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
工行
建行
交行
中信
华夏
浦发
深发
招商
光大
人民币流动性比例(%)
47.0
27.6
53.7
35.4
58.9
39.4
42.8
54.1
44.3
37.7
外币流动性比例(%)
56.21
90.6
53.5
51.3
96.6
51.3
68.1
51.2
77.3
70.9
流动性缺口率(%)
-145.6
-162.8
-108.2
-81.6
-98.2
-92.6
-80.1
-117.9
-120.6
-133.3
数据来源:2014年各上市银行年报
图3.4 2014年各上市银行流动性期限缺口情况
四、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
㈠ 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近些年良好的流动性状况和以中央银行为代表的我国政府的隐性担保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居民的储蓄意愿增强造成流动性过剩的表象,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放松了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意识。加上企业认为政府对企业的改革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基于政府的信誉,银行不会拿不出钱。因此,在政府信用逐步代替商业信用的趋势下,商业银行逐步淡化了自主进行风险管理的风险意识,流动性风险的防范被动依赖于中央银行公布的指标进行监管,风险管理的主体发生错位。
㈡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受到限制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工具之所以受到限制,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层面没有给这些能够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工具生存的环境。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够完善,规模小、二级市场的缺位等因素直接导致了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获取负债的能力减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和使用。货币市场不完善不仅造成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缺失,降低银行负债的稳定性,而且在国债债券品种中的短期债少、长期债多,使得商业银行灵活调整获得流动性的局限比较大。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注重发展和培养货币市场是关键。
㈢ 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仍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尚未建立起针对流动性风险较为科学和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过于简单化。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目前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仅限于每日的库存现金与支付额,往往弱化了对贷款需求的预测,缺乏科学的预测方法,未能及时在事前防范。第二,银行所能采取的管理措施也相对片面,主要是动用准备金、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和同业拆借等,缺乏全面的考虑。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全程监控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具备在复杂的环境下实现动态高效的调用一切资源进行风险识别与消除。
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㈠ 増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管理意识,由此引发了众多流动性管理问题。2008年由于我国受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的影响,在这样的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更是应该把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放在首位。因此,我们需要在釆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来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学习和应用国外发展成熟的现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的转变,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现代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管理的转变,以致更好地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㈡ 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和创新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限制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在完善国内资本市场方面,我们需要不断调整金融市场的结构: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培养机构投资者,并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建立统一的全国债券市场并形成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以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创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工具方面,首先加大业务转型力度,对中间业务进行产品创新,继续推动发展理财业务,辅以建立一级、二级甚至多级的协调运作机制,将被动负债分流,充分发挥理财产品相对于存款的替代效应,从而合理应对和减缓流动性过剩造成的负面效果。其次是要加大非信贷资产的运作和创新力度,拓宽资金运用空间,积极参加银行间的债券市场交易,保持合理的债券资产期限结构,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均衡。
㈢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没有流动性的银行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银行自身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机制是否合理和完善直接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水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自身管理水平。
1.修订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有关流动性监管的政策
中国加入WTO的客观事实要求商业银行的管理运营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这使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迎来了新的挑战,但现有银行法并没有就规范商业银行管理运营做出具体的说明,需进一步修订。在我国,中央银行实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依然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因此它理应不断完善,其所需改进的地方有:首先取消对商业银行收取的超额准备金的利息;其次,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区别对待,实行不同的准备率;最后,允许商业银行在特殊情况下动用存款准备金。
2.强化银行内部的系统调控功能,发挥系统抵御风险功效
商业银行在发挥内部系统调控功能的过程中,总行的目标是实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且分散由于分行的资金过于集中而导致的风险。具体的方法有:第一,建立高效的内部系统资金调剂机制,即总行根据各分行的资金头寸及时进行有效的资金内部宏观调控,解决个别分支机构发生的局部流动性风险,避免其扩大;第二,严格控制贷款数量,坚决杜绝分支机构的超负荷经营问题;第三,加强总行与央行的业务联系,确保资金得以及时上调下拨。
六、总结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知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运用和总结,进行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管理工具应用受限、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内控系统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市场交易工具、加强防范意识、内部机制建设等方面的解决措施。
参 考 文 献
1、曾小军,张三波.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J].经济学动态,1995(4).
2、 李启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衡量与控制[J].现代情报,2002 年第 8 期:146.
3、刘忠燕.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设想[J].金融论坛,2003年第 10 期:42-45.
4、方晓燕.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商业时代理论,2005 年第 24 期:13-17.
5、 金煌.风险传染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J].上海投资,2006 年第 12 期:25-27.
6、 陈瑞义,郭颖峰.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根源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年第 2 期:48-49.
7、 张宛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年:16-21.
8、 巴曙松,袁平,任杰,韩丽,李辉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会计,2008 年第 1 期:27-33.
9、王康. 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宽裕,但压力增大[J].银行家,2008 年第 7 期:16.
10、 王毅.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年:31-32.
11、 方宏.贝尔斯登流动性危机的原因分析[J].今日南国,2010年第 5 期:76.
12、杨晏忠.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 年第 1期:114-117.
13、 张红梅.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年:12-45.
14、 范洪岩.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年:36-37.
15、 莫尔顿.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18 年:185-200.
16、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5一7.
17、 Paola Brighi.Inter-bank lending,liquidity and banking crises[J].Economic Notes by Bancadei Paschi di Siena Spa,2002,Vol.31(3):493-521.
18、 Konishi Masaru, Yasuda Yukihiro.Factors Affecting Bank Risk Taking: Evidence from Japan[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4(28):21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