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欧洲货币一体化
20 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危机的频发,使货币集团化潮流再次兴起。一些国家通过建立区域性货币、组织货币联盟、实现区域性单一货币来维护经济金融的有序稳定运行。如:西非经济货币联盟8国统一使用的西非法郎;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6国统一使用的中非法郎和欧盟25国中12个成员国统一使用的欧元。这其中以欧元的使用发展成效最大,并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最优货币区域的理论,欧元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地增强,且在继续“东扩”。
二战结束后,欧洲联盟统一的思潮不断高涨,各国开始签订共同体等条约,1965年4月,欧洲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欧洲煤钢、原子能等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1992年在荷兰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该条约决定自1999年起在欧共体内实行单一货币。2002年,欧元货币正式在欧元区12个成员国流通,成为唯一法定货币。
货币一体化实现后,欧盟区各国经济运行不再受制于美元汇率波动,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了与美国相抗衡的实力,欧元也已成为美元之外的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与日元、英镑等共同构成了多元储备格局。欧洲货币合作不仅实现了欧洲经济和货币的振兴,而且给备受美元汇率波动影响的亚洲经济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经济合作提升到货币合作层次。截止至2007年,欧盟已经成为货币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三) 亚洲货币合作的进程
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最早提出建立东亚经济决策委员会(EAEC),但由于美国政府的公开反对而流产;1991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国家的中央银行成立EMAP论坛交换各国国内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的信息,踏出了亚洲货币合作的第一步;1997年,东盟5国建立东盟货币(ASA),提供短期的货币互换支持;11月,马尼拉框架小组成立,实行地区监督及加强区域货币合作;1999年,东盟“10+3”峰会通过《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加强金融货币、财政政策间的协调与合作;2000年,亚洲各国财政部长签订了《清迈协议》,提出建立东盟及中日韩各国的货币互换网络(BSA);2003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宣布与国际清算银行联合建立亚洲债券基金;2007年,“10+3”各国财长同意在两年内建立80O亿美元的货币储备库,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货币危机。
亚洲各国之间长期使用美元结算,美元贬值对亚洲国家之间的内部贸易影响超过50%,大部分亚洲国家仍使用美元作为外汇储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各国认识到必须建立起能应付各种金融危机的机构,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货币合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自此各国货币间的合作日渐频繁,步骤也不断加快,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 亚洲货币一体化实现的障碍
虽然亚洲经济合作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开始实施收效,但在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各方面的障碍影响亚元的产生与进展。
(一)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中“ 领头羊”的缺失
领头羊犹如火车头、方向盘,掌控货币合作的的进度与发展,欧洲货币一体化中,德法两国不但能捐弃两国的历史仇恨,不计前嫌,给予了必要的政治支持,更在经济上建立起成熟的合作模式,推动了欧元的快速启动。
然而中国虽是GDP发展最快的、经济规模超过日本的亚洲国家,并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由于人均GDP的低下,经济处于发展中阶段,未能达到领头羊的位置;日本由于遗留的历史问题及不正确的对待历史态度引起亚洲各国的不满,以至于各国排斥、反对日本所提出的合作建议,而中西亚等国家因近年来不断的政治暴乱难以担当大任,东盟各国更因为经济影响力不足而不能成为货币合作中的领导经济体。
(二)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蒙代尔最优货币理论发展,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是货币合作统一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亚洲的国家经济要达到一定的统一水平,然而亚洲地广物博,经度跨度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经济一体化程度低的国家间货币合作的难度高。亚洲国家如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超越德国成为经济大国,也有近年不断崛起的亚洲四小龙,然而像束埔寨、印度等国家,农业经济仍然占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亚部分国家也因内分外患,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加上美国对亚洲地区经济上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亚洲经济上的深入发展。
(三) 亚洲各国政治合作基础的薄弱
任何形式的货币合作,首先都是一段程度上的政治联盟,实行政策一体化,欧盟的产生,政治上的一致源于欧洲各国的政治精英对欧洲各国具有强烈的区域认同感,并使统一、联合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理念。而亚洲的政治情况要比欧洲复杂并难以驾驭的多:日本侵略亚洲的阴影及日本历史教科书的背道而驰,日美同盟及中日长久以来的领土争端,东南亚的反华情绪,朝鲜的核危机事件,中西亚的恐怖分子及石油问题致使亚洲各国的政治政策难以融合步伐一致,各国面和心不合,局势不可谓不紧张,也不得不分心进行必要的军事准备。