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上年该比值为3.23:1)。全年农民工总量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
(三)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社会资金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主要是通过在金融体系中占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国家银行是居民个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导中介。按以上分析,在当前我国效率低下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下,经济增长应表现乏力,但由于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一直存在数额巨大的货币发行收益和金融剩余,虽然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制发挥关键性的支持作用,但经济改革起步阶段的巨额货币发行收益和非国有经济向国家提供的巨额金融剩余成为近些年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动力源泉,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弥补了储蓄——投资机制的低效率。
(四)目前我国扩大消费的工作重点及政策措施
我国政府将巨大的老百姓的储蓄,转变为经济复苏的动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主要从增加即期收入、引导支出预期、改善消费环境三方面开展了工作:
(1)增加即期收入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中小企业贷款、大学生就业、价格上涨结构调整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
(2)引导支出预期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教育收费、节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保障以及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等方面。
(3)改善消费环境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市场调控、整顿市场秩序等方面。
(4)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本文的引用数据分析和成因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我国资金在区域间的流动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逐步加强。
2、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较低。储蓄与投资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度较小。
3、资金区域流动不平衡,明我国资金流向是由不发达(或较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4、外资利用水平差异很大,东部地区是主要利用外资的区域。
(二)政策建议
1、储蓄分流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启动高额购买力,完善税收和转移支付体系对于我国国内储蓄超越投资的需要部分分流有重要意义。
(2)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股票市场,同时也发展风险度相对较低的债券市场,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具有投资价值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开拓储蓄的使用空间,积极引导其分流。
2、投资体制改革
(1)改革投资方式
把所有投资项目大体区分为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
(2)建立出资人制度,强化投资风险约束体制
所谓出资人制度,也就是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除纯公益性项目外,不应直接投资任何盈利性建设项目。
(3)建立项目资本(金)制度,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
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严格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制度,加强项目评估工作的责任约束,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
(4)建立投资的宏观向调控体系
政府作为投资宏观调控的主体,调控投资总量,使投资规模适当,调控投资结构,使之合理化、高度化,保证为国家重点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5)加快发展为投资建设服务的市场体系
关键要建立咨询服务体系、设计服务体系、社会审计组织,大力推行施工监理制。
3、转化机制
(1)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作为我国国民储蓄主体的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率偏低,从而要拓展新的投资品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竞争性
完善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重点是转变传统的国有银行为主体的融资体系为市场主导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即竞争性的多元化转化机制,其中竞争性又是关键。
4、转化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外部辅助性制度安排,力求使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的改革尽快到位。要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已取得的成果,谨防体制复归,确立与市场经济相符的信用制度。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加快金融制度的建设,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
5、更新的开放观念
各地区应当建立更新的开放观念。这种开放既是对国外的开放也是对本地区外的开放,同时也包括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如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开放这种开放,既是让资本流进来、让货物走出去也是让资本走出去、货物流进来。各地区要在金融服务、项目招标、技术支撑、信息提供等投资软环境上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摈弃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
参 考 文 献
1、胡永平、祝接金,《储蓄与投资的相互关系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2期 ;
2、青良,《储蓄一投资转化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金融研究,1998年第8期;
3、肖红叶、周国富,《我国储蓄一投资转化有效性研究》,统计研究,2000年第3期;
4、张中德,《储蓄与投资相关性及资金流动分析》,2006年;
5、高全胜,((我国国内资本流动的结构性变迁研究》,统计研究,2003年第l期;
6、张倩肖,((储蓄与投资相关性理论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l0期;
7、何德旭,《居民储蓄的多视角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7期;
8、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9、武剑,《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10、郭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来源构成分析》,经济纵横,1997年第9期;
11、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12、施青春、徐寿波,《加快居民储蓄向有效投资转化促进经济新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13、王辉,《增强储蓄转化为投资效能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
14、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公报;
15、蔡伟贤,《投资效率与提高我国消费率》,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29期;
16、杨宜勇 顾 严,《当前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障碍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8期;
17、韩克勇,《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分析及建议》,《经济问题》2005 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