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 帐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网站地图
范文同学网


自动化 模具 机械 电子 通信 动画 英语范文 工程管理 金融范文 旅游管理 工业工程 生物工程 给排水范文 西门子PLC 历史学 三菱PLC
单片机 财务 会计 法律 行政 物理 物流范文 电子商务 制药工程 包装工程 土木工程 材料科学 汉语言范文 欧姆龙PLC 电压表 松下PLC
计算机 化工 数电 工商 食品 德语 国贸范文 人力资源 教育管理 交通工程 市场营销 印刷工程 机电一体化 数控范文 变电站 文化产业

  • 网站首页|
  • 文档范文|
  • 人工降重|
  • 职称文章发表|
  • 合作期刊|
  • 范文下载|
  • 计算机范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范文|
  • 原创范文|
  • 开题报告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范文同学网 -> 免费范文 -> 金融专业 -> 历史危机下的废两改元与现实意义
金融文章范文|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国贸范文| 市场营销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 财务会计范文| 电子商务| 会计范文| 财务范文| 金融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 经济范文| 营销范文
·电气自动化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国际经济贸易原创文章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法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汉语言文学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摄影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心理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财务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原创范文
·新闻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眼视光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播音与主持原创文章范文 ·广告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表演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画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原创文章范文 ·数控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录音艺术原创文章范文 ·光机电应用技术原创范文 ·机电一体化原创文章范文 ·印刷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漫设计与制作原创范文 ·软件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书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创范文 ·机械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通信工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护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原创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金融专业原创文档范文       现成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金融专业文档范文

历史危机下的废两改元与现实意义

本文ID:LW417716 (字数:8432) ¥免费范文
XCLW146466 历史危机下的废两改元与现实意义“废两改元”的原因“废两改元”的历史契机“废两改元”的实施“废两改元”的现实意义内 容 摘 要近代在西方势力的影响之下,中国货币流通出现了银两和银元并行的局面。民国成立后,1914年公布《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使中国货币制度在理论上得到统一。由于国内时局不稳定,..
XCLW146466  历史危机下的废两改元与现实意义

“废两改元”的原因
“废两改元”的历史契机
“废两改元”的实施
“废两改元”的现实意义

内 容 摘 要
近代在西方势力的影响之下,中国货币流通出现了银两和银元并行的局面。民国成立后,1914年公布《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使中国货币制度在理论上得到统一。由于国内时局不稳定,中央政府对于各地的管控浮于表面,在现实生活中,仍是两元并行,人为的造成市场不畅,严重影响工商业的健康发展。1933年西方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美国借此机会在国际上大量购银,长期处于两元并存局面的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国民政府趁机推行“废两改元”政策。“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短期复苏提供了保障。

历史危机下的废两改元与现实意义
从1931年底开始到1933年,西方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攀升。这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它不仅导致了中国币值的升值和汇率的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中国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作为国民政府在财政金融改革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废两改元”不仅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近代中国金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推行,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货币市场的紊乱状态,而且也在技术上为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做了准备。
一、 “废两改元”的原因
废两改元从制度最早见于1914年公布《国币条例》,提出到执行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终于抓住历史机遇予以落实,挽救了孱弱的中国经济。
 (一)从历史层面来看,从明代中后期始,白银和铜钱已经成为中国两大货币主体,以称量货币的形式流通。进入近代以后,在西方势力的影响之下,中国白银的流通出现了银两和银元并行的局面。银两流通方面,因成色和平砝的不同,给计价带来转换的繁杂。常年的军阀割据造成自行铸造银元,各省的规格、重量、成色各异,给市场交易带来不便,严重滞后了经济的发展。
民国建立后,民国政府自1912年设立币制委员会,决定先以银本位统一币制,然后再适时向金本位过渡,并于1914年公布《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使中国货币制度在理论上得到统一。实际上,日常生活中银两已为银元所取代,然而在国际收支和商业往来方面仍用银两支付,两元并行的局面一直未能得到统一。这种通货用银元、结算用银两的情形,使银元的市价涨落不定,诚实商人受损,投机者渔利。如每年丝花新货登场时,银元价格必涨,丝花业在银价方面就会受到很大损失。所以两元并行,严重影响了工商业的健康发展。那时人们多认为商业落后,财政脆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币制不良。
 (二)从国际层面看,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政策的出台与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金本位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受沉重打击,经济陷入严重萧条,资本主义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为了应对危机,从1931年末起,英、日、瑞典、加拿大等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黄金升值造成的经济衰退和恐慌,相继放弃金本位,实行货币贬值,并以纸币为流通货币。1933年6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白银收购法》,规定政府购买白银数额必须达到准备金的1/4,或通过购银把国际银价提高到每盎司1.29美元。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金本位的放弃,特别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大量购银,使得世界黄金的需求量大大减少,黄金的价格开始下跌,而作为黄金比价的白银的价格则开始上升。
1931到1935年伦敦和纽约的白银价格
 伦敦市场

年 月
以英镑表示的价格
以黄金表示的价格


每标准盎司价格(便士)
年度百分比
变化
每标准盎司价格(便士)
年度百分比
变化

1931年
14 7/16
—
13 1/4
—

1932年
17 13/16
23.4
12 13/16
-3.3

1933年
18 1/16
1.6
12 5/16
-3.9

1934年
21 5/16
17.8
13 1/8
7.1

1935年
(至10月份)
29 3/16
37.8
17 7/16
32.9

source: Lin, Wei-Ying. The New Monetary System of China: A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London 1936.pp.12

 纽约市场

年 月
以英镑表示的价格
以黄金表示的价格


每标准盎司价格(美分)
年度百分比
变化
每标准盎司价格(美分)
年度百分比
变化

1931年
28.700
—
28.700
—

1932年
27.892
-2.8
27.892
-2.

1933年
34.727
24.5
26.396
-5.4

1934年
47.973
38.1
28.445
7.8

1935年
(至10月份)
64.675
34.8
38.195
34.3

数据来源:Lin, Wei-Ying. The New Monetary System of China: A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London, 1936.pp.12
随着国际白银价格的上升,中国白银的购买力、币值、汇价也随之上涨,这不仅阻碍中国的贸易出口、便利外国商品进口,影响我国工商贸易的正常发展,而且减少了外资和侨汇流入,加剧了由于国际银价升值和贸易赤字对我国经济的打击。因此,从1932年底国际市场银价上升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金本位国家在币值升高时所经历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不但批发商品价格在1932和1933年底分别下降5%和9.4%,而且中国的出口值在也下跌了45.8%和20.3%。[1]
 (三)从经济层面来看,国际白银升值直接导致中国的金融紧缩和经济衰退,对我国造成极大伤害。 
1、白银从中国大量流出。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中国白银外流出口为1,400万元,1934年1月到7月仅从上海出口的白银便达5,000万元,而8月份出口竟达8,300万元;[2] 
2、中国工商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因外国货币价值下跌后其商品价格下降,中国商品无力与其竞争,而使国内产业难于维持;
3、中国农民饱受打击。农产品原料及其副产品由于汇率上升而难于出口,农民购买力减少,生活更加艰难;
4、加剧了金融紧缩并引发国内恐慌。我国钞票法定现金准备必须有60%的现银。[3] 国际银价上升后白银大量外流,使我国的信用准备减少,银行既不敢多发行钞票,又不敢发放贷款,使及待资金融通的工商业几乎到了坐以待毙的境地;
5、海关收入也大大减少。为了摆脱这种外来因素给我国带来的灾难和消极影响,当时中国的工商企业及政府要人一致认为,必须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因为只有稳定币值,才是解决当时中国金融弊端的治本之法。
 (四)从国内层面来看,长期以来的“两”“元”并存局面,造成中国币制的极大紊乱。鸦片战争后,帝国列强又通过自铸银币对中国进行长期的经济侵夺,再加上国内军阀实行封建割据式统治,中国的货币状况现状更加币种繁杂、计价杂乱、流通无序。同时,由于中国自身不产白银,国内白银绝大部分依靠外国市场,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世界白银市场的边际购买者变为被动求购者,这样就使得国内货币体制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白银价格涨落的冲击,中国屡次因国际银价变动而出现金融恐慌和动荡。因此,自19世纪末以来,货币问题一直是历届中国政府讨论的首要经济议题。但是,无论是清末朝廷还是北洋政府都试图统一中国货币,改革中国币制,但均未成功。
 二、废两改元的历史契机
 中国近代的金融资本家虽然主张货币整齐划一,倡导“废两改元”数十年,但中国的金融现状却始终依然如故。到20年代后期国民党执政前期,中国的货币流通局面仍然十分混乱。银两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银元所取代,但国内外贸易进行货币流通,仍旧用“两”“元”并用。货币种类的繁多和计价混乱,不仅影响国内市场价格的统一和稳定,也严重阻碍我国工商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进和健全。商业界自发联合起来要求废除银两制度。首先是江西商人,接着厦门、宁波和奉天等地也相继改用银元计算。1917年,上海总商会通函各业及长江流域各商会,倡议一律改用银元,没有实现。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上海全国经济会议提出根据实情,实行废两改元,并经7月南京全国财政会议通过,拟于1929年7月1日在全国实施。但因钱业反对,没有兑现。
 钱庄业反对的原因,主要是害怕废两改元削弱其势力和利益。首先,钱庄的庄票早已取得外商及外商银行的信任,例如商家取得庄票,即等于获得了银票,便可凭票提货,或向外商银行兑取现金。相反,取得银行本票,却不能立即提货,外商也不收兑。如废除银两改用银元,也就取消了钱庄庄票,庄票的信用就转移到银行本票,这样钱庄庄票就为银行本票所取代。庄票的信用消失,钱庄势力必然消逝。同时,与钱庄有密切关系的外国势力也反对废两改元。其次,钱庄不愿丧失做洋厘(每枚银元合规元之数)时所获收益。按钱庄惯例,凡存入钱庄银两可计息,存入银元则不计息。如某商家以银元10000元存入钱庄,假如要计利息,则须以当日洋厘折合成银两数入帐,并受一定损失。如果当日洋厘为7.24125钱,10000元能折合7241两2钱5分。按规定,钱庄入帐时要去掉尾数,只记入7240两。但是在提取时,如当日洋厘仍为7.24125钱,要提足10000元,则必须贴钱庄1两2钱5分。一进一出,存户就要被钱庄利用洋厘扣去几元钱。存数越大,扣钱越多。如废两改元,钱庄由此获得的收益必然丧失。
 1932年底,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随着西方各工业国以及印度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后,国际银价持续上升。受银价升值和大危机的双重打击,中国脆弱的民族经济在国内混乱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制的阻滞下,如履薄冰。当时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工商界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统一币制、稳定币值是使中国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途径。“银价上涨以后,中国的物价自然随之低落。银币的价值既然增大,它的购买力也自然增加…物价直往下泻。趸卖价的指数(以1926年指数为一百),已从1931年的126.7,跌落到1933年的103.8。中国的农民和实业工厂都亏了本,一个绝大的危机已经侵入了中国的经济生活”。[4]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银元数量有了大幅增加。据估计,1931年全国流通银币170722.5万元,其中中国铸造银币162722.5万元,外国银币8000万元,而银两数量不足一亿五千万两,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武汉三地,上海银两存底,1924—1927年间,常在五千万两左右;1928—1932年6月底,常在八千万两上下。反观银元存底,从1923年的3560万元,逐年增加,1932年6月底达23913万元,开空前未有纪录,大大缓解了银元不敷周转的困难,此长彼消,对比悬殊,银元取代银两成为必然。[5]
 随着银元数量的增加,银元的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不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大部分的商业交易,使用的都是银元,而且一般新办的企业,也都以银元作为自己的会计单位,银两只是在大宗贸易和对外贸易中才使用。作为银两“守护者”的钱庄,虽然业务主要使用银两,但是随着银元流通数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钱庄对银元的使用也不能不日益增加。
这样,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所引发的国内货币危机,发展日益维艰的民族经济、巩固政权,“废两改元”就成为国民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废两改元”也就迎来了最佳的历史契机。
 三、“废两改元”的实施
为了统一币制,南京国民政府在1928年召开全国经济与财政会议,决定把“废两改元”作为统一货币、解决本位制度的“第一步骤”,并拟定了10点实施意见,决定在半年内为此上海造币厂的建设,在开工鼓铸新银元后,于192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废两改元”[6]。
“甘末尔计划”的失败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财政专家甘末尔等来华为中国设计币制改革方案,并组成“中国财政设计委员会”,研究涉及中国币制为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经过九个月的考察研究,甘末尔于同年11月向财政部提交了《中国逐渐采行金本位币制法草案》,该草案于1930年3月由财政部长宋子文公布。[7]
甘末尔在草案中建议中国实行金本位货币体制方案,即“该项计划仅把银币视为象征,仅在某些时候作为标准,而以黄金作为通用的交换标准。”但该草案公布后立即引起国内农、工、商业和金融业的强烈反对。因为中国是银本位国家,白银是国内使用已久的主要通货,再加上我国黄金储备有限,国民政府根本无法在短期内以黄金为通货取代白银货币,因此,甘末尔的金本位计划在中国这个负债累累的用银大国根本无法实现。尽管如此,国民政府仍以此草案为提案,在1931年请美国费城造币厂订制金本位货币的模型,并于1932年由新竣工的上海中央造币厂试铸金币。但是国际银价的持续下跌,以及中国无法在短时期内发行大量金币,“甘末尔计划”最终因无法实施而不了了之。[8]
(二)为了整顿混乱的货币现状,1932年7月7日,财政部长宋子文来到在上海,在其公馆召集了银行、钱业代表会议。在会上,宋子文明确表示“废两改元”、势在必行,并确定了“废两改元”的三点原则:1、废除银两制度,完全采用银元制度,以统一币制;2、完全采用银元制度后,旧铸银元可照旧使用;3、待政府决定每元法价后,再行详细研究新币币值。这些原则的确定,实际上迈出了“废两改元”的第一步。[9]
但是,由于银两制和银元制并存是钱庄业维持其传统优势和特权的重要原因,因此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设想遭到了上海钱庄业的坚决抵制。虽然在政府的压力下,上海钱庄业在原则上表示同意“废两改元”,但却一再强调银元制也存在种种弊端,而银两制又是中国多年的习惯,一旦废除,可能会影响商业的前途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平稳过渡。因此,他们主张在实行“废两改元”之前,政府必须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政治清明、切实整顿软硬币、取消治外法权及外商银行发现纸币的特别权益、统一造币制度、统一发行等[10],否则“若于仓猝之间,突然宣布废两改元,将见市面立起纷扰,各业争事投机,物价失序,金融紊乱,是利未见而害即呈,效未显而弊已著”;[11] 为此,上海钱庄业大力呼吁“社会舆论,主持公道”。[12]
为了消除钱庄的抵触情绪,国民政府财政部钱币司司长徐堪专门到上海,就“废两改元”的具体内容与上海银钱界进一步磋商。7月22日,宋子文再次来到上海,进一步确定了实施“废两改元”须解决的三个问题:1、新银币重量、成色及法价;2。尚在有效期之银两契约,其于银币折合之比率,如何规定;3。应采用何种方法可使社会一般人对于此项变更了解而信任。此外,还决定成立以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为主席、包括国内银行代表和外国专家的六人研究委员会,讨论“废两改元”的具体实施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该研究会就银元的重量、成色和银两的兑换等提出研究意见,向国民政府提出实行改革的建议。研究会认为,基于当时全国各地银两的汇兑都必须以上海的“规元”为中间标准,所以推行“废两改革”应从上海开始。因为一旦上海的“规元”废除,那么也就意味着各地的银两自动废除,所以财政部确定的率先从上海实施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
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令》,表示自1933年3月10起,首先从上海开始实施“废两改元”。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元或旧有1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7钱1分5厘合银币1元为一定值换算率。”[13]对于新银币于上海“规元”法定兑换率的计算公式,《废两改元令》明确规定:
银本位币一元=纯银23.493448公分
上海规元每两含纯银33.599公分
23.493448/33.599=0.6992305
每银本位币一元=上海规元0.6992305两
加铸费2、25%=上海规元0.0157327两
每银本位币=上海规元0.715两
即7钱1分5厘
这一法令的出台,标志着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政策的正式实施。
4月5日、4月6日,国民政府先后发布《废两改元令》、《废两改元布告》、《训令》等文告,规定从当年4月6日起在全国正式推进“废两改元”。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规定由该年4月6日起,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交易和契约票据,概用银元,停用银两。“兹定四月六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其在是日以前原定以银两为收付者,在上海以外各地方,应按四月五日申汇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一元为标准,以银币收付。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公私款项之手付、及一切交易而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至持有银两者,得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之规定,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送交就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行使,以资便利。”这样,就从法律上取消了银两作为货币的资格,标志着银元本位制度的真正确立。[14]
同时,为了利于“废两改元”的推行,国民政府下令取缔上海公估局及熔铸宝银的银炉坊;通令各海关,凡有以银条、银块、银锭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出口的,除中央造币厂的厂条外,一律征税2.25%;规定在4月6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一切交易,以及公私款项之收付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如有发生争执,各司法机关应将主张以银两收付的请求驳回。为保存币材,防范内地私铸,并了解银两运输状况,财政部规定:自4月26日起,“凡有运输银两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者,应先将运输数量、运送地点、作何用途,详细呈明,经本部核准发给护照,方得起运,如无本部护照,私行装运者,各关卡查获,一律充公。”[15]。此外,财政部还要求国民政府各机关严格遵循币制改革令,表示:“各机关计算数在是日以后仍有用银两手付者,审计部应不允核销。”[16]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废两改元”的货币改革得以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全面推行。同年,上海中央造币厂根据“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草案”规定,开铸币值为一元的新版银本位币,货币的正面刻有孙中山侧面像及纪年,背面刻有中国双桅帆船图案及币值,俗称“孙头”或“船洋”,银本位货币正式发行和流通。[17]1933年4月5日国民党财政部又发布了在全国实施废两改元的布告,决定从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同时,新银本位币也于同年开铸。银币正面为孙中山肖像,背面为海洋帆船图案,俗称“船洋”。
至此,废两改元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单一的银本位币制度建立起来。
四、废两改元的历史意义
“废两改元”作为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一大举措,其影响远非“废两改元”四个字所能涵盖,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币制一方面,而涉及到币制 、金融和经济等方面。
 (一)就币制方面来说,“废两改元”后,银两在全国范围内被停止使用,银元被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为中国本位货币,经历了千余年的银两制度退出了中国货币流通行列,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通行形状、重量和成色划一的银元,从而大大简化了货币种类,改善了中国通货市场的紊乱状态。同时,也缓解了规范的世界货币金融制度对我国货币体制造成的压力,而且对国家财政金融的整理、工商贸易的交换,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废两改元”作为简化货币、整顿货币流通市场的关键一步,为进一步实行法币改革扫清了货币紊乱方面的障碍,也在技术上为1935年的法币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从金融方面看,“废两改元”标志着新式银行业在近代中国金融业确立了主体和主导地位,对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18]因为“废两改元”前,银两的汇划、银两与银元的兑换、银两的存款、钱业市场等,这些都是钱庄的传统业务,主要为钱庄所占领,银行也不得不经常委托钱庄收付,这使得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钱庄。而“废两改元”后,“则钱庄之唯一利器银两,顿被打倒,市上一律均用银元,银元为银行所富有,于是,一切交易银行均可独自任之,固不必受制于钱庄矣”。[19]与此同时,由于外国银行在中国外汇市场上不再居于主导地位,中国可以减少外汇投机对中国经济的干扰。从此,银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体。
 (三)从经济方面看,由于实施“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是在世界危机爆发期间,中国受美、英等西方国家金融衰退影响、国内经济不断萧条情况下实施的。因此,从客观上看,它有利于中国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干扰,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生活的活跃,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适应了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由于取消了繁复的银两兑换,从而大大节约了交易时间,也简化了交易手续;同时,“废两改元”后,企业可以比较精确的核算成本,从而合理的核定价格,安排生产和销售。
因此,“废两改元”政策的实现,符合了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顺应了国内盼望发展资本主义者的呼声与愿望。但是,“废两改元”之后的中国依然是以白银为本位的货币体制,而中国是一个不产白银的用银大国,国内白银需求主要依靠国际市场供给。这样,中国作为国际白银市场的被动求购者,国际银价的波动会直接导致中国货币体制发生动荡,严重影响中国的货币金融,冲击中国经济。因此,中国的金融困境和币制混乱,以及财政经济上的种种困难,并没有因“废两改元”的实现而解决,中国货币的价值仍然被国际银价所左右,中国的货币制度仍需要进行改革。
参 考 文 献

历史危机下的废两改元与现实意义相关范文
美国次贷危机传递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研..
金融危机对房地产企业不利影响的案例研究
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历史演变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实思考
加速信贷资金周转的意义
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应对..
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现实思考
分类监管是我州银行业监管的现实选择
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历史演变
上一篇: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下一篇:电子商务在保险中的应用
点击查看关于 历史 危机 元与 现实 意义 的相关范文题目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电气工程自动化原创范文  电子商务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创范文  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学原创文章范文
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专业原创范文
信息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范文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浅谈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
最新金融专业文档范文选题,
09年金融学专业文档范文题目参考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免费的 开放度对经济增长地区性差异的影..
农业板块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体系
中国的动画产业的当前形势和发展现状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论中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广告位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范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文章范文


范文同学网提供文档范文,原创文章范文,网站永久域名www.lunwentongxue.com ,lunwentongxue-范文同学网拼音首字母组合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4 范文同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