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会增加。
本文前面介绍的几种社会偏好模型,都可以看作是Segal-Sobel效用函数的一个特例。Segal和Sobel的模型也包含了部分基于互惠的意图模型的特征,例如在Rabin(1993)的模型中,参与者的效用不仅依赖于对手的策略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为什么选择这个策略。这就可以阐明“性别大战”博弈,如果参与者1希望参与者2去看拳击,他就会选择去看拳击。可是,如果他希望参与者2去看芭蕾,他也可能同样选择去看拳击,这就是参与者1通过选择去看拳击的策略进行惩罚。这个作用在Segal和Sobel的模型中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在他们的框架内,偏好仅仅被定义在策略上。
Neilson(2000)为Fehr和Schmidt (1999)的不公平厌恶模型提供了公理性的描述。他引入“自我指示可分离性(self-referent separability)”公理,该公理要求若参与者i与其他人的收益的任意子集之间的差异保持不变,i的偏好不会被差异的数量所影响。Neilson指出这个公理等价于一个可以分离个体的自身物质收益和与对手的收益差距的效用函数,而这一点正是Fehr-Schmidt模型的基本特性。
5.结论与展望
自利模型能够成功预测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个体行为,却无法解释个体策略上的互动。公平与互惠理论则通过引入心理因素来理解战略依存关系下的策略行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本文全面回顾了近十几年来公平与互惠理论模型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进程,并简要介绍了各种模型的应用范围,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
公平与互惠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他的产生促进了行为博弈论(Behavioral Game Theory)和行为契约理论(Behavioral Contract Theory)两个新兴学科的发展。公平与互惠理论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能解释经济领域内许多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如内生不完全契约以及财产权的最优配置等。继续探索公平与互惠偏好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也是今后该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但是,现有的公平与互惠理论模型尚存在一些未完善之处,如怎么定义博弈参与者的相关行动方。所有的公平与互惠理论都是建立在行动者将自己与一组行为者相比较的基础上,那么人们究竟是将自己与什么相比呢?绝大多数社会偏好理论是假设参与者与博弈中的所有其他参与者相比,只有Bolton和Ockenfels(2000)假设参与者是与博弈中参与者的“平均”相比,而意图模型中则大多数定义为跟自己可行支付集中的最高(最低)支付或平均支付相比。
最后通牒博弈中,响应者会拒绝给自己份额太低的提议,FS模型的解释是为了追求公平的收益分配,Rabin模型的解释则是出于报复对方“不友好”的动机,而现有的公平与互惠理论还没有为响应者如此行为的目的给出确切答案。Blount(1995)修改了最后通牒博弈,发现敌意动机的确是导致响应者选择“拒绝”作为报复的原因之一,但敌意动机无法完全解释实验的结果,所以响应者的行为也包含对公平分配的追求。这说明,行为动机和公平收益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将收益分配和行为动机合并的博弈模型,如前面介绍的Falk和Fischbacher(1999)的模型以及Charness和Rabin(1999)的理论。但是,他们的模型没有界定二者影响行为的相对强弱,且都很复杂,在预测和分析博弈时存在大量的运算过程,无法广泛使用。我们认为这将会是公平与互惠理论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公平偏好理论为研究偏好的特性、竞争理论中公平的相关性能,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也正是因为这些新理论的发展,以及严格实验技术的存在,使我们得以推翻自利假设,去检查公平与互惠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我们相信,随着公平与互惠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们会认识到,除了自利,公平意识同样也是推动人们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
参 考 文 献
1.行为博弈 作者:(美国)科林·凯莫勒 (Colin F.Camerer) 译者:贺京同 那艺 冀嘉蓬 等2006年
2.卡默勒:进展行为博弈理论[ M],经济展望杂志
3.杜文伯格、kirchsteiger:序贯互惠理论[ M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4.拉宾。公平博弈论和经济学[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