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5年一月,全国企业总量达到7000万户,上市公司总量不超过4000家,这样的比例注定了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股权融资,那么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得以正确反映。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规模优势和规模经济势必会形成垄断,而中小企业都是逐步会被行业合并的浪潮吞噬的,那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在哪里呢?既然活下来的中小企业都会成长为大企业,能融到资的企业势必就是最有可能活下来并且茁壮成长的企业,那么中小企业只需要做好自身的管理和经营就可以了,这样看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似乎有点多余,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外部的问题不解决,中小企业无论业绩好坏,日子依然难过,这里说的外部问题,主要是宏观环境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困扰,其次才说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其实在中国,企业的很多决策是出于无奈,并不符合市场规律,但却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既然存在逆向选择,整个市场就一定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出现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大环境存在问题,下面我将用相对比较长的篇幅来验证这个假设,看看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是否因大环境而起,在大环境改善之后中小企业应该做些什么?尝试寻找一套办法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在这里,我强调融资难问题是一个十分现实并且严肃的问题,因为近两年来中小企业融资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演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我亲身接触的案例就有企业主为了融资而融资,不惜拉上全家老小去借高利贷,还有铺天盖地的假账,硬要对上银行的贷款指标去做账,也不管企业的偿债能力高低,特别是近两年小贷公司、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社会融资规模也在表外急速上升,人民银行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仅仅2万亿,其实金融风险早已在冰山之下暗流涌动了,从2013年信托和公司债先后打破刚性兑付开始,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P2P平台和小贷公司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市场对资金的渴求反映在民间借贷的利率上,年化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利息是正常水平,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无疑是抱薪救火,因为市场上到达百分之五十毛利率的行业少之又少,若达不到这个利润水平,盲目使用杠杆,只会将自己推向绝境。因此,民间借贷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选择的,那么企业能走并且好走一些的路就是向银行融资,间接融资的方式给银行创造了很大的话语权,但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尊的,所以过去一直作为中国经济带头大哥的行业,攫取了实体经济绝大部分的利润,所以要了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先要了解中国的银行。
二:银行存差研究和三性原则对客户选择的影响
银行有三种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传统的银行盈利方式一直靠赚取利差获得利润,随着金融混业进程的推进,很多银行开始开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制造了大量的表外资产,但这些业务产生的现金流也没有流入应该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而是大量的流入了房地产等非扶持性行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银行究竟家底有多厚: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国外资产 Foreign Assets
278622.85
外汇 Foreign Exchange
270681.33
货币黄金 Monetary Gold
669.84
其他国外资产 Other Foreign Assets
7271.68
对政府债权 Claims on Government
15312.73
其中:中央政府 Of which: Central Government
15312.73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Claims on Other Depository Corporations
24985.27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Claims on Other Financial Corporations
7848.81
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 Claims on Non-financial Sector
11.62
其他资产 Other Assets
11467.50
总资产 Total Assets
338248.79
储备货币 Reserve Money
294093.02
货币发行 Currency Issue
67151.28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Deposits of Other Depository Corporations
226941.74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Deposits of financial corporations excluded from Reserve Money
1558.35
发行债券 Bond Issue
6522.00
国外负债 Foreign Liabilities
1833.83
政府存款 Deposits of Government
31275.33
自有资金 Own Capital
219.75
其他负债 Other Liabilities
2746.51
总负债 Total Liabilities
338248.79
从这份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金融性公司占款高达约23万亿,几乎是发行货币的4倍
货币供应量
Money Supply
单位:亿元人民币
项目 Item
2014.12
货币和准货币(M2)
1228374.81
Money & Quasi-money
货币(M1)
348056.41
Money
流通中货币(M0)
60259.53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的M2供应量为122万亿,M0为6万亿,从这个表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创造乘数约为6,可见几乎所有社会融资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完成的,间接融资依然是我国的主流融资方式,而且银行依然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管道,因此,研究银行的贷款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切入口。
我国银行的存差数额一直是十分巨大的,有数据表明,从1998年至今,银行业的存差规模再逐年增加,截至201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的存差数接近40万亿的规模,这还没能统计到表外资产和负债的规模可见商业银行系统中有大量资金沉淀,可是作为中小企业依然无法顺利融到资金。
银行的经营原则是“三性”原则,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组织,银行应该看重盈利性,那就不会拒绝业务,并且积极向外拓展,但中国的银行不同,有太多的行政色彩,安全性才是中国的银行体系第一重视的要素,行长们大多数抱着宁肯赚钱也不要犯错的心态在经营,那银行选择客户的要求有多苛刻就可想而知了,至于流动性,在房地产崩盘以前,中国的银行是不会缺少流动性的,银行在选择客户时就要求安全第一,那么什么样的客户会成为标的呢?首先,银行不会做循环授信,特别是对于民营的中小企业,绝对享受不到这样的业务,其次,对每一笔贷款都要审核形式要件,并且要求抵押和担保,前面一项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后面两项不仅会增加融资成本还会将很多轻资产的企业排斥在外,而中国能提供抵押物最多的行业就是房地产和制造业,房地产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非理性繁荣之后,已经开始显现疲态了,制造业由于盲目投产,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所以银行也开始对这些行业惜贷,可是由于过去十年跟这两个行业交情太深厚,现在的银行不是说放就能放的,转型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选择客户的标准依然没有太多改变,这就导致一边企业融不到资,另一边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
三:融资方式选择
国际上主流公认的融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融资,二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通过交易所平台或者OTC市场直接面向公众销售股票债权等金融资产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间接融资则是通过银行信托等中间机构获得资金。从财务的角度说融资无非就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方,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困境就是以上讲到的那么多方式,没有一项是好用的,那直接向民间筹集资金呢?这也不行,因为私人之间借贷超过一定比例就会触碰到非法集资的红线,所以中小企业基本上就没得选择。
最近两三年,兴起了一股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很多小企业通过P2P进行融资,但这样缺乏严谨性做起来的项目总是败多胜少,国家也没有太过多的去监管这一块,但要说支持发展也是没有的,高层对互联网金融模棱两可的态度说明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无论是监管层,平台,投资者,融资者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不过能放开一些融资渠道对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是大为有利的,但资本层次结构不是本文的重点,只做简单阐述,给企业更多的融资方式选择是构建资本层次结构的核心,这也是给企业创造安全合理融资外部环境的必选命题。
资本层次结构的构建是要对股份制企业资合提供方便,同时提供市值管理的条件,让企业能很快的形成公允价值,也给实体经济更多的融资话语权。
四:融资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
这里我们要谈到企业贷款融资的必备要件,首先说法律形式要件,一份审计报告,公司相关资料,股东身份证明及其他辅助证明材料等,这相对于股票上市或发行债券来说手续确实简单了很多,但很多中小企业往往都难以提过这些完整真实的材料,中国的银行审贷时审核也比较粗糙,基本上法律要件是走形式,主要是看有没有抵押物和担保,并且这些附属的东西是否足值,放贷也不会测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贷后管理工作也做得十分欠缺,这是银行不足的方面,过于粗暴的向企业要求硬抵押物,审贷放贷工作与企业行业特征不符合,但如果要求精细化管理,势必会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这又是银行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企业应该加强自身信用管理,而银行应该建立公众信用平台,将企业信用分级别管理,一方面降低银行的审贷成本和搜寻成本,另外一方面提升了社会的信用意识,从法律层面也解决了企业因为提供形式要件作假的骗贷违法风险。
五: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构建及民营主体的成本效益探索
讲完了外部环境,现在来讲一讲企业融资难自身的原因,并寻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与外部的良性循环。
银行在审贷时看重企业三方面的条件,即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是在资金流和物流条件下形成的,而不是为了贷款而去虚构的信息,而资金流和物流是在业务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出货单和合同,要保持企业财务的连续性,并且主动披露一定的财务信息,为了构建这个主动信息披露平台和内控机制,企业必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算一笔账,定义一千万资产以下企业为中小企业,那么按百分之四十资产负债率进行杠杆化经营,那么其每年的融资需求为四百万,假设银行融资成本位百分之十,民间借贷为百分之二十,那么其中就有百分之十的差额,那么一年企业结余这四十万用于内控建设和信息平台搭建完全足够了,而且从长远来讲,这笔投资对企业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但很多中小企业主生意做起来了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依然是业务员思路,业务有一笔做一笔,赚一次算一次,不愿花钱养专业的财务人员,到企业有资金需求的时候再跑去求人,其实这样的经营方式完全是只追求短期利益的表现,也是社会风气浮躁的一个侧面反映。
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应该站稳自己的脚步,无论大环境怎么变,诚信经营始终是商人的立身之本,投入一笔管理费用来建立起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信,绝对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而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是搭建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桥梁,其创造的价值绝对比现在的民间借贷这种治标不不治本的方法更高。
六:金融创新服务民营经济的制度保障
说到金融创新,有两项东西是绕不开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这个市场上还没能解决掉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市值管理的问题,谈金融衍生工具完全是附庸风雅而已,但互联网金融就比较有意思,P2P出来的时候即原始有初级,很多人以为是昙花一现,之后产生的余额宝可以说将互联网金融推向了高潮,而且随着大量P2P平台破产倒闭,P2P行业的洗牌越来越剧烈,很多人才发现,这是一条十分便捷的融资渠道,这个渠道需要的只是规范和标准化,那么民营经济体融资难的问题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较好地解决。
虚拟经济是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灾难,大环境不是任何一方面能控制的,所以应该给虚拟经济套上制度的笼头,才不至于导致泡沫集聚,风险累积反过来伤害到实体经济,,那么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顶层设计的东西,为互联网金融制定标准,保护投资者和融资方两方面的利益,让企业的公允价值能公允反映,让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让自由和公平的风,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
七:制约因素及解决过程
民营主体融资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企业各方面的管理都不规范,并且十分的欠缺,难以与金融机构或投资人取得互信,业务不稳定也导致企业难以有效估值。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靠民营企业自身,主动披露企业信息,将不必要的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做,自己只用抓住核心竞争力就行了,至于那些处在落后淘汰行业的民营企业,应该清点家底,积极转型,并且主动向银行靠拢,听听资方的声音,与银行建立互信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做好市值管理工作,合理的使用杠杆,将资本结构维持在合理最优的比例。
八:结论及解决思路
综上所述,企业融资难问题并非完全不能解决,归根结底是三个原因造成的一、宏观环境的原因,因为制度不完善,金融体系发育不全,且国企民企资金使用成本的价格是双轨制,导致企业有很多短期行为,投机风气盛行。二、银行方面的原因,放贷审贷标准过于单一,缺乏信用管理和评判机制,给了企业太多的压力,有些急需资金的企业不惜做假账骗贷,形成了恶性循环,企业在两方面的作用下,做起了逆向选择,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道德风险极高。三、企业自身的原因,由于业务能力限制或者开拓能力限制(并不清楚是否受资金短缺的约束)而且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来告诉企业需要怎么样合理的使用杠杆,怎么样把控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很多企业主觉得对企业的情况了如指掌,实际上过的浑浑噩噩,这样的企业,银行也不敢放贷,及时进行直接融资,那带给投资人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对于上述问题,首先是大环境应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针对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外包工作,这样的机构越多,企业与投资者直接的沟通障碍就会越少,那么双方的利益就能产生共鸣,其次是银行应该细分市场,找准定位,那么这也是需要大环境支持的,就是金融牌照的放开,让民营主体参与到金融市场来,这样就能保证金融服务业的多点开花全面覆盖,最后是中小企业自身,要做好市值管理,并且对大环境的预期改变之后,将目光放长远,而不是一味的不择手段追求短期利益,并且主动建立企业内控机制和信披机制,在市场上树立起好的商誉,为融资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
参 考 文 献
1.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运行报告》
2.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
3.2007年第一期.财贸经济,曾康霖.《“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
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5.2013年第45期,《金融营销》,王天捷,张贻程,《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6.2014年5月,吉林大学,张驰,《社会视角下中小企业财务资源获取困境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