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通货膨胀的含义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三、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对策
内容摘要:
通货膨胀是一种引起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它的发生会导致货币贬值。自2009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逐渐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并且情况愈演愈烈,一些商品价格迅速上涨,在增加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国民的生活压力,严重影响到国民的正常生活。
本文中,笔者在第一、二部分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含义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介绍,便于展开第三部分中对通货膨胀成因以及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分析表明,通货膨胀的成因在于货币供应量过剩,消费、投资与出口的总需求拉动,成本推进以及庞大的外汇占款。通货膨胀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财富再分配、生产、金融以及国民经济的产出和结构上,但并不代表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完全消极的。在实际经济发展中,需要适当的通货膨胀。笔者针对上述分析与研究,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主要涉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供给以及国际收支等方面,以求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通货膨胀的含义及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
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货膨胀现象也日益显著,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同时也对民生问题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民的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难以保持一致,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因此通货膨胀问题必须尽快得到妥善的解决。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通俗来说就是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就会随之增加,进而造成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上涨,最终造成通货膨胀。这与货币贬值是有一定不同的,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
在经济学上来说,一般经济学家所认可的通货膨胀概念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表现为总体物价水平的上升,也就是说该定义中的物价上涨指的是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并非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或者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通常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有三种,即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简而言之,就是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9%。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十年我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34%,已经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我国在2010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通货膨胀所日益凸显的压力。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生产者指数(PPI)是评价一个国家通货膨胀的必不可少的指标。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商品价格总趋势是上升的,虽然居民收入也在增长,但与商品价格的增长是不成比例的,难以跟上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速度,反而进一步促进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长。普通居民除了要忍受衣食住行以及医疗教育等各方面所带来的负荷,还要面临物价上涨的现实,使居民生活更加艰难,这都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据调查表明,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1978年—2012年我国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4%,其中1988—1989年、1993—1995年通货膨胀率均在两位数以上,1994年甚至达到了24.1%的最高峰。进入21世纪,物价水平基本趋于稳定,但在2007年时通货膨胀压力又有所抬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通货膨胀率上升至5.9%。自2009年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生产者指数(PPI)从原来的负数变为正数,并开始一路飙升,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随后,2010年通货膨胀率一路高涨,屡创历史新高。尤其是在2010年2月,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创下了16个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达到了2.7%,甚至超出了分析师所做出的预期。自此,我国通货膨胀现象一直存在,并且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物价一路看涨。这一现象表现在工业、农业、房地产等多个行业领域。例如,在工业方面,煤炭、矿石、金属等价格不断上涨,使通货膨胀问题更加严重;在农业方面,农民使用的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也有所上升,增加了农民种地的成本。另外,2010年部分国家由于受到受旱灾或洪灾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这也对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产生不可避免的不良影响。在房地产行业,房价的持续走高,使得很多人盲目跟风,将购房作为一种投资,尽管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与政策,但均未起到预期的效果。
进入2011年,多数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在5%以上,且持续居高不下。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压力促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不得不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直到2011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的严峻形势才得到了逐步回调的缓解态势。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自2010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出现逐步走低的趋势,并面临着经济下滑的风险。并且根据相关专业分析,未来的经济虽然仍会继续增长,但同比增长率可能会下降,这就意味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指数(PPI)会继续缓慢增长,而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还是会进一步增大。
三、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通过上述相关论证,我们发现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大部分为消极影响,那么是否在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完全杜绝通货膨胀呢?首先,我们先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入手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也日益受到他国的广泛影响。那么,对于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不能单方面只考虑国内因素,还应当考虑到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因素。具体产生原因如下:
1、货币供应量过剩
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过多。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造成的。近几年来,我国实行的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通过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却导致经济过热,造成国内供不应求的局面,进而引起物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出现。与此同时,总需求的膨胀以及物价的过快上涨就会增加经济对于货币量的需求,国家为了维持和稳固经济的增长并减小失业率,只能增加货币供应量,进而又加剧了通货膨胀,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图1 2012—2013年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变化趋势
如图1(数据来源于中国报告大厅网站)所示,M0为现金供应量,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根据图表可明显看出,M0的增长速度区域平缓,远低于M1与M2的增速,甚至在2013年下半年有明显下滑趋势,曾一度低于M1增速。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的。
此外,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为振兴经济发展,先后两次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国货币数量激增,流动性过剩。而过多的美元流动性不仅引起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的暴涨,也导致了我国进口成本的增加,而后通过国际收支顺差进入我国,必然引起我国人民币供应量的增加,最后终导致我国人民币的流动性过剩的进一步加剧。因此,货币供应量过多、流动性过剩是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所在。
2、总需求的拉动
由于总需求拉动而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主要是由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激增,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具体表现如下:
(1)消费需求拉动
消费取决于收入,收入增加必然引起居民消费需求增加,从而增加了总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随之不断增长,其消费需求也必然随之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同比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2014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虽然增幅减小,但总体仍旧呈现为上涨趋势。
另外,财政支出也刺激了总需求的增加。一般来说,财政支出可以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前者是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后者(例如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等)不会直接增加总需求,但会提高他们的购买力,从而间接增加了总需求。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消费需求仍远低于西方国家,对于总需求的拉动作用还是有限的。
(2)投资需求拉动
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曾高达95.2%。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低利率政策,导致资本价格过于便宜,进而刺激信贷与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张。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6万亿元,同比增长30%。到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7%。虽然增速逐渐变缓,但仍是2009年的3.6倍。过热的投资需求,导致GDP产出正缺口变大,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进而拉动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
(3)出口需求拉动
由于内需不足,我国长期依靠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和保持就业市场的稳定,因此我国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度较高。金融危机之后,外部需求有所减少,但出口仍然保持高位运行。即使在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我国出口仍达到12.02万亿美元,顺差为1956.9亿美元。2010年出口15.78万亿元,增长31.3%,顺差为1831.0亿美元。2014年出口为14.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9%,顺差为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虽然近年来有多回落,但其增长速度远超同期名义GDP的增速。庞大的外部需求占用了我国资源,特别是国内短缺资源,增加了总需求,进而引起物价的上涨。’
3、成本推进
成本推进主要表现在工资成本推进和原材料成本推进两方面。
工资成本方面,由于工资具有刚性,且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出现“刘易斯拐点”,因此工资增长率呈现为持续上升趋势。而当工资增长率超过产出增长率时,就会导致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2013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2706元,与2012年的28752元相比,增加了3954元,同比名义增长13.8%,增幅回落3.3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9%;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74元,与2012年的46769元相比,增加了4705元,同比名义增长10.1%,增幅回落1.8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3%。由此可见,已经明显超出名义上的产出增长率,必然导致产品生产成本的上涨。当生产成本普遍上升时,企业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保证利润,但物价的上涨又是诱发工资上升的直接因素,而工资上升又会引起物价进一步上涨,从而形成“工资——价格螺旋”式的通货膨胀。
原材料成本方面,由于美元流动性过剩,造成美元贬值,引起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矿石等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暴涨。而我国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比重过大,工业生产所需的石油等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导致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带动国内消费价格的上涨,形成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4、庞大的外汇占款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2009年4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一。截至2014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3.8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17亿美元;而外汇占款供给基础货币约6400亿元。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人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庞大的外汇占款迫使我国增加货币供应量,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财富再分配的影响
对储蓄者或持有现金者来说,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利的。因为在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人们存储在银行的存款和所持有的现金都等于在不断贬值,也就是说它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在不断下降。因此,理性的人们不会再持有现金或是去储蓄,而是通过寻找其它投资渠道,将多余的空闲资金用于投资,以保证所持资金的保值增值,财富也会从缺乏信息的普通投资者手中转移到具有信息优势的机构和投资者手中。
2、对生产的影响
对于生产来说,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需要依靠储蓄和投资拉动,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物价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剧增,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企业的投资热情。那么,随之而来的储蓄和投资减少,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会使生产领域的资金流向流通领域,导致使生产衰落。通胀时期的商业资本周转快,获利大,而生产资本周期长在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生产性投资往往是不利的,因此很多人更乐意将生产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
3、对金融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干扰信用制度的正常运行。在货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提供信用,尤其是向银行提供信用是不利的。因为受到物价上涨率的抵消,会阻塞正常的融资渠道,尤其会大大削弱银行的信贷能力。并且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融资,必须以高利率为融资代价,而在价格被动不定的条件下,高利率并非是所有的投资者都能接受的,这也会造成金融萎缩。
4、对国民经济产出和结构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的成因中有一项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具体表现在劳动力(工资)成本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减少国民经济产出。对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而言,劳动成本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企业成本的增加必然又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而利润的减少又会使得企业减少产出,进而导致失业率上涨。
但从产业结构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来看,目前的通货膨胀未必完全是一件坏事,它可以迫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成本廉价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产出水平的同时,也促进当地就业水平提升,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优化产业结构。
(三)经济发展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通货膨胀对与经济发展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一定程度上不能促进经济发展。但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史的统计数据资料中可看出,通货膨胀的高低和经济增长的快慢不存在相关性。并且目前各国所实行的宏观货币政策与控制力度方面,仍旧需要一定的通货膨胀存在。因为存在影响货币流通量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一个国家的宏观货币政策想要在实际中做到货币流通量与需求量的完全一致是完全不可能的。其经济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流通量是围绕着宏观货币政策所预期的目标需求量进行上下波动的。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存在虽然对经济发展毫无好处,但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通常一国的经济发展是处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者交替的,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如果出现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面,即通货紧缩,其所带来的危害可就远不止上文中所描述到的。因为通货膨胀表现为需求过大而供给不足,通货紧缩表现为供给过大而需求不足。在通货紧缩时所产生的成本要远大于通货膨胀时期,同时通货紧缩也会激励储蓄,进而影响需求,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此外,通货紧缩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市场信用等的下降,严重影响消费需求的合理增长,其危害与通货膨胀相较而言,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一个国家的宏观货币政策控制力度越强,这个波动范围就可以控制得越少,那么这个目标通货膨胀率就可以选择得越低,对该国的经济发展就越有利。因此,往往在实际经济发展与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家需要避免通货紧缩的出现。也就是说,为避免通货紧缩,国家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的目标点时应该选择在一个适度的通货膨胀率。
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对策
(一)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以抑制总需求,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具体措施如下:
1、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存款利率以提高存款收益,可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上调贷款利率以提高贷款价格,可以减少信贷量。两者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而减少居民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最终有效遏制总需求的上涨。
2、央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的货币乘数变小,进而降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有效减少货币供应量。
3、公开市场业务,这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最灵活、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时,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回笼一部分基础货币,从而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数量。
(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1、削减政府支出。一方面减少政府购买,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另一方面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减少财政补贴,特别是对国有大型企业的亏损补贴,尽量削减甚至取消政策性价格补贴;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可适当减少政府的社会福利救济和抚恤支出,削减政府公务员养老金等。
2、增加政府收入。提高税收和发行公债是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方法。增加政府收入可以弥补财政赤字,减少因赤字带来的货币发行。同时,提高税收,可降低企业利润,减少工人收入,进而减少企业投资与工人消费,最终达到减少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三)增加有效供给
当前我国部分行业过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门,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因此增加有效供给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具体建议如下:
1、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第二产业比重,大力扶植发展第三产业。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进口能源等基础原材料的依赖,防范输入性通货膨胀。
2、大力扶持过冷和发展滞后的部门,例如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政府可区别对待,适当给予相应的税收和贷款优惠政策,适当缓解因央行收银紧根政策所导致的过冷和滞后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濒临破产等现象,进而促进“弱势”产业和部门的发展,增加有效供给,降低失业率。
(四)平衡国际收支
1、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具体是指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自由涨落,政府不加任何干涉。当前,我国应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在降低进口价格的同时,提高出口价格,从而减少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减少贸易顺差,进而消除贸易顺差所带来的“流动性输入”,最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相应降低进口大宗商品的国际成本实际价格,进而拉动国内其他商品的降价,抑制输入性通胀。
2、加强对外资的管理和引导力度。由于人民币升值可促使大量“国际热钱”流入国内股市、房地产等行业。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外资的管理与引导力度,不可盲目吸引外资,并把吸引的外资引导到资金缺乏的行业。
3、提高出口关税,降低进口关税。一方面,提高出口关税,减少出口,对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的产品实行限额出口,可有效减缓外部需求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降低进口关税,可有效降低进口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缓解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
综上所述,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一定比率通货膨胀是允许的。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宏观货币政策控制力度不同,同时通货膨胀率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结构、文化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我国由于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较强,物价上涨在5%左右对社会影响不甚明显。考虑到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控制力度和水平,5%基本可以作为我国的目标通货膨胀率。
参考文献
1、严倩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 2011(3).
2、陆远如.经济发展为何需要一定的通货膨胀[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5).
3、周莹莹、位桥桥、于晨.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 2014(3).
4、金瑞庭.中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地区层面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 2011(10).
5、张筱玫.开放经济下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 2012.
6、黄嘉升.我国近年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 2012.
7、周鹏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对比分析[D].河北大学, 2012.
8、郑文姜.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动态分析[D].湖南大学, 2012.
9、周勇、齐建国、李静.中国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走势变动的内在逻辑[J].学术研究, 2013(5).
10、厉以宁.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及走势[J].当代经济, 2011(7).
1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