展规划。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有效指导,对于哪些是表外业务,应该由谁来负责开发、开办,怎样拓展,预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问题都很不明确,在开展表外业务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和随机性。各银行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资源重复投入,浪费严重,无法形成联合动力,各工作环节严重脱节。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和明确的业务标准,各家商业银行往往在缺乏扎实的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就按照本行的利益取向开展表外业务。由于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目标定向,再加上表外业务创新容易造成同质化的特点,使得各家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往往一窝蜂上,过分追求业务品种齐全,缺乏个性和特色。在表外业务营销方面更缺乏深入研究,尤其在市场研究、市场划分、产品定位上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距甚远。致使有些项目投入很多,但并不受欢迎;有些项目开发周期过长,影响了有效性。这种无章、无序、无制、无标准的状况,常常使一些表外业务成为银行为拉拢客户提供的无偿服务。长期以往,这些只有投入没有收益的业务,就成了商业银行的“鸡肋”。
同时,商业银行内部对表外业务的多头管理问题也很突出。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机构都是围绕着资产负债业务,以存贷职能为中心来设置的。尽管个别商业银行成立了表外业务的专门管理机构,但由于表外业务的开展涉及许多部门,容易与原有部门产生冲突,导致表外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不能迅速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对表外业务的需求,并应这种需求及时开展相应的表外业务,这就大大制约了表外业务的拓展。例如,早期某些项目评估论证和信用评级是由信息咨询部门牵头组织,后来又改由信贷部门管理,并由有偿服务改为无偿服务。而目前各行业的信息咨询业务不仅没有得到开拓发展,反而日趋萎缩,但经济发展对这种业务产生的需求却是很旺盛的。
此外,央行对表外业务考核力度不大,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及科学、有效的指标统计、考核体系,缺乏引导性,使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时,往往只注重业务的研究开发、设计推广,而对操作规范、财务制度、风险防范措施等的制定则重视不够,容易导致基层员工操作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规范化管理。各家商业银行也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表外业务统计、考核指标,在科目设置上自成一体,在具体核算上不统一,更不符合国际规范,非常不便于开展国际比较。例如,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表外科目中核算的既有开出信用证、承兑汇票等或有负债项目,同时又有应收未收利息等或有资产项目,甚至还包括了商业银行业务使用的重要凭证、有价证券等,核算范围不明确。四、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起步较晚,在创新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所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希望通过本研究,在学术上能够丰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为我国商业银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拓展的先进经验建立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机制和完善表外业务产品定价机制贡献一点思路,以此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措施加大表外业务创新力度,促进表外业务的发展。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实行混业经营
表外业务发展的实质是充分动用银行业的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提高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但是,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状,限制了银行、证券、保险企业之间的业务互通,使得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受到诸多制约,难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的激烈市场竞争,我们应审时度势,在稳步推进改革的基础上,抓住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合作高潮迭起的有利时机,逐步放开对金融业务的限制,为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允许金融机构在业务上交叉合作,或成立金融控股集团,采取恰当的方式开展混业经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 2.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发展表外业务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开展都是由总行统一推出,逐级授权办理,基层行对上级银行推广的表外业务只强调一个“有”字,而没有专门机构主动地研究市场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表外业务的管理缺乏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发展表外业务首先要制定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要在分析表外业务经营的特点、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亡,制定出包括总体市场预测、自身发展规模、目标客户群体、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定价策略、人才储备培养等内容的发展战略规划,并对规划执行情况逐年进行考核。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包括庞大的机构网络资源、现有的客户资源、几十年经营积累起来的信用资源以及相对优势的人力资源;同时挖掘潜在的资源,包括潜在的市场资源、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和我国特有的文化资源等,尽力拓展表外业务发展的空间。最后,要充分利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分业经营藩篱将逐步被打破的良好契机,不断开拓表外业务的新品种。
参 考 文 献
[1] 李仁杰,王国刚.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0~102.
[2] 吴青.西方银行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39~42.
[3] 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9~10.
[4] 蔡宗朝.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对比分析.财经界,2010,(4):24-25.
[5] 王晓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辨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7):22-24. [6] 魏玉敏.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现代商贸工业,2008,(7):74-75.
[6]刘庆峰、付瑞利.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7.3
[7]丁武民.我国综合性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范文,2006.6:33
[8]龙灵琦.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范文,2007:26
[9]王怡.改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措施[J].财会通讯,2008(4):32
[10]谢启标.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论坛,2006.9
[11] 赵颖.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思考.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7):85-86. [12] 赵志刚.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外汇融资监管思考.财经界,2009,(12):23-25.
[13] 李霄,于金枝.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及监管.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6-10. [14] Arindra,A.Z.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heir Impacts
on Export Evidence from Indonesian Data.Ph. D Dissertation. Kansas State Un I Versify.2004,(47):147-150.
[15] MorellecE.Asset Liquidity, Capital Structure and Secured Deb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61):17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