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银行业的产生
内 容 摘 要
一、中国银行业兴起的历史条件
(一)外国银行的侵略,刺激了中国抵御外国银行的侵略势力,自办银行的要求;(二)中国近代产业的发展,要求兴办银行
二、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的设立
三、私人资本银行的出现
四、中国的银行业兴起的特点
(一)中国的银行业不是直接由工业资本发展而产生,它是间接地由民族自救和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的。
(二)中国封建经济下的金融机构钱庄和票号,没有直接演变为近代的新式银行。
(三)中国的银行业一产生就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大类。
一、中国银行业兴起的历史条件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中国的银行业兴起
(一)外国银行的侵略,刺激了中国抵御外国银行的侵略势力,自办银行的要求;中国银行业兴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兴起的原因①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刺激中国近代产业的发展;从1845年开始,到19世纪末,外国银行在中国横行了四五十年,它们操纵了中国经济,垄断了中国的国际汇兑业务和国内金融市场;发行钞票,侵犯中国主权,并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财政,攫取了中国大量的权益。为了抵御外国银行的侵略势力,挽回权益,收回利权,“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②近代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近代金融机构;③清政府也想通过创办银行以增加财源,摆脱财政上的困难,兴起的特点是:①由民族自救,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的;②不是在旧的钱庄、票号基础上发展的;③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银行。
19世纪中叶出现的洋务运动以及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中国产生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产业资本迅速增加,商品交换和商品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信用的利用就愈广泛,补充资金的要求就愈迫切,要求有同这种状况相适应的近代金融机构。于是,银行就应产业发展的要求而兴起。银行是最重要的现代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和债务人中介的资本企业。他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鸦片战争后票号和钱庄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有两种旧式金融业,一是票号,一是钱庄。
投资创办票号的多为山西人,故通称“山西票号”。票号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中的矛盾,所以最初是由商店转化来的票号的主要业务是经营异地之间的汇兑,最初只接受私人汇款。自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开始经营官款的汇兑。1864年以后,票号几乎垄断了京饷和协款的汇解。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年,票号的业务还有所发展,但是,这时的票号已是危机四伏了,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外国银行插手埠际汇兑,已使票号的汇兑业务受到威胁。十九世纪末,第一家本国银行成立。二十世纪末,户部银行、交通银行和各省银行次第产生,公款的汇兑业务被夺走。银行存款的利率比商号高,存款业务也逐渐被夺走。据1908年京都祁、太、平票邦至山西总号的公函谈到:“同行二十余家,其生意之减少已十之四五,存款之提取更十之六七也”。可是票庄仍泥古不化,顽固拒绝向银行投资或改组为银行。待到辛亥革命爆发,票庄的后台清王朝垮台,垫解之公款,无人承担;京中王公大臣之放款,很难清理;“私人接待款项,或去职而逃避无踪,或解差而亏空尚多”。“各家损失奇重,约计皆在百万以外”。多数票庄相继倒闭。
钱庄南北皆有,但以长江流域为主,各地名称不一,业务也不尽相同,不过,一般说来,钱庄最初的业务是精英印钱的兑换,进而经营由这种兑换引起的存放款业务,有些地方的钱庄也有发行钱票在市面流通的。就资本来说,上海钱庄最为重要,它的演变也最具有典型意义。早期钱庄的投资人是地主、高利贷者和商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行买办开始投资创办钱庄,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银行的买办也开始投资于钱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上海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下的第一大商埠之后,上海的钱庄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后,庄票的作用显著扩大,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它成了进口贸易中的信用凭证。鸦片战争前,经营银钱兑换是钱庄的业务之一。鸦片战争后,钱庄的兑换业务转移到银两和银元之间来了。可以说从1913年至1923年间,除自行收歇者外,没有一家倒闭,可以说是钱庄的“黄金时代”。但由于钱庄多从事于股票、地产、公债等一系列的投机活动,所以其基础极不稳固。本国银行力量的增长、废两改元的主张日渐抬头,都使钱庄的力量日渐削弱。同时,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资本有所增长,商品流通也起了变化,钱庄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业务方向、经营技术与组织制度都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钱庄作为外国银行代理人的地位及其在本国金融业中的优势就逐渐由本国银行所代替。
二、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的设立
1897年5月27日(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额定商股500万两,先收半数,另商借户部库银100万两。总行设于上海,同年在汉口设立分行,以后又在北京、天津、福州、广州、镇江、烟台、香港、重庆、保定、九江、扬州、苏州、宁波等地设立分支行。其内部管理全仿汇丰银行,总行和各重要通商口岸分行除有中国人担任经理外,还聘请一名外国人担任洋经理执掌业务经营大权。
户部银行由户部奏准设立,目的在于整顿币制,推行纸币,以济财政。额定股本500万两,官商各半,官股由户部认购,商股准私人自由认购,但以中国人为限,不得转卖外国人。1905年正式成立,总行设于北京。其业务为存放款,汇兑公私款项等,享有铸造货币、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表明它已具有中央银行的职能。1908年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
交通银行是邮传部奏准于1908年在北京成立。资本额500万两,官四商六,邮传部认购官股2万股200万两,另外商股3万股300万两任官民认购。邮传部是最大股东,总理、协理都由邮传部指派。
三、私人资本银行的出现
私人资本银行出现于20世纪初期。成立于1906年的信成银行是第一家私资本银行,其创办人是无锡富商周廷弼。1905年他到日本考察银行,回国后就创办了信成银行。资本额50万元,周自任总经理。该行为股份有限公司,除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外,还兼办储蓄,是最早办理储蓄的华资银行。又经商部批准,可发行银行兑换券。总行设于上海,在无锡、南京、天津、北京设立分行。
二、近代中国银行业的产生
早在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编》中就提出了“设银行”,但当时只是把银行理解成发“银纸”(钞票)的机构。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了《银行》上下两篇,提出了创办银行的主张。
中国银行业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是帝国主义在华金融业的刺激。到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在华金融业已有雄厚的基础。帝国主义银行的优厚利润对刺激中国的官僚、商人、买办等创办本国的银行有很大的作用。帝国主义操纵中国财政金融的情况也必然刺激中国人产生收回财政金融权利的要求。其次,新式工况交通事业的兴办,对银行的创办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盛宣怀建议开办中国通商银行就是直接和铁路的修筑联系在一起的。第三、对于国家银行的创办来说,解决财政上的困难是主要的动机。
如同工业中有官办工业、商办工业一样,银行也有官办银行和商办银行之分。中国的第一家银行是商办的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5月又盛宣怀创办于上海,并先后在各大行省设立分支行。招商股五百万两,先收半数,并商借度支部库银一百万两。1898年中国通商银行取得了“各省关嗣后凡存解官款,但系没有该银之处,务须统交该行收存汇解”的特权。中国通商银行虽然是商办银行,但实际掌权的盛宣怀是大官僚,是洋务派中的显要人物。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洋务派官僚在官督商办企业中营私舞弊的情况还历历在目,商人很害怕清政府和官僚们的吞并与勒索,这些情况不能不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基础雄厚的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使通商银行受到严重的威胁。还在筹办过程中,通商银行就要借助于旧式金融业。通商银行带有严重的买办性。
1903年清廷为整顿币制,决定在北京设立铸造银钱总厂。1904年3月财政处提出,铸造银币后,“尤需设有银行,为之操纵维持,始能畅行无阻”。这就是1905年创办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的直接原因。户部银行是官商合办,由户部管理。1908年邮传部奏请按照日本兴业银行的模式设立交通银行,官商合办,股本银五百万两,邮传部认股四成,招募商股六成。
据统计,自1897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共设立过十七家银行,其中,到清末还存在的银行有十二家。各类银行都是官股占很大比重,商股的很大部分也是官僚资本。其原因就在与银行比工业更多地收到官府的控制与勒索,到使商人疑虑重重。封建政权是中国近代金融业顺利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中国币制不统一,各地滥发纸币,外国银行乃拒用中国钞票,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中国金融的混乱。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已为外国银行所把持,还由于旧式金融业比新式银行业的基础雄厚,所以银行产生以后,业务难以展开,处境很困难。大清银行也树立不了国家银行的威信,发挥不了国家银行的作用,许多银行都把争取纸币发行权作为唯一有利可图的事业。特别是各省官银钱号,滥发钞票,既无准备,也不收回,这些纸币大都无信用可言,只能在本省流通,成为人民群众的沉重负担。所以,这些银行实际上只是做了反动政权进行财政搜刮的工具,而在调剂金融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方面几无作用可言。
三、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近代中国银行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据1950年的调查,全国华商银行数为一百四十一家,开设在江苏的最多,达四十四家,其次,河北三十七家,再次浙江、山东、广东各九家。按城市来说,上海最多,三十三家,北京二十三家,天津十四家。
1920年以前银行的发展比较平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此相适应,这一阶段的银行业务发展较快,资本积累也较多,所以,应该说这一阶段银行的发展较为正常。银行发展的高峰实在1921年及其以后几年内。这时,中国民族工业即将进入萧条阶段。仅此一点就是以表明这时银行的发展与工业的情况是不相适应的。
这个时期银行业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洋军阀政府大量发行公债和银行进行公债投机的结果。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既然和反动政府滥发公债以及滥借滥用息息相关,所以每当公债信用破产或政府垮台时,银行必然随之破产或倒闭。这时期由于公债投机开设的银行固然很多,但倒闭的也确实不少。可见,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表面的发展是畸形发展,是很不稳固的。
银行进行公债投机,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就是资助军阀进行混战,结果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银行的主要活动是进行公债投机,这是不正常的业务活动,银行不愿向产业放款,即使放款也是利息很高。当时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乃是军阀官僚的存款官僚把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存于银行,银行也极愿意和军阀官僚来往,以此达到营业上得到官僚庇护的目的。
中国银行,不仅在资金来源和出路方面表现出他的封建性,而且有许多官僚军阀本人就投资于银行,属于民族资本开设的数目很少。
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为了给帝国主义效劳,官僚买办投资于银行业,控制中国的金融,在财政上支持军阀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财政金融的支柱。帝国主义不仅要从经济上控制中国,还要从政治上控制中国,买办阶级也争取参与军阀证券,北洋军阀政府就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政府。买办阶级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他在中国反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对资本主义银行的接管及整顿 1.接管官僚资本银行 以“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的国民党官僚资本银行,形成了一个垄断体系,从资金上掌握了旧中国的经济命脉。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对官僚资本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了接管 2.取消在华外资银行的种种特权 政府指定有信誉的外商银行代理中国银行买卖外汇,并代理国外汇兑业务,在业务经营上受到中国银行的监督与指挥 3.整顿私营银行和钱庄 通过银行同业公会和钱业公会,宣传政府对私营银钱业的方针、政策,允许私营银钱业在遵守人民政府法令的条件下继续经营,鼓励他们开展正当业务。同时,要求私营行庄呈报组织状况和业务报表,办理登记,增加资本。规定其业务经营范围。 对私营银行和钱庄的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引导私营行庄的资金投放和业务经营(1)组织私营行庄成立联合放贷银团,支持生产和商品流通。成立银团的过程也是对私营行庄进行教育改造的过程(2)成立利率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参与议定利率,配合市场的稳定引导利率逐步下降,掌握市场利率的主动权(3)通过新华、四明、中国实业、中国通商等公私合营银行,组织运用私营行庄的资金。 2.组织联合经营和联合管理 实行“联营”,“联管”以后,各地合营银行均受其总管理处和当地中国人民银行的双重领导。 3.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私营行庄实行全行公司合营后,对银行资本家除定期发给股息外,某一行庄或某一系统的代表人物,均在联合董事会及其下设的财务、设计委员会和研究室给予一定的职位。 建国初期银行的活动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协同有关部门,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经融物价 (1)、统一货币发行,让人民币占领市场。 (2)、打击投机倒把,稳定金融物价 (3)、贯彻执行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在贯彻这个决定中,银行通过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资金,实行现金管理,使分散在国家机关、企业的大量先进集中到了银行。 2、支持国营经济恢复生产和开展物资交流。中国人民银行以数量较大、利率较低、条件较宽的贷款,大力支持国营经济的发展,在对公营企业的放款中又以国营贸易部门和供销社为重点。 3、公私兼顾,复制私营工商业。人民银行本着公私兼顾的精神,在增加对国营企业贷款的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对私营工厂的贷款,以支持他们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4、配合土地改革,支持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一五时期”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 1、形成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 (1)、撤销大区、加强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全国金融活动的同意领导和管理。 (2)、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公司合营银行最初主要经营对私营工商业的经融业务,由于私营工商业逐步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加强了与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联系。公私合营银行就转为代理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储蓄业务。 2、建立纵向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即全国银行的信贷资金,不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管理,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 3、取消商业信用,集中信用与国家银行。当时认为,商业信用扩大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不利于国家对流动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资金分配假话的贯彻执行,不利于银行对生产和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因此有必要取消商业信用,集中信用与国家银行。 4、建立现金出纳计划制度,加强对货币发行的管理。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大跃进时期银行体制的变革 1958年—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严重发展和泛滥,使经济决策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许多重大失误,其中包括对银行体制进行盲目的、不适当的变革。 1、下方银行信贷管理权。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在农村实行“两放(放机构,放人员)、三统(统一政策、统一计划、同意流动资金的管理)、一包(包财政任务)”的财政贸易体制。1.许多地区把商业和粮食部门归还的贷款,大量挪用于工业,并随意抽出流动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2.许多地区的银行存款数字不实。“水分”很大。2、改革经融规章制度。原有的规章制度制度破除了,新的规章制度又没有及时建立,结果造成了银行工作上的混乱,尤其是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被打乱,造成了各地银行错账错款的情况相当严重。3、充分供应信贷资金。4、鼓励吸收存款和收回贷款“放卫星”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5.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8%,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里,党、国家和人民蒙受了重大的灾难和损失,银行的制度被废除,业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银行的作用被削弱,货币被批判,商业性金融机构被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 新中国成立以来银行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被否定,社会主义银行被视为“”经济衙门“,银行管理体制上的统一集中被当成“条条专政”来批判,把坚持银行信贷工作的原则斥为“管钱不管线”。“见物不见人”,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财政金融规章制度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斥为“依靠专家理财”,并且把一些传统的经融业务活动划到了资本主义的范畴。这种是非上的混淆,给银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历史的伟大转折,银行系统开始恢复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银行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整顿规章制度和各项金融工作,认真贯彻经国家批准的信贷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1977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银行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银行独立的组织系统,强调要发挥银行的作用。改革开放前我国银行体制的特征 1、金融机构上的大一统单一格局。各类金融机构的集中统一,各种金融业务只能的集中统一,银行内部上下级的集中统一。2、中国人民银行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具体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组织。商业性的表现1.遵循信用的偿还2.利息3.全国的结算中心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银行变成了“出纳机关”
中国银行业兴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兴起的原因①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刺激中国近代产业的发展;②近代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近代金融机构;③清政府也想通过创办银行以增加财源,摆脱财政上的困难,兴起的特点是:①由民族自救,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的;②不是在旧的钱庄、票号基础上发展的;③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银行。
四、中国的银行业兴起的特点
(一)中国的银行业不是直接由工业资本发展而产生,它是间接地由民族自救和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的。
(二)中国封建经济下的金融机构钱庄和票号,没有直接演变为近代的新式银行。
(三)中国的银行业一产生就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大类。
参 考 文 献
陶庭杰《近代中国银行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张涛《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兴起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